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5/17 15:23:00瀏覽1417|回應2|推薦12 | |
近來全球股市因歐洲經濟危機重創,大陸面臨從房價、物價、通貨膨漲到人民幣匯率等一連串問題的挑戰,台灣則面對ECFA引起的政治爭議及後ECFA產業發展黃金十年的機遇。中央研究院院士管中閔接受本報專訪,就歐洲危機對世界經濟影響、大陸經濟面臨的挑戰、與台灣如何調整產業方向等三大議題,作了深入解析。 管中閔認為,因歐洲經濟危機而造成的全球股市波動,屬於短期現象,歐盟國家為維持歐元區經濟勢必出手救希臘等國。大陸現今經濟政策必須先攘外再安內,先阻斷熱錢、扼住炒房後,才能緩解通膨壓力、房地產泡沫化,避免經濟硬著陸。台灣則需善用ECFA簽訂後的優勢,發展新的商業模式,同時與東南亞地區發展自由貿易,以「行銷台灣」拓展「台灣」印象品牌,開發大陸與東南亞的產業市場及地理市場,掌握經濟發展的十年。 以下是訪談內容: 大陸經濟問題環環相扣 與台灣80年代相似 問:如何來看大陸面臨的房市過熱、物價上漲、通貨膨脹、利率調升與人民幣升值等經濟挑戰? 管:大陸目前面臨的問題很嚴肅,從房價、物價、通膨、利率到人民幣,這一連串議題環環相關,我認為與1980年代的台灣很類似,當時大家都很確定新台幣會升值,當時行政院長俞國華決定讓新台幣緩慢升值。現在大家都知道中國大陸終究會讓人民幣升值。在我看來,短期內中國大陸仍會依照其領導人所示,不讓匯率因國際壓力而大變動,這與面子有關。但他的策略不會變,讓人民幣在小範圍內緩慢變動,然後輕微上升,這與俞國華的做法類似。 長期來看,人民幣不可避免要升值。大陸因為大量出口累積外匯,內部有問題還未解決,熱錢會繼續流入、助長通貨膨脹,造成內部不穩定。資金氾濫有二個來源:一是救市的4兆人民幣投入市場,一是熱錢不斷進來,而熱錢一定要找尋投資標的,就像台灣當年一樣。以信貸來講,大陸國有銀行信貸皆有指標,譬如原三個月的配額現在一個星期就達到,其實都是前一季壓下來的、屬於極度擴張,遠超過數字上所顯現的。 通常可以交易的東西可與國際同步,會上漲的一定是不可交易財,如房地產、股票這些不能拿到境外的東西,才會猛漲。所以現在大陸很多政策上的操作,如調整存款準備率等,是想強力收縮,即貨幣政策上說neutralize,想辦法要把在外面的貨幣收回來。 大陸通貨膨脹情況非常明顯,因為通膨價格,政府提高利率,但利率提高是把刀,砍了炒房也砍到需要融資貸款的人,企業的資金壓力變大,通貨膨脹數也造成企業經營成本增加,內部總體問題跟當年台灣非常雷同。 匯率、利率二者只能守其一。守匯率、拉利率、遏止炒房,其實會對匯率不利。因為更高利率容易吸引更多錢進來,這些錢不需炒房、只要單賺利差就夠了;由於你那裡已創造很好條件,比起國外利息低情況要好很多。所以如果繼續拉高利率,熱錢湧入,就會對匯率不利。 政策是先穩定房市與通膨 再對付匯率 就我觀察,大陸的政策現在是先安內再壤外,先穩定房市,安定內部通貨膨脹壓力,再想辦法對付匯率。但我的想法,他應該先對付匯率,因為包括西方、台灣、香港的資金都會繼續炒房、炒股,如果不解決外面來的熱錢,這些錢會繼續等在那邊三個月,直到其獲利為止,會繼續助長通貨膨脹,內部問題就無法解決。房市或許可先冷一下,但如果潛在預期認為政府壓不住房市,房市就會控制不了,這與「預期」有關。 因此我認為必須反過來,先壤外再安內--先砍斷外面資金的來源,不讓他創造緩慢升值的預期,我們在俞國華時期已學到這個教訓。 一般認為,人民幣低估不只5%。以過去經驗來看,人民幣升到3-5%應該就會停下來,市場攻勢到那兒也會停下來。