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12/17 00:07:25瀏覽435|回應0|推薦1 | |
針對教育部「共同助學方案」的相關問題,「中華民國私立大學校院協進會」於2007年4月20日假東吳大學舉辦一場「私立大學校院辦理助學措施與弱勢學生照顧研討會」,該研討會提出主題說明如下: 在社會快速變遷下,教育自由化、國際化已成為發展趨勢,私立大學校院在台灣高等教育發展過程中,扮演極為重要的角色。而台灣自然資源不足,經濟發展與成長所仰賴者,唯有厚植人力資源,透過私立大學的設立,協助政府培養國家社會所需的人才,對台灣由開發中國家邁向先進國家,功不可沒。 然政府基於<憲法>、<大學法>及<私立學校法>所規範的基本原則與精神,對私立大學而言,管理重於監督,學校自主性顯然不足,影響私立大學發展甚巨。因此我們認為唯有讓私立大學多元化、有彈性、能迅速反映市場需求,追求高效率、低成本經營策略,才能與公立大學公平競爭,以謀求生存與發展之優勢,故政府對私立大學之規範應充分尊重其自主性,並應在維持其公共性之前提下,作最少之規範。 近年來,台灣地區大學院校大幅擴張,高等教育經費大量稀釋,政府補助私立大學經費卻逐年緊縮,又因經濟持續低迷,城鄉教育資源、家庭貧富差距持續擴大,弱勢學生進入私立大學校院就讀比例有逐年增加趨勢,然而,各校在追求教學品質之餘又要對弱勢學生照顧,對私立大學財務實有力不從心之感。因此我們認為,大學第一目標是辦好教育,而非慈善機構,補助弱勢學生屬於憲法的教育保障權,應由政府來做,教育部以往規定調漲學雜費,要加強補助弱勢生,學校仍無多餘的錢提升整體素質,無法造福所有學生。政府應把補助私校的錢,拿來補助弱勢生,確保沒人讀不起大學,然後放寬績優大學調漲學雜費,才能辦出有特色的私立大學。 研討會由東吳大學校長劉兆玄主持,會中先是兩場專題演講,主題一邀請教育部政務次長呂木琳主講:「政府推動『助學措施』之政策與責任」。主題二則由弘光科技大學副校長陳昭雄主講:「私立大學在『照顧弱勢學生』應扮演之角色與規劃之策略」。 研討會的綜合座談綱要: 一、政府及學校現行的各項助學措施有無檢討改進的空間? 二、政府對於清寒、弱勢學生照顧,或對辦理清寒、弱勢學生照顧績優學校,可以提出哪些鼓勵措施? 三、補助清寒、弱勢學生,政府與學校分別應負擔的責任? 四、如何改善就學貸款助學措施? 五、『清寒』之標準與認定? 六、獎補助款應如何合理規劃?其獎、助學金分配之比例。 七、如何募集社會資源,照顧清寒、弱勢學生?
