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天山碧》寫作緣起:關於商朝
2008/01/31 23:21:30瀏覽1159|回應2|推薦3

對於商朝的認識,最初是讀了西漢司馬遷的《史記.殷本紀》,後來則是對《竹書記年》感興趣,這兩種不同的史觀,讓我從中發現了許多當時歷史上的疑點。

比如:以儒家道統為中心主旨的《史記》,將堯舜禹湯寫成「聖王」的代表,可是在《竹書記年》裡面,孝順的舜將堯趕下皇位,「禪讓」政治不過是變形的「逼宮」,賢能的禹也依樣畫葫蘆,上古帝王之間的「君道」,僅僅是埋葬在文字與史觀底下的黑暗鬥爭。

歷史只是簡單的兩個字,也是簡單到可以用「勝者為王」四個字詮釋而過,因為沒有人能夠否認:歷史大多是贏家寫的,少部分不同的稗官野史,依舊存在不同的敘述。

歷史能完全讓贏家掩蓋麼?同樣的事件,筆在誰手裡,就能寫岀不一樣的詮釋角度。

不同的史觀,就讓歷史成為了一種任何人都可以加以註記的許多事件,比如說這部小說,或者是那些被掩藏在事實之中的真相,我只是企圖要找出點端倪罷了。

話說回來,第二個觸發我寫作的主因,則是位於台北的故宮博物院。

中國是一個君主專制五千年的古老國家,有史以來,文字記錄了千百年前人們的生活真相,我非常喜歡台北故宮博物館中的各種青銅古物,每當想起曾經在許久以前,有人用那些斧鉞作戰,有人拿那些鼎鬲用餐,有人以那些飾品裝扮……這種種的感慨,讓我每回見了那些青銅器,就覺得胸口發熱。

我個人也偏愛各種玉簪,手邊收藏了幾件,有興趣的朋友,可以來這裡賞圖:http://album.udn.com/rosylovesyou/74810

說到文字,我買了本甲骨文字典,自己也試著解讀殷商古字變化成繁體字的經過,這不由得讓我慶幸自己人在台北;文字上的傳承,還有語言上的雷同,除了已經證明了河洛人和閩南人使用相同的語言,這篇小說對我而言,幾乎沒有隔閡了。

回到歷史,特別是只有斷簡殘篇的商朝,從甲骨的卜辭之中,證明了若干史實,但也無法對於這樣一個充滿傳說和鬼神的時代給予清晰的面貌。

歷史上的人物,從史書中造就了種種印象,比如三皇五帝,或者是賢相伊尹,對於那些試圖在政治上有所作為的人而言,歷史屬於智慧的匯集,也是權力和慾望的總合。

風雲變幻的故事、波瀾壯闊的背景,詭譎多變的事件、良材能將和君王之間的際遇,在歷史的時空下,必然存在著無數不為人知、精彩紛呈的情節。

我想寫出一篇擁有這樣情節的小說,並且解析不同的史觀,造就特別的印象。

在閱讀或描寫的過程中,總覺得自己不應該忘記,歷史是血與火所記憶著的過程,無論是美好的結局,或者是驚心動魄的轉折,這是屬於我們的歷史——無論是幻想的還是真實的——對那個已經逝去的冷兵器時代,我的確有著深切懷想,有著探索的熱愛,以及對共同的先祖致以最深切的崇敬和追憶。

( 創作連載小說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回應文章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歷史 也是一正一反
2012/11/05 02:53

非常喜歡妳所說的歷史史觀 沒錯 前朝歷史都是後來征服他們的勝利者後朝所寫

當然 完全都是美化勝利者的正當性和被迫性 完全忽略前朝的命運無奈和不甘

司馬遷是依照春秋為本 當然一定美化堯舜禹 因為孔子論語就是完全美化他們阿

要不是有竹書紀年出土 否則儒家美化史觀一定繼續騙下一個五千年

世上人事物 本來就都是一正面一反面 不可能全部都是正面 歷史也是如此

最喜歡的朝代就是 東周戰國時代 因為那時代 百家爭鳴 七雄富國強兵

各種變法各種思想 各國對他國史觀完全不一樣 只可惜 被後來命運眷顧的秦統一

又被焚書 不然 超想讀傳說中晉乘楚杌 好好了解各國想法 才能完全客觀

竹書紀年是我很欣賞 戰國時代第一個被六雄承認的王 他兒子的陪葬品

孫皓暉老師所寫大秦帝國很優 因為他寫出另一種史觀 法家強秦統一中國

但優點也就是缺點 以勝利者口吻再寫法家思想如何優於各家思想

雖然很愛他所寫法家人物衝擊孟子的退流行儒家思想

但不愛法家就一定優略其他各家思想 雖然孫老師用戰爭結果証明法家好

戰爭有時也是會有上天眷顧 要不是秦獻公以命來抵打勝 秦早就是魏的了

就沒有大秦帝國述說後來秦七位君王如何英名神武 文強武盛


路客
我也喜歡
2011/10/16 10:39

我也很喜歡看歷史    長大後才發現上古時代有多有趣

古人比我們所想像先進進步的多   尤其中國大陸一直考古挖掘出許多文物

實在太有趣了   我更有興趣商以前的朝代   其實史記是以"周"的觀點出發

周是中原西邊落後的小國    入主大位後   進行了中國史上第一次政治正確史觀大改造

把自己塑造成正統    陜西黃河流域也成了中華的起源地  

其實近年的考古發現中華一開始就在中國土地各處百花其放

地處西邊的黃河河套渭水流域等反而是比較落後的地方咧 

Rosy(rosylovesyou) 於 2011-10-17 01:09 回覆:

如您所說,歷史書寫的範疇太狹隘了,而且要看執筆人是誰,這方面司馬遷沒有辦法改變觀點,但他已經做得超越多數史書撰寫者了,從周朝迄於漢,差不多也一千多年,基本上確立了史官之史觀。

這篇小說的題材根據的是近年找到的考古資料而定,由於一些細節需要更多內容,且前一陣子被轉貼剽竊,故而沒能完成,僅留下幾篇感言並等待出版。

歷史的研讀就是一種不斷反思和剖析的過程。

譬如三星堆的資料,看過之後就會覺得那是相當驚人的文化,而多數近年發展出來的考古辯證,推翻了許多前人的說法與設想,因此研究歷史要不斷推敲並對照最新的考古資訊,這是最困難之處。

在冷冰器時代,多數的邊疆民族戰無不勝,就像長城修了兩千多年,不也是怕北方的游牧部落麼?

我曾與朋友討論滿清入關之後科學知識的衰落和明朝火器的高度發達,在清末對抗二次英法聯軍的時候,清兵在廢棄的明代軍械庫發現了一批火器,除了不會使用之外,那些最少存放兩百多年的火器,其火力甚至強過清末官兵使用的武器。

何以較弱的後金可以打敗實力與武器水平更高的明朝軍隊?在某種程度上,武器強弱並非一切,整體作戰和天時地利人和皆為關鍵所在,或許這樣的對照也驗證了上面的說法吧。

非常感謝您的留言和提供相當有趣的論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