若人民幣升到5%,大家預期政府會有決心守住這5%一年,資金就沒有理由留著。畢竟國際資金將本逐利,萬一留一年而利率不再變動,它就沒有好處。 所以我認為,先從外面截斷資金,內部再用強厲手段,嚴格規定國企不能炒房吵地,關鍵在央企。中央先管住央企,地方再管住省市支持的企業,雙管齊下。砍斷外面資金、內部再壓住,這局面才能慢慢緩和,否則硬著陸幾乎不可避免、很難脫困。這一年多房地產泡沫已炒到太大。 宏觀調控能力強 是否能軟著陸要看結果 問:若硬著陸的狀況發生,會有什麼樣的後果? 管:大陸經濟將會像台灣90年代經濟一樣,萎縮地很厲害,雖然出口還會持續好,但影響到整體環境,股市、房地產都會垮掉,太多投資與企業會受到牽連、連鎖反應,造成銀行體系相當大負擔,而目前我們並不清楚其銀行體系的負債情形,且現在很多炒房炒地的都是企業。 相對而言,軟著陸則是避免泡沫破太厲害,避免一下子摔下來大家都摔,讓你慢慢放棄放掉的意思;政策調控是慢慢去釋放壓力。房地產泡沫若沒有處理好,若一下破掉會有連鎖反應,從各地蔓延到大都市、牽連到央企國企、再到省市,影響會很大。 問:現在一般人看待大陸經濟不會硬著陸的原因在於,大陸的宏觀調控、行政管理能力很強,可以有效地控制泡沫,讓泡沫慢慢縮小而軟著陸。但一個經濟體規模愈來愈大時,行政管理的能力會愈難而效果遞減。您覺得大陸目前行政管理能力與經濟規模的擴大是否達到此一交叉情況?或是他調控能力仍相當強,足以控制泡沫,使之逐漸縮小而軟著陸? 管:這很難評估,要做了才算,看結果才能知道。你認為他很強,但他沒控制住,就是不夠強。目前來看,房地產泡沫真的捅得很大,他才會連續撒重手。大家知道房市會冷下來,但並沒有真正感覺到。過去幾次,他幾乎都是靠行政力量;但隨著經濟規模變大,我不覺得經濟可以完全靠行政調控,若是這樣,世界就沒有經濟問題了。過去大陸經濟發展成功,除行政調控能力強以外,發展局勢也對他們有利,因為他的經濟是在上升、擴張階段,並沒有真正碰到經濟循環。而在擴張當中,碰到的都只是小波動,我們很難解釋是因為行政調控有效。 匯率問題不解,通膨問題就更嚴重 問:目前大陸的政策,匯率看不到任何鬆動的跡象,什麼時候會是轉折? 管:他們要聽中央領導人講的話、不能亂動,一定要等到風頭過了,中央才會讓他們偷偷動手。美國人若繼續放風聲,事情就很麻煩。我無法預測何時是最好時機,通常要等到大家認為不是在美國的壓力下來做,才有下台階與轉圜。時間要看他們內部評估,但通貨膨脹的壓力是一直在那裡。 熱錢與救市資金 造成經濟泡沫 問:相對照來講,台灣目前在匯率、通膨的情勢如何? 管:我不覺得台灣有太大的通膨壓力,因為台灣過去一直出現輕微緊縮,唯一漲的是房地產價格,所有物價指數會變高都是因為房地產與租金價格;若撇開它來看,物價並沒有明顯漲幅。央行主要控制是在堵住熱錢、保住新台幣,因為台灣真的禁不起外國投資資金進來上沖下洗,所以大家對彭(淮南)總裁金融安定的措施有信心。 問:很多人認為台灣應該讓新台幣升值,對產業經濟轉型比較有幫助,你認為呢? 管:我不確定這是必要的。台灣問題在於,產業像一場大病後,並不是那樣強健,幾個必須要做的包括產業轉型、開發取材,需要相對價廉的生產要素,以便利市場開發。並不是刺激經濟、消費復甦,台灣產業就會好。現在產業 profit margin(利潤率)愈來愈小、愈來愈難做,傳統產業基本問題也還未解決。政府必須趕快解決這些問題,趕快做、能做多少算多少。 ECFA開啟未來新想像與新市場 問:台灣經濟過去十年來遭遇很大困境,這二年來兩岸情勢變化很大,ECFA簽訂後會有更大的變化。有人認為台灣會面對黃金十年,你認為黃金十年是必然的,還是有一些相對的條件? 