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維摩詰長相是這樣子 狗吉拉早就參透般若空性了
維摩詰經
是狗吉拉在十年前開始初期接觸釋迦老大學問時所閱讀到的經典
也是有志於研讀大乘佛教教義應該研讀的般若系列經典
以下是狗吉拉十年前研讀時的小小筆記
經中主角是維摩詰居士與文殊老大
藉由他們兩位對般若概念的對答
帶出人空、我空、法空的終極般若觀念
當兩人互相詰問何謂"不二法門"時 先帶到了其他菩薩對此的一些觀念
狗吉拉比較能切入的 是以下兩位菩薩老大
電天菩薩言
"明、無明"為二 無明實性即是明 明亦不可取
離一切數 於其中平等無二者 是為入不二法門
喜見菩薩言
"色、色空"為二 色即是空 非色滅空 色性自空 如是受想行識
"識、空"為二 識即是空 非識滅空 於其中而通達者 是為入不二法門
最後文殊師利開口啦
於一切法無言 無說 無示 無識 離諸問答 是為入不二法門
我們常在 是XX 不是XX 之間抉擇 拿不定主意 在兩邊擺盪
於是苦惱 此時 很難調伏自己的心(情緒)
(然後維摩詰就上演了常常用的梗="不說話" 凡是不做表示的 都是最後贏家)
接著 維摩詰老兄就開講了
要發菩提心嘛 先讓自己知道什麼叫"直" 然後再.......一步一步發心
直心 不妄不欺 真誠的心
深心 追根究底的心
發行 發起願念去實行
意調伏 把思慮邏輯整理清楚
如說行 依菩薩自己的意念去實行
迴向 把實行的成果分享
方便 把成果的分享 依據實際需要做彈性分佈
成就眾生 以需要為準 做分享後 所成就的眾生願望
佛土淨 你佛土上的眾生都有成就 於是出現小範圍的淨土
說法淨 把成就淨土的方法 擴大 說法至它世界
智慧淨 它世界的眾生也都瞭解淨土方法後 十方世界就成智慧
心淨 所有世界都成就智慧 於是廣大眾生皆心淨
一切功德淨 所有眾生皆行正道
常犯錯 顛三倒四的人 不要去討厭他 就能令他心調伏
菩薩以直心為淨土 菩薩成佛時 則不說四口業眾生 自來投生
菩薩以深心為淨土 菩薩成佛時 則具足功德眾生 自來投生
菩薩以菩提心為淨土 菩薩成佛時 則大乘根器者 自來投生
菩薩以布施為淨土 菩薩成佛時 則好施眾生 自來投生
如果居士們能成就了菩薩 就有一大堆過人之處的地方
能依真如做事 是從多聞來
能不爭論 是從心裡輕鬆
能趨向佛智慧 是從靜坐來
能解除束縛 是從修行來
能居住淨土 是從福報來
能知眾心 順眾心 是從修習智慧 用方便法來
能入一相(無相) 是從得有智慧來
能斷煩惱 是從積有善業來
能得到智慧善法 是從有佛法來
但是 有了這些發心之後 可能就執著於愛
凡夫之愛 愛見(有愛的觀念)之愛
有特定對象的愛與恨 對同一對象可以由愛轉恨
久了 可能會問 : 我到底愛他什麼啊? 極可能生厭離心
凡人博愛 是 大愛見(有愛的觀念)之愛
無特定對象的愛 普遍平等對待 還是可能慢慢轉恨
還是有 施愛者 與 被愛者的分別
久了 可能會問 : 我到底在愛什麼啊? 依然有可能生厭離心
有了愛 接著就生病 於是 趕緊修正"愛的執著"
病的根源就是攀緣心 (攀世間現象 攀三界)
以 無所得心 可離攀緣 調伏其心
無所得心 = 離開二分法 無二見 (有己 有它 這是內 那是外....)
一旦沒有區分 就無法判知得失 就無對象可執著 無從攀起
菩薩的愛 不為愛見所覆
沒有施愛者 與 被愛者的分別
愛就是愛 根本不知道這是施愛 也不知道有對象正在被愛
久了 可能會問 : 我到底在做什麼啊? 依然有可能生厭離心
以上三層次 是入世間的愛
最後 則是出世間愛 佛的愛
大愛是空 空即大愛
大愛即非大愛 是名大愛
是愛又好像不是愛 姑妄給個名稱 叫它大愛吧
根本不覺得有"愛"的這個觀念
接著 菩薩要趕緊建立自己的淨土
直心 深心 意調伏 如說行 迴向 方便 成就眾生
佛土淨 說法淨 智慧淨 心淨 一切功德淨 十善
好好抓著"慧"為軸心 運用方便為工具
慧是指知性的有無層次
方便是指 實施的方式層次
無 方便慧 沒有彈性的 "慧(聰明)" 依愛見心(觀念)去為
有 方便慧 很有彈性的 "慧(聰明)" 不依愛見心(觀念)去為
無 慧方便 不高明的 "彈性方便" 依愛見心(觀念)去為
有 慧方便 很聰明的 "彈性方便" 不依愛見心(觀念)去為
最後 在維摩詰嘰嘰咕咕一堆成就菩薩的發心、能力、方法與去執之後
文殊老大提醒了狗吉拉
只要有所求法 就落入被知覺的名相範圍
求法的人 對一切法不應有所求的心
一有思維 就會陷在邏輯中 無法領悟矛盾之解趣
悟佛法 不能以思維想之 必須以超越理性的(觀照)直覺去體會
有了般若與工具 就不要只停留在理論 沒去實踐 (否則稱為戲論)
理論是用來滿足我們的疑惑 矛盾疑點 的想見
理論隨疑惑而變 所以像戲一樣
於此 除了金剛經之外 狗吉拉再次領悟"法空"的境界
----------------------------------------------
字辭解釋
菩提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無上正等正覺 純粹的能知與能覺 不可被知被覺
一切世間法 (現象) 皆為被知 所以皆非菩提
但一切世間法皆能由之得證菩提
菩提心 不生不滅心 本來面目 自性
寂滅 沒有產生 也沒有消滅
四無量心 慈悲喜捨
慈 助人得樂 接納一切 不做揀選 以無量的愛 同自體不棄
悲 救人離苦 以自己的一切予他人共 無公無私 助其脫困離苦
喜 凡是利人 就心生喜好 無悔
捨 無有分別 有求就有應 不覺有得
四攝法
布施(捨) 愛語(好話善語) 同事(和諧共事) 利行 (利人善行)
都是勾引法
護持正法 應以方便力 行四攝法 (是極平凡的 凡間事)
五欲
財 色 名 食 睡 或是.....眼耳鼻舌身
六念 念 佛 法 僧 戒 施 修
六和敬
身和同住 身和就不打架
口和無諍 口和就不吵架
意和同悅 意和就好相處
利和同均 利和就好分配
戒和同修 戒和就好共修
見和同見 見和就有共識
七寶財
聞 聽聞到佛法
信 相信佛法
戒 持戒
定 深定境心
精進 努力不懈
捨 無所不予
慚愧 知有不足
十事善法
以布施攝貧窮
以淨戒攝誨禁
以忍辱攝瞋恚
以精進攝懈怠
以禪定攝亂意
以智慧攝愚癡
說除難法度八難者
以大乘法度樂小乘者
以諸善根濟無德者
以四攝(布施 愛語 同事 利行)成就眾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