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關於大陸廣西的記憶(二)古老的邊境城市與嶄新的都會
2014/06/30 23:57:34瀏覽2148|回應0|推薦13

前文請參照:〈關於大陸廣西的記憶(一)南寧之旅

廣西植栽多,刻意的綠化使得此地空氣非常清新,沒出太陽的時候風景氤氳如舊日看到的水墨山水畫,而晴朗時則似濃厚的油畫,天空亮得讓人幾乎睜不開眼睛。

個人對廣西的印象,主要來自於南寧,本以為是中學時期讀書所知的荒僻省份,但是來到此處,也沒見到傳說中的許多邊疆民族,亦不見世外桃源般的想像。

南寧屬三線城市,在內地朋友眼中算是仍待進步的邊境地區,可是這樣繁華的都會場景,要是不仔細瞧還以為來到了台北的精華地段,故而覺得這些年來大陸的發展一日千里。

當日所下榻的酒店,正對著偌大的城市之肺,旁邊還有成排櫛比鱗次的高樓大廈,而這僅僅是一個發展中小城市的縮影。

南寧這座城市什麼看起來都很嶄新寬闊,由於南向中南半島的高鐵系統已經完備,現在又有東協各國來此投資的商旅,因此八線道的設計格外寬敞,也符合一個新興國際貿易交匯中心的需求。

此地並非車少,而是道路非常四通八達,南寧的當地居民其實收入還不錯,現在平均月薪經個人詢問之下,已有四至五千塊人民幣左右,而有車的人口也不少,但因循周邊國家的發展情況,機車族仍佔最大多數。

南寧人普遍膚色較深,而建築方面則反而採用白色居多,氣候與台北相若,但此地居民很少撐傘,故而一眼就能看出誰是外來遊客。

豔陽下,走在人民廣場上,每座城市都該有這樣一個廣場,以人民命名之外,也留給居民們休憩之用。

廣西的朋友說,南寧的夏天並不炎熱,群山圍繞的城市比較涼爽;然而, 南寧的夏天實際上也有點使人煩躁,特別是在望不見山的都市中心。

第一次去南寧那時正當夏初,耳邊傳來陣陣蟬鳴,頭頂烙下的陽光熾熱得燙人,只覺汗水滑過臉頰匯聚於下巴,鹹澀的水珠滴落地面,茫然低頭時,除了看見自己一小圈的影子,也就是腳底下汗水擴散而成的一小點水漬,很快在艷陽下蒸乾。

個人最怕這樣的酷暑,假如在上海就是龐大的人潮與高樓大廈,到了北京則為乾熱的空氣及撲面而來的灰塵,身處於南寧,最感慶幸的還是那份悠閒愜意和遠離擁擠的景緻了。

到了立著 「海洋讀書苑」的石碑前,有點名不符實,附近沒見著任何與讀書或海洋相關的建築。

據稱廣西有著名的五十幾個景點,下圖這塊大石上面仿王羲之書法的「百川異流,同會於海」,以防城港市來說,此地沒能得見「百川」或「海」的景色,標榜的或許是一種文化的涵養心境。

此句來自於《聖教序》,全稱為《大唐三藏聖教序》,唐玄奘赴西域取經,歷時十七年,回到長安之後翻譯佛教經、律、論三藏要籍六百五十七部,當年唐太宗特書此序以表彰其事,故稱之。

到了唐高宗永徽四年,再由褚遂良書於石碑,稱為「褚聖教序」,但上下圖的書法並非褚遂良晚年代表作,而是唐高宗咸亨三年時由弘福寺懷仁和尚,集王羲之草書的這幾個字重新刻於石碑上,稱為「集王書聖教序」,簡稱為「王聖教序」。

因此這算是王羲之寫的麼?非也,文字的部分是唐太宗李世民表彰玄奘西方取經所做的序文,只有這些字體從王羲之的作品裡拼湊出來,讓後人得以知道偉大的書法家寫的行書有多優美,褚遂良的真跡卻湮沒於歷史之中。 

類似的情況也可參照下圖仿黃庭堅書法的石碑,這年頭的文化就是仿古,上面刻了哪些文字或許並沒有鏤雕在立碑者或觀眾的心中 。

此石引用黃庭堅《砥柱銘卷》「威加海外,六合同軓」一句,同樣與景點貌似沒有太多搭配,但這樣仿出來的字卻是寫得極好的。

只可惜,黃庭堅是宋代分寧(江西修水縣)人,並非廣西人,與古邕州或欽洲的關聯全無,此人與張耒、晁補之、秦觀合稱蘇門四學士,也是江西詩派的開創人,最擅行書、草書,但此處楷書反而少了那麼點味道。

可以說,廣西讓本人最深刻的印象,就在於直白的用字,例如下圖的計劃表。

防城港的廿件大事乘以二,四十件重要決策也就這麼條列出來,簡潔明瞭地表述著重大的建設藍圖。

藍圖是什麼呢?

人生是一場場藍圖的實踐,每個人都在擘劃自己的未來,扮演著自己的角色。
例如:

淑女,要笑不露齒。
我閉上嘴巴。
淑女,走路要輕緩,抬頭挺胸。
我走得快跌跤了。
淑女,站有站相,坐有坐相,隨時要保持端莊。
我從椅子上爬起來,朝能躺能坐的地方倒下去。

人生的藍圖就是:城市可以按照設計組織規模及實踐步驟,個人則很難遵行他人的規畫而生活。

再看一眼黃庭堅的楷書,我想防城港可能具備遠大的目標:從面對中南半島的樞紐地帶,變成「威加海外」的典範,達到「六合同軓」的理想境界。

有朋友曾經與我討論民國以前的中國各個朝代,到底和現今對於「國家」和「領土」的概念有何不同。

說來挺簡單的,古人認為「中國」就在世界的中間,那麼四周的蠻夷戎狄,只需要告訴他們「和平」的「疆域」到此即可。

很現實地說,那到了不太和平的時刻呢?

上圖就是一項表徵了,「大清國欽州界」碑立在那兒,古代的「南蠻」也好,現在的「越南」也好,「安南」安了兩千多年,到了明代守不住了,至於清朝末年列強割據,積弱不振的滿清只好擺出姿態,弄了這麼個界碑出來。

本來界碑是不存在於中國的,這得怪自己被別人侵門踏戶,最後就將國土的標誌列在此處給後人瞻仰了。

(待續)

( 創作散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rosylovesyou&aid=145878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