管:我認為台灣未來會有一段黃金時期,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最大的好處是為未來創造「想像」,有想像就有機會。過去十年,撇開近二年全球經濟危機干擾外,最初陳水扁剛上台時大家還沒有這樣絕望,核四停建事件後至2004年,大家開始慢慢變得不抱希望,對未來沒有希望、想法,兩岸關係也沒有變化。這就是為何投資不來、資金出走,因為資金不會坐在那裡等你,它會出去找好的機會。 兩岸經濟協議開啟了對未來新的想像,現在看起來很傳統的方式到未來都會改變,很多我們今天無法想像的,生意人都已開始想像--新的兩岸合作方式、新的規劃、新的資金技術,機會只要一展開來,就會出現不同。 舉例來說,過去台灣與大陸的關係,其實是很單向、不健康的往來,台灣仗著有資金、技術、人才,一面倒地往對岸跑;但另一方面,我們這邊卻從不讓那邊過來。一旦兩岸開放,市場開放、人才庫放鬆,從商品貿易到服務業貿易,將來都會有很多新的機會。大陸不管內需或外需,很多地方會需要台灣。例如大陸很多產品想出口到東南亞或其他國家,會希望在台灣做最後組裝,因為只要掛台灣的品牌,價格上就有差別。換言之,將來兩岸的合作絕不會像現在一樣、一面倒地只有台灣過去,開放後會看到不停地有其他東西進來,不只台商回流,會有更多大陸生意人來尋求本地的合作。 台灣必須發展兩岸新商業模式 問:以大陸現況,台灣現在規劃自由貿易區是否還有機會? 管:台灣已經積弱很久,想抓住任何一點機會與幫助,所以要做自由貿易港區等。但必須思考的是,我們無法單靠自由貿易區翻身,因為台灣本身腹地不大,無法與大陸、越南等地相比。台灣要把握任何可用的機會,台灣的大陸機會再發展一個兩岸之間新的business model(商業模式),很重要的是讓大陸資金、案子可以進來,並確保有一塊生產是在台灣這邊做,這樣才能保住台灣的就業機會。 問:要如何建立這樣的商業模式?我們應該做什麼準備工作? 管:例如施振榮曾提「整案輸出」,或說「整案商品」,這跟宏碁成功的模式有關。我不只賣你電腦,是賣整套東西,包括後面的維修、營銷、資金,我都幫你建立好。這當中,類似後勤支援、規劃的東西一定會留在後方,台灣就可以留住這部分,台灣很多產業都必須走這個趨勢。 服務業是台灣可以發展的,它雖不可能完全改變台灣情況,但台灣必須把握任何可能的機會,尤其是服務業。製造業幾乎都可拆開來在世界各地做,像是手機各個零件可在大陸、越南等地生產,但服務業卻無法拆開、必須整案輸出,給你一個package,然後我至少就有一大塊可以留住。前經建會主委陳添枝曾提出,服務性的製造業、創意性/知識性的製造業都是未來必須要走的路,這樣製造業才有可能留在台灣。 大陸與東南亞是最終產品的消費市場 問:這樣的概念要如何落實,哪一些政策是必須要做的? 管:這些概念其實政府相關官員、行政首長應該都知道,剩下只是執行力的問題。最重要的是,台灣必須要先認清楚「市場」在哪裡。市場有二個定義,一是產業上的市場,一是地理上的市場。假設今天兩岸簽訂經濟協議,想像把整個大陸鋪開可以做買賣,要認清楚哪些是最適合發展區,產業也會知道哪些是你的市場。 譬如,台灣要推能源、節能有關政策,而大陸也要推新能源政策、並把它當為一單獨產業發展。大陸把綠能經濟規畫成產業發展動能,跟整體的社會結合在一起,加上大陸的行政能力,這創造很多可能機會。若台灣這邊不敢做電池、節能電動車,就應該掛上大陸的標準,因為市場就在那裡。所以要從產業上、地理上去認清你的市場。 在我看來,兩岸經濟協議只是非常重要的一步,同時也要積極推動東南亞國協的FTA,一則可解消國內對太依賴大陸的疑慮,一則也不會把所有東西都壓在大陸。