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3/05/03 00:00:57瀏覽468|回應2|推薦58 | |
然而此時唐朝皇室又出現了一個危機,就是唐中宗的皇后韋皇后、女兒安樂公主以及皇后的堂兄韋溫、武則天的姪子武三思等人專擅朝政,各懷鬼胎又相互勾結。韋皇后想效法武則天當個女皇帝,安樂公主是她的親生女兒,自然同一個鼻孔出氣,安樂公主甚至明目張膽的賣官鬻爵,韋皇后還在後頭替她撐腰。 神龍三年,安樂公主要求父皇唐中宗將節愍太子李重俊(唐中宗第三子,為唐中宗與其他妃子所生,非韋皇后親生子,「節愍」是他的諡號)廢掉,改立自己為皇太女。唐中宗問宰相魏元忠的意見,魏元忠當然不贊成,這件事就此打住,但魏元忠也因此與安樂公主結下了樑子。 而武三思身為「前朝餘孽」不但不低調,反而把持朝政,再加上先前他也曾向武則天要求立他為太子,可說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身為宰相的魏元忠常想著該如何除掉這一群擅權害國的敗類,就暗中與左羽林大將軍李多祚等人商議,由太子李重俊會同左羽林大將軍李多祚率領的羽林軍,於入秋後七月庚子日,衝入武家將武三思、武崇訓父子殺了。 之後,太子李重俊領兵自肅章門進入皇宮,打算請父皇唐中宗將韋皇后廢了並貶為庶人,並且拿下安樂公主、上官婉兒等人。半路在永守門遇到了魏元忠的長子、太僕少卿魏升,太子李重俊就讓魏升跟隨著自己一同前去面聖。 唐中宗嚇得躲到了玄武樓之上,不久後,太子李重俊的人馬包圍了玄武樓,向唐中宗陳情喊話。唐中宗親自在樓上的一處陽台與下方眾人對話,一番勸說說得宰相魏元忠猶豫不決、左羽林大將軍李多祚又陣前倒戈,太子李重俊功敗垂成只能出逃,逃到鄠縣,被部下所殺,史稱「重俊之變」。 為了紀念唐中宗只憑一張嘴就說服叛兵一事,八月丙子日,唐中宗便將玄武門改為神武門,而那座玄武樓則改名為制勝樓。 而對於此次幾近於軍事叛變的事件,懲處的嚴重與否完全由唐中宗的觀感而定。首先被釘的當然是那些負責看守城門的官兵,因為有失職責,是第一批被判處流放發配刑責的人。另外如魏元忠,唐中宗認為他當年曾有平寇之功,又一向為先皇唐高宗與天后武則天禮遇,於是將此事認定僅為其子魏升的個人行為,不牽連其父魏元忠,便高高舉起輕輕放下,還是讓魏元忠繼續擔任宰相,以前的職務一切照舊。 但是這樣的決定當然會引起武三思的黨羽的不滿。 兵部尚書、郢國公宗楚客是武則天的堂姐的兒子。左衛將軍兼太府卿並同中書門下三品紀處訥則是武三思的連襟,這二人又蒐証告發魏元忠及其子魏升與太子李重俊共謀叛逆之事,請唐中宗依律誅殺魏家三代,並且其他相關人犯也應該一併株連三族。 唐中宗找來大理卿鄭惟忠,問他對於這個案子覺得該如何判處?鄭惟忠說: 「這件大案日前已經由陛下判決過,接受判決的人心裡尚未完全平靜。若此時突然又變更判決,必定會引發連串的驚恐,也會讓其他人受到影響,害怕自己日後也會不得安寧。」 於是唐中宗召集法務相關的官員重新審議,結論是維持原判,將宗楚客等人的意見駁回,也因此沒有牽連許多無辜的人。 不久後,唐中宗將鄭惟忠升任為御史大夫,並派他前往先前於三月時發生大旱而導致目前引發飢荒的河北道主持賑災,同時還讓他行使一部分宰相的職務。等到任務結束返回京城後,唐中宗對於他的表現非常滿意,再加封他為銀青光祿大夫、滎陽縣男(爵)。 魏元忠知道又有人要陷害自己後,覺得很不安,就於八月丙戌日上表堅持辭官。