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12/30 07:09:43瀏覽2644|回應1|推薦14 | |
我的馬拉松季是從每年9月到次年4月,2011-2012初馬原先設定參加北大國際組主辦的日本筑波馬,後來因為要參加上海一項研討會而放棄,改以台北富邦為本季初馬。 台北富邦有主場優勢,路線熟到不能再熟,除上下橋梁及地下道外,全程地形平坦,很容易跑。不過,優點往往也使缺點,路線太熟悉,跑起來容易無聊。去年參加奈良馬拉松,跑到最後 9月開始進入訓練期,每星期自己跑4次10公里、一次參加北大每星期六的風櫃嘴20公里例訓,期間參加了太魯閣與貓空兩次路跑活動的半馬賽,成績都在2小時50分左右。雖然從5月開始已4個月未練20公里,但只用了兩周就達成20公里目標,而且跑後肌肉毫無疼痛感。記得去年練20公里,至少跑過5次後肌肉才習慣,因而對體能更有自信。9月曾因腳踝扭傷休息一周左右未跑,但很快就復原。 到10月中應該開始練 不過,我疏忽了一個不祥的徵兆,日月潭回來次日清晨跑10公里,膝蓋附近肌肉略感腫脹,還不到痛的程度。接下來幾天每天正常跑 跑馬拉松前夕特別休一天假,只做4件事,聽音樂、讀賈柏斯傳、努力加餐食、用「情境思考法」加強心理建設。「情境思考法」是自創的思考方式,簡單說,就是假設情境、思考對策,預想當天的路線、每 富邦馬當天,依照日常習慣,仍然在清晨4點起床,處理一些公務,5點鐘吃了一頓豐盛早餐,6點準時出門跑到市政府,稍稍熱身。抵達市政府川堂的北大集合點,許多人已完成準備到起跑點等待,乃匆匆換裝。出發點仍然亂成一團,7點鳴槍起跑,5分鐘後,隊伍仍然以幾乎後背貼前胸方式緩慢移動,擴音器卻提醒,選手必須在7點20分前通過起跑點,否則就失去參賽資格,一些焦急的人開始推擠,讓人幾乎暫不穩,其實這是很危險的,萬一有人不小心跌倒,就會發生踩踏意外。7點10分終於通過起跑點,開始緩步跑起來,到國父紀念館公園大門前才能邁開腳步。 已經第3次參加富邦馬拉松,跑在仁愛路與中山南、北路上,人擠著人,既不刺激,更無新鮮感,只是很簡單的跑著,不自覺開始思考一些寫作與工作上的事情,與平時跑步似乎沒有甚麼不同。進入基隆河濱單車道後與半馬分流,終於不再那麼擁擠,跑起來也舒服些。 8:25分通過10公里線,完全依照配速,身體也感覺非常輕鬆,狀況顯然很好。9:41通過20公里線,也完全依據配速。進入第3個10公里並不覺得疲倦,但體溫上升很多,東北風沿著河道灌進來,應該非常寒冷,看到水站與醫護站服務人員裹衣抱胸而立,有人還抖著身體希望創造一些身體熱量抗拒寒風,真是同情他們,但我的汗水卻像雨珠般落下。 10:52通過30公里,體溫更高,海綿擠出的水不足以降溫,只好脫掉背心式北大戰袍,讓寒風吹掉汗水。過了35公里才發現富邦水站不供應鹽片,真糟糕,我似乎患了「經驗傲慢症」。38公里開始覺得力不從心,首先,右大腿猛然出現抽筋前兆,立刻停下來改成快走,慢慢調整為小快步跑,抽筋感消失後恢復正常跑。但不久後,左大腿又出現抽筋前兆,只好再慢下來調整。肌肉恢復正常時已經抵達基隆路,接近終點了。進入市府前地下道時已經跑得非常勉強,而且顯然超過5小時30分關門時間,但仍然硬撐著身體往前跑,終於回到終點,檢查GARMIN FR60錶,耗時5小時36分。 這是一次不成功的馬拉松經驗,証明長跑唯一的秘訣就是「跑」,累積足夠段練才有實力,馬拉松場上「經驗無用論」是真理。 與國外相比,台北的馬拉松跑者似乎太嚴肅了些。許多跑者抱怨,台北市民對馬拉松跑者並不友善。確實,日本市民自動自發聚攏在道路兩側,爲選手歡呼加油,不自覺讓人產生英雄感。在台北市,跑者卻總是看到市民和交警或交管義工為道路封閉、不能通過而吵架,讓跑者產生罪惡感。
|
|
( 興趣嗜好|運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