我們講市場的重點,是要認清楚不能再把大陸、東南亞只當生產基地,一定要把它當最終產品的消費市場,你的產品才有空間。若還是把它繼續當生產基地,剛剛講的製造業一面倒態勢就很難扭轉,即使做自由貿易港區也很難改變。 行銷台灣 靠整體印象與行政執行力 另一個想法是,大家都在講推品牌、通路,但過去台灣很少有成功的例子,目前也很難有條件去做。我覺得應該做「行銷台灣」,因為台灣產品在大陸、東南亞有一定聲譽,就像以前我們願意到電器行多花二千五百元買日本原裝進口產品一樣,這也是未來大陸願意和台灣合作的原因。 什麼叫「行銷台灣」?假設我們有200個產牌,不管傳統產業或電子產業,要個別打廠牌很難,但若今天到大陸各地、東南亞去,可以強力打「台灣」招牌。科技產品就打「高科技」、「品質」、「設計」,服務業、消費用品就打「精緻」。這就要靠「台灣」這個印象去打,而非200個產牌個別去打。政府應該做行銷,全力打整個台灣的廣告,就像蔡依林在世博為台灣館唱的那首歌,或是到東南亞、大陸各地去辦各式商品展,而非僅在台灣辦精品展。台灣很多行銷創意的人才可為政府做規劃、去行銷台灣,像全亞洲很紅的周杰倫也可幫忙行銷。 打品牌通路,與傳統走生產基地的模式,強調生產鍊上的通路、物流關係網不一樣,而華商在印尼、泰國等東南亞各地是勢力最大的一群,絕大部分都與台灣有關係,很多華商父母、自己本身都是讀台灣教科書長大的、在家裡講閩南話,都是台灣可利用的優勢。台灣在簽兩岸經濟協議、東南亞經濟架構下,會產生新的機會、找到銷售品牌的通道。 策略上來看,主推兩岸、兼著開發東南亞自由貿易協定,戰術上是對的,剩下就是執行力的問題。 美國消費市場缺口 靠大陸與東南亞快速發展地區彌補 問:過去40-50年來,全世界經濟發展都是循一個模式,亞洲生產,賣給美歐。去年起這個模式開始改變,美國的消費力大幅降低、要提高儲蓄率,其中損失的市場靠中國提升消費力也無法彌補,所以國際貿易減少是必然。這情勢下,大陸經濟靠自己發展消費市場,該做什麼調整?而台灣該怎樣去規劃自己的經濟? 管:大陸從擴大內需開始,明確定義經濟戰略改革變動與調整的方向,但短期內無法彌補西方這個缺口,這缺口必須要靠大陸、東南亞等發展快速地區的消費去彌補。因為大家去搶變小的餅,所以新興國家對這些市場的競爭會更加激烈。 台灣也有機會,但二個因素必須注意:一是大陸會往他們定義的經濟戰略方向走,一是大陸經濟可能會頓挫、遭到打擊,如同前面所講。台灣可以把這一段時間定位為重新整理與出發,等到整體經濟度過危機、大陸與東協比較穩定後,台灣也完成新的布局,便可有一番作為。 歐洲危機靠歐元區大國解救 問:全球股市因為歐洲經濟危機重挫,這是一個短期還是中長期的現象?歐洲危機對世界經濟有何影響? 管:我認為股市的下跌是短期的現象,在適當反應恐慌性,而歐洲危機有其結構上的問題,幾個發生經濟財務危機的國家,成為經濟大國的包袱。因為出問題的國家像希臘、西班牙、葡萄牙等是相對窮國,除非歐盟國家願意看到歐元區瓦解,不然他們勢必要支持,這樣經濟就會有很長時間相對來說就沒辦法像2000年中後期那麼蓬勃;然而,唯有如此,歐洲才會度過難關。這中間,他們會定出很嚴苛的財政改革條件,但是其經濟有利、可避免許多投機上場。此外,從歐洲發起要有新的國際金融監理機制,以後將會對國際亂竄的熱錢發起管束。金融貨幣跟信心有關,國際監理機制加上歐元地區支持這些國家,就像存款保障下不需要擠兌的情形一般。因此救不救希臘會成為一個很重要的指標。因此,不管他們喜不喜歡,傳統強國如德國、法國等,都非救希臘、西班牙等國不可。 【 刊於旺報 整理:楊芙宜】
|
|
( 時事評論|財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