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07/25 10:39:35瀏覽516|回應0|推薦4 | |
過去有人談到知易行難或知難行易 其實知與行的關係不在於難易 難易是一種能力是否達到完成對象目標的反應 能力有餘覺得易 能力不足覺得難 仔細想想大部份的事則根本無關難易 祇是熟不熟練的問題 新學騎車的平衡 或 老婆婆裹粽子的快、緊、正 都不算難事 就是熟練前所需要花的時間長短 和熟練前面對挫折的抗壓性 一個人面對事情而反應難易的態度 通常是表示他願意花多少時間熟練或完成那件事 如果人不願意花幾個小時學習電腦 則操作電腦對他是難事 如果願意花2000個小時學英文 對多數人而言學好英文變得很容易 不論是能力(極少部份人有先天優勢)或是意願態度 難易的問題都不在事情本身而是執行的人 事情有複雜和簡明和工作量大小的問題 所謂任務的難易等級 也是為了要方便找到配合能力要求 以及在有限的資源下完成任務熟悉度的執行者 如果真是不可能的任務也沒什麼難易了 古人有反求諸己之說 雖不一定指面對事情的難易反應問題 但反求諸己絕對是面對困難時最好的態度 即使是請求人幫助 也是從反求諸己開始 有關德行或修行層次之知與行也不是難易的問題 孔子說「我欲仁 斯仁至矣!」有什麼難易呢? (“我”不是專指孔子,而是“欲仁”的那一念) 人們常說「雖然知道 但做不到」所以知易行難 如果把德行或修行當目標或倫理價值條目去做 那不是真的德行或修行 所以要做到很難(走了迂迴路當然難) 由仁義行,非行仁義也──孟子說的 (順著內在的仁義之心而行,並不是因為要仁義而行仁義) 因為是自己內發的德行,所以自己一定有能力行 關鍵還是願不願意 做不到是因為錯誤的認知 不願意是因為什麼呢?
|
|
( 不分類|不分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