研討會當天的媒體報導焦點,多集中在會議中提到少子化趨勢對大學招生的影響。【中央社】發布新聞稿「陳昭雄:14年後有大學招不到學生 辦學宜誠信」,內容如下: 弘光科技大學副校長陳昭雄今天在助學措施與弱勢學生照顧研討會引言時,引述一位教授的統計指出,少子化趨勢反映到大學應是民國一百一十年,預估十四年後,全國將有六十幾所大專院校招不到學生;大學如果注意誠信與認真辦學,應可避免以後招不到學生的窘境。 陳昭雄是在中華民國私立大學校院協進會主辦的助學措施與弱勢學生照顧研討會,以「私立大學在照顧弱勢學生應扮演的角色與規畫的策略」為題引言指出,出生率降低的少子化趨勢使學生來源逐漸減少,去年新生嬰兒已經降到二十萬四千餘人,大學最快將從民國一百一十年開始受到影響,大一新生也將減少到二十一萬人上下,預估到時候將有十幾所大專院校招不到學生。 引述少子化趨勢對大學招生的影響,陳昭雄希望提醒所有大學辦學要誠信且努力辦學,如果辦學績效有口碑,未來就不至於招生不足或招不到學生。 依據教育部統計,台灣出生人口逐年降低,民國八十七年開始跌破三十萬人,到九十三年減為約二十一萬六千人,反映到各級學校入學人數,九十三學年小學一年級新生較前一年減少三萬七千人,從三十二萬二千人減到二十八萬四千人,創五十年來新低,預估六年後即九十九學年將影響到國中新生人數,九年後即一百零二學年將影響到高中職入學人數,十二年後即一百零五學年將開始影響到大學入學人數大幅減少,也將使有些大學招生不足或招不到學生。 教育部高教司表示,最近幾年陸陸續續有一些有關出生率降低影響到各級學校學生來源降低的統計,不論是一百零五學年或一百一十學年,都已經受到影響,這些統計都是提醒教育部與政府其他部門及早因應,教育部也從降低班級學生數、師資培育大學轉型與師資生培育人數減半、提升私立大學辦學品質等方式解決問題。 研討會次日,2007年4月21日【聯合報】也刊出教育部次長呂木琳的演講內容,標題為「私大弱勢生 補助將大增」,內容如下: 私立大學弱勢學生補助要增加了,教育部表示,明年起私校學生可獲補助資格,可望由目前的家戶年收入60萬元以下,放寬為70萬元以下;補助金額也會比現在的每年14000元大幅提高,但確切金額還在精算中。 教育部現有的「共同助學措施」,要求各私立大學必須從學雜費收入中提撥經費,補助家庭年收入40萬元以下學生每年1.4萬元,40萬到60萬元學生每年1萬元;94學年共有3.6萬人申請,共發出4.1億元。 教育部次長呂木琳昨天在「私立大學校院辦理助學措施與弱勢學生照顧研討會」中表示,教育部規劃從明年1月1日起,擴大現有的「共同助學措施」規模,補助家庭年所得在全國後40%的私校學生;教育部官員說,根據主計處資料,這樣的標準大約是家戶年收入70萬元以下,預估受惠人數約15萬人。 呂木琳指出,教育部打算將過去發給學校的獎補助款66億元減少20億元,再加上原本發給私校但指定用途的工讀助學金、研究生獎助學金6億元,共26億元要直接用在補助學生,這將比94學年私大發出的4.1億元多很多,但每位學生能增加多少補助,還需細算才知。 教育部官員表示,教育部規定調漲學雜費的私校必須提撥總收入2%作獎助學金、不調漲的則需提撥學雜費收入的3%,這些助學金原本的發放對象已可獲得教育部新方法補助,所以學校可把這些錢移作工讀金和研究生獎助學金,不會影響他們的權益。 東吳大學校長劉兆玄贊成增加對弱勢學生的補助,讓弱勢學生不會因經濟因素失去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但他強調學校最重要的任務是提升教育品質,若沒有配套措施,讓辦學績優學校的學雜費可以彈性調漲,學校沒有財務規劃的空間,就不可能辦好教育;教育部對學雜費仍不鬆綁,提升品質的效果就會打折扣。 弱勢家庭大學生 專款補助26億(2007/04/21)人間福報 請注意:依照上面的報導,可得知教育部新方案原先的構想,是將私立學校「共同助學金」改用於工讀金和研究生獎助學金,助學金全數改為教育部補助。然而,後來發布的「大專校院弱勢學生助學計畫」新方案,還是維持由學校分擔的「共同助學金」,另增加政府補助部分。就因為政策急轉彎,私校「共同助學金」負擔加重問題一直惡化並延續至今,這也是監察院應詳加調查「政策錯誤」的關鍵之處。
「大專校院弱勢學生助學計畫」新方案規劃過程中,也增加一項名為「助學工讀」的新措施,係以高於一般工讀時薪之津貼,由學校提供適當工讀機會供學生賺取生活費用。這項新措施在後來定案時,已改稱為「生活學習獎助金」。 【回顧】95學年度全國大學校長會議提案:中低收入戶學生就學補助金建議由教育部專案補助(2007年1月) |
|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