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06/20 17:32:04瀏覽1428|回應7|推薦10 | |
在「天下縱橫談」城市裡,許多人常把「台獨」與「獨台」並列,各打五十大板,覺得有點不公平。筆者想花點時間來跟諸位網友交換一下意見,給這個問題定個調。 筆者認為,這兩者有許多不同,不可混為一談,否則會造成親者痛、仇者快,自己人打自己人的後果。 -- 首先,這兩者有時間上的不同。台獨份子把「台獨」當成是一個終極目標,希望立刻發生或按照計畫,逐步把台灣獨立出去成為一個國家。獨立的方式,武的靠軍事,文的靠公投,或靠外國人如聯合國裡的幾個大國來承認。現在中國軍事武力強大,台灣要靠軍事來獨立,幾乎已經是「寡婦死了兒子,沒啥指望」,大概只能來文的。所以民進黨一再強調「正名制憲」,希望用文的方式來完成「台獨大業」,但又怕死不敢來武的,結果變成是:秀才造反,N年不成。 而「獨台」只是個過程,希望暫時保持現狀,幾年以後,再來討論統一。就像男女談戀愛,總得互相觀察一陣子,再論及婚嫁。何況兩岸分隔60年,彼此之間的思想自由、政治制度、生活習慣、貧富差距、文明程度,都已經有了差距,是需要時間來縮小雙方的差距。如果用強硬的手段來完成所謂的「統一」大業,一定會造成「強摘的果子不甜」,兩敗俱傷。 -- 其次,兩者目的不同。「台獨」是希望台灣永遠脫離中國,成為一個「新而獨立」的台灣國。所以民進黨、建國黨,忙著制定所謂的「新憲法」,設計自己的「國旗」、「護照」,閉門造車的結果,只是自己關起門來自己爽,根本得不到大部分台灣人的認同,或國際的認同。 相反的,「獨台」者並不希望台灣永遠脫離中國,只是希望兩岸「兄弟登山,各自努力」,各人把各人自己的地方建設好,讓兩岸人民可以作比較,那個政府具有較好的管理能力,讓那個政府來統治。退一萬步說,將來無論台灣或大陸,萬一還有類似文革之類的政治鬥爭,沒准誰會統一誰,還言之過早。台灣人常說,如果當年沒有國民黨的「獨台」,讓台灣在東南一隅躲掉文革,否則我們這些台灣出生的台灣人,大概也已經下放勞改多年,學習貧下中農養豬去了,今天也不可能還有台商,挾著大量資金與技術,在大陸進行投資,為大陸的現代化,做出貢獻。 -- 兩者支持群眾不同。「台獨」支持者,如建國黨、民進黨員,百分之九十是本省籍、年紀稍大、教育水平較低、不滿國民黨統治的台灣人,這些人,普遍仇視中國,不認為自己是中國人。 而支持「獨台」的,則以藍營的支持者居多。這些支持者,中、青年人士比例較高,教育水平中等以上。這些人大部分認同中華民族,承認自己祖先是早期從中國來台灣的移民,自己則是具有華裔血統的台灣人。 極力反對「台獨」,也不屑「獨台」,希望立刻統一的人,則以中、老年的「外省人」居多。他們大都生在中國,親人在中國,當然也比較認同中國。他們看不慣藍綠的對峙,也不喜歡美日對台灣說三道四。希望藉由統一,讓中國老大哥在背後為台灣撐腰,讓認同中國的台灣人,也可以藉此揚眉吐氣。 以目前大陸改革開放的速度看來,不要多久,兩岸的生活方式、經濟水平就可以齊步,唯政治自由度,參與政治深度,要達到同一水平,還需要一點時間。所以如果雙方都有耐性,等到雙方的生活水平、民主程度接近,再談統一,應該可以水到渠成。台灣人普遍希望看到的統一方式,是如同東西德國的統一方式,必須要公平、對等、有計畫、有尊嚴,先經濟後政治的合作方式,來進行統一。尤其像西德人民願意共同負擔東德所遺留下來的債務與虧損,這種寬廣的胸襟,與致力統一的決心,是值得兩岸人民共同去學習的。 兩岸逐步和解後,更需要加強兩岸下一代年輕人的交流,加深他們彼此之間的相互了解,將來希望由下一代甚至下下一代的領導者,用智慧與耐心來消弭雙方的隔閡與敵對。在那個時候,再來討論用何種方式來統一,無論邦聯或聯邦,都會比現在紅藍綠三方互不相讓的中老年人,考慮得更成熟、更和平、更理性。 相信兩岸人民都有智慧與耐心,願意用和平與理性的方式來解決兩岸的統一問題。畢竟統一要靠王道,而非靠霸道,才有可能保證永久的和平。
|
|
( 時事評論|政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