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09/25 03:04:19瀏覽9027|回應0|推薦1 | |
( 從光武工專、光武技術學院,到未來擬改為「台灣城市科技大學」,北台灣科技學院校名一再變變變,讓外界「霧煞煞」,也惹火一票老校友,昨天趁著返校舉辦校友大會,20多位校友呼籲校方正名,改回原有的「光武」。 北台灣科技學院主任秘書黃俊賢表示,為展現「學校位於北台灣」的特色,2004年由「光武技術學院」改名為「北台灣科技學院」,但教育部認為「北台灣」是地名,不適宜做為校名,因此改為「北台」科技學院,後來教育部又准改為「北台灣」,5年前才改成「北台灣科技學院」。 黃俊賢指出,目前校方籌備改制為科技大學,原校名沿用為「北台灣科技大學」,但教育部認為易與「台灣科技大學」、「台北科技大學」等校混淆,因此決定,將仿照英國、香港以「城市」命名的大學,改名為「台灣城市科技大學」。 「光武青年,言忠信,行篤敬……」,20多位校友齊聚學校附近,齊唱當年「光武版」校歌,要求校方改回校名。校友江顯文表示,8月初在臉書發起「贊成正名」活動,已有近2800名網友參加,江顯文說,校友希望學校升格後,名稱改為「光武科技大學」,英文名為「Guangw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縮寫為「GUT」,代表著勇氣、膽量、毅力,象徵校友和在校生都能有「GUT」。
( 「大丈夫行不改名,坐不改姓,一所學校的校名,同樣代表了一所學府的錚錚風骨。」一群「北台灣科技學院」在還名為「光武」工專或技術學院時代的老校友,今天高唱校歌走進「光武母校」召開校友大會,要求把校名改回「光武」。 今年創校40年的北台灣科院即將升格為科大,學校校名一變再變,從「光武工專」、「光武技術學院」、「北台科技學院」、「北台灣科技學院」,到未來升科大後擬改名「台灣城市科大」,引發部分校友不滿,先在臉書上發起「『光武科技大學』正名活動」,他們說,英文校名為Guangw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縮寫「GUT」,意味著勇氣、膽量、毅力。今天並在校友大會上提出復名的臨時動議。 臉書上已有2800名校友,響應校名的「正名」運動;校友表示,已有四萬多人連署「還我校名」行動。「光武」時期的校友、目前在富邦金控擔任業務襄理的周廣俊,無奈的說,包括聯電、蘋果的不少科技新貴,都是「光武」的老校友。光武人有提攜學弟妹的優良傳統,學校一再改名的現象,已造成學弟妹們在填寫履歷及面試上,必須加註「原光武」,面試主管也才知道他是哪個學校畢業的。 周廣俊說,還有人搭計程車時,指名要去「北台灣科技學院」,運將不知道學校在哪裡。 北台灣科技學院校友會理事長江德仁則表示,升格科大是全體校友的期盼,至於校名要改為「台灣城市科大」或「光武科大」,則見仁見智,各有支持者,他會把兩邊的意見和看法都反映給學校。 不過,校友會的決議,對校名的決定僅屬「建議」,無法左右校方的決定。
( 北台灣科學技術學院主任秘書黃俊賢表示,部分校友對「光武」校名有感情,校方非常感謝,但校方對於校名的更動,都經過校務會議及董事會通過;他強調,學校改名是為了學校「永續生存」,可擴大招生範圍和邁向國際化,校名從「光武」改為「北台灣」之後,招生狀況確實有微幅成長。 黃俊賢表示,當初光武技術學院改制時,校方向教育部提報的校名「北台灣」科學技術學院,但教育部審議小組認為「北台灣」是地名,不宜成為校名,而於93年改為「北台」科學技術學院;但後來教育部又准用「北台灣」,因此再於95年改為「北台灣」。 今年5月,教育部核准北台灣科院可以開始籌備改制科大,黃俊賢說,學校最初報教育部的校名是「北台灣科技大學」,但被打回票,因教育部認為該名稱跟「台灣科技大學」 (簡稱「台科大」,原為台灣工業技術學院)和「台北科技大學」(簡稱「北科大」,原為台北工專)太接近。 黃俊賢說,不能沿用「北台灣」校名改制科大,校方才提出「台灣城市科技大學」的校名,由於國外知名大學不少冠有「城市」二字,例如香港城市大學,這有助於學校未來的國際交流。 教育部則表示,私校改名是董事會的權利,教育部審查的原則只有兩點,校名不能冠上地名,以免讓外界誤以為是「國立」學校;另外,英文校名以音譯 (羅馬拼音)為原則,除非有歷史典故等其他原因才允許例外,例如東吳大學的英文校名是「Soochow University」,是因為該校在江蘇蘇州創校。
( 國人一生至多可以改名兩次,國內大專校院卻不乏改名三、四次,改來改去,改到老校友不知道「母校」今安在,甚至總讓計程車司機走錯路,連企業界也要一再認識新校名。據教育部統計,學校改校名多數跟改制有關,或是基於招生考量,部分私校還會因為換了董事會就改校名,像立德大學改名康寧大學。 教育部最新統計,國內總共有163所大專校院。台灣大專校院的「密度」堪稱世界第一。私校改名頻繁,部分私校改名更好像大整形一樣,前後校名差很多,讓人無法辨識;像「高雄工學院」改名「義守大學」、「淡水工商」改名「真理大學」、「健行工專」改為「清雲科大」、「四海工專」變為「德霖技術學院」、「德育護專」改為「經國管理學院」等等。 老字號的「新埔工專」改為「聖約翰」則是例外,並不是「改名」而是「復名」,回復該校在大陸時期的校名。 不僅是私校改名,國立學校也因為升格而改名,甚至老招牌學校也因為「菜市仔名」太多,而被迫改名;像「師範大學」因為全台各地的「師專」紛紛升格為「師大」。原本的「師大」招牌必須加上「台灣」以示區隔,變成「台師大」。 台北市兩所老牌師專「台北師專」和「女師專」,分別改名為「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和「台北市立教育大學」,簡稱「國北教大」和「市北教大」,因為名稱相近,讓訪客和運將常跑錯地方。而許多年輕人在介紹自己或找工作時,也常會面臨對方沒聽過校名的尷尬,只得搬出舊校名,才能換得一聲「哦──原來是那所學校」。 |
|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