唐中宗只好解除了他的宰相(左僕射)職務,以特進、齊國公的身分讓他辭職回家,不過要他每個月初一及十五這二天還是要上朝議政。 九月庚子日,唐中宗改年號為景龍。 景龍元年九月,不肯善罷甘休的兵部尚書宗楚客先將右衛郎將姚庭筠升任為御史中丞,擺明了就是要他當打手,以「御史」的名義上奏彈劾魏元忠,並建議應該要將魏元忠再貶為渠州的員外司馬。侍中楊再思(武則天時曾任宰相,依舊阿諛)、中書令李嶠(支持唐中宗的重要成員之一,頗為無奈)只得依照此法辦理。不過吏部侍郎兼左御史台中丞蕭至忠雖也是武三思一黨,卻當場反駁,認為有功之臣應該從寬處置。宗楚客聽了非常生氣,示意讓給事中冉祖雍拉著楊再思一同上奏說: 「魏元忠既然有觸犯了叛逆之罪的嫌疑,就不適合再派給他內地的官職。」 甲辰日,唐中宗只好將魏元忠降級,貶到思州(原務州,今貴州省務川、沿河、印江,及四川省酉陽、秀山等縣一帶)擔任務川縣的縣尉。 這宗楚客卻非置魏元忠於死地不可,沒多久,又唆使御史袁守一上奏說: 「先前武則天住在三陽宮中時,有一次生病,當時身為內史的狄仁傑曾奏請讓陛下您暫時代理監管國事,但魏元忠卻偷偷的祕奏表示反對。根據這件事,就知道魏元忠對陛下您不忠的心思已經很久了。因此,臣懇請陛下應當嚴格執法,將魏元忠處死。」 唐中宗聽了以後,很嚴肅的對楊再思等人說: 「就我看來,這件事是袁守一錯了。人臣事主,必在一心,哪裡有老闆的身體才剛有一點問題,就立即請太子代為掌理國事的道理?這也不過只是狄仁傑想要樹立私人的恩惠給我,並未見到魏元忠有任何過失之處。 袁守一假借前事要羅織罪名栽在魏元忠頭上,哪有這樣的道理!」 宗楚客見唐中宗執意維護魏元忠,而且也是個明白事情始末的人,知道再這麼對魏元忠誣陷抹黑下去,最後倒楣的就可能是自己,就不再續窮追猛打了。 再說那魏元忠南下思州務川縣赴任縣尉,沿著長江而行,途中忽然生了病,到了涪陵(今重慶市轄涪陵市),魏元忠病重得只能停下來休息養病,卻似有所感的說: 「我就將要死在這裡了嗎?」 沒幾天,高齡七十多歲的魏元忠就病逝於涪陵。 景龍四年,唐中宗追贈魏元忠為尚書左僕射、齊國公、本州(宋州)刺史,令有關部門將魏元忠的靈柩移靈送回他的家鄉宋州宋城。 而就在這一年六月,野心極大,想成為武則天第二的韋皇后,據說毒殺了唐中宗,然後立了唐中宗的小兒子、十六歲的溫王李重茂為唐殤帝當個魁儡,年號唐隆,自己親自掌理朝政。後來臨淄王李隆基(唐玄宗)先斬後奏,瞞著父親相王李旦(唐睿宗)率先舉兵,韋太后為亂兵所殺,與韋家、伍家的同黨及相關人等都被拉到安福門斬首示眾,史稱「唐隆之變」。 不久後,唐殤帝李重茂退位,由皇叔相王李旦重新回鍋,仍為唐睿宗。 唐睿宗也很懷念魏元忠這位老功臣,就下令將他移葬到唐中宗陵墓所在的定陵,讓他陪伴唐中宗左右。 景雲三年,唐睿宗又下詔,說: 「故左僕射、齊國公魏元忠,代協人望,時稱國良。歷事三朝,俱展誠效。晚年遷謫,頗非其罪。宜特還其子著作郎晃實封一百戶。」 不但正式的恢復了魏元忠的名譽,還另外封賞魏元忠的次子、著作郎魏晃一百戶的封地。 到了唐玄宗李隆基、開元六年,唐玄宗再贈魏元忠諡號為「貞」。 另外之前提到那位魏元忠的老同鄉鄭惟忠,唐玄宗、開元初年,鄭惟忠還當到了禮部尚書,轉任太子賓客,一直到了開元十年時才過世,算算也有八十多歲,果然也如同當年那位相士所言,官高壽長啊。 改編自 《舊唐書》 原文: 《定命錄》魏元忠 相國魏元忠,與禮部尚書鄭惟忠皆宋人。 …… 自僕射竄謫於南郡,江行數日,病困。乃曰: 「吾終此乎。」. 《舊唐書》卷九二《魏元忠傳》 魏元忠,宋州宋城人也。 …… 是時,安樂公主嘗私請廢節愍太子,立己為皇太女。中宗以問元忠,元忠固稱不可,乃止。 尋遷左僕射,餘並如故。元忠又嫉武三思專權用事,心常憤嘆,思欲誅之。 三年秋,節愍太子起兵誅三思,元忠及左羽林大將軍李多祚等皆潛預其事。太子既斬三思,又率兵詣闕,將請廢韋后為庶人,遇元忠子太僕少卿升於永守門,協令從己。太子兵至玄武樓下,多祚等猶豫不戰,元忠又持兩端,由是不克,升為亂兵所殺。 中宗以元忠有平寇之功,又素為高宗、天后所禮遇,竟不以升為累,委任如初。 是時,三思之黨兵部尚書宗楚客與侍中紀處訥等又執證元忠及升,云素與節愍太子同謀構逆,請夷其三族,中宗不許。元忠懼不自安,上表固請致仕。手製聽解左僕射,以特進、齊國公致仕於家,仍朝朔望。 楚客等又引右衛郎將姚庭筠為御史中丞,令劾奏元忠,由是貶渠州員外司馬。侍中楊再思、中書令李嶠皆依楚客之旨,以致元忠之罪,唯中書侍郎蕭至忠正議云當從寬宥。楚客大怒,又遣給事中冉祖雍與楊再思奏言: 「元忠既緣犯逆,不合更授內地官。」 遂左遷思州務川尉。 頃之,楚客又令御史袁守一奏言: 「則天昔在三陽宮不豫,內史狄仁傑奏請陛下監國,元忠密進狀云不可。據此,則知元忠懷逆日久,伏請加以嚴誅。」 中宗謂楊再思等曰: 「以朕思之,此是守一大錯。人臣事主,必在一心,豈有主上少有不安,即請太子知事?乃是狄仁傑樹私惠,未見元忠有失。守一假借前事羅織元忠,豈是道理。」 楚客等遂止。 元忠行至涪陵而卒,年七十餘。 景龍四年,追贈尚書左僕射、齊國公、本州刺史,仍令所司給靈輿送至鄉里。 睿宗即位,制令陪葬定陵。 景云三年,又降制曰: 「故左僕射、齊國公魏元忠,代協人望,時稱國良。歷事三朝,俱展誠效。晚年遷謫,頗非其罪。宜特還其子著作郎晃實封一百戶。」 開元六年,諡曰貞。 二子升、晃。 《舊唐書》.卷七.本紀第七.中宗(下) 中宗大和聖昭孝皇帝諱顯,高宗第七子,母曰則天順聖皇后。 …… 三年春正月庚子朔,不受朝會,喪未再期也。 庚戌,以默啜寇邊,制募猛士武藝超絕者,各令自舉,內外群官各進破滅突厥之策。 丙辰,以旱,親錄囚徒。 己巳,遣武攸暨、武三思往乾陵祈雨于則天皇後,既而雨降,上大感悅。 二月辛未,制武氏崇恩廟依舊享祭,仍置五品令、七品丞,其昊陵、順陵置令、丞如廟。 壬午,贈太師、酆王廟號褒德,陵號榮先,置六品令、八品丞。庚寅,改中興寺、觀為龍興,內外不得言「中興」。 辛卯,幸安樂公主宅。 三月丙子,吐蕃贊普遣大臣悉董熱獻方物。 是春,自京師至山東疾疫,民死者眾。河北、河南大旱。 夏四月辛巳,以嗣雍王守禮女為金城公主,出降吐蕃贊普。 庚寅,幸薦福寺,曲赦雍州。 五月戊戌,左屯衛大將軍兼檢校洛州長史張仁亶為朔方道大總管,以備突厥。 丙午,突厥默啜殺我行人臧思言。 六月丁卯逆,日有蝕之。 戊子,姚雋道討擊使、侍御史唐九征擊姚州叛蠻,破之,俘虜三千計,遂於其處勒石紀功焉。 是夏,山東、河北二十餘州旱,饑饉疾疫死者數千計,遣使賑恤之。 秋七月庚子,皇太子重俊與羽林將軍李多祚等,率羽林千騎兵三百餘人,誅武三思、武崇訓,遂引兵自肅章門斬關而入。帝惶遽登玄武樓,重俊引兵至下,上自臨軒諭之,眾遂散去,殺李多祚。重俊出奔至鄠縣,為部下所殺。 癸卯,大赦天下。 八月丙子,改玄武門為神武門,樓為制勝樓。 丙戌,左僕射兼中書令魏元忠請致仕,授特進。 九月丁酉,兵部尚書、郢國公宗楚客,左衛將軍兼太府卿紀處訥並同中書門下三品;吏部侍郎兼左禦史台中丞蕭至忠為黃門侍郎兼左禦史中丞、同中書門下三品;中書侍郎、東海郡公于惟謙國子祭酒,罷知政事。 庚子,上皇帝尊號曰應天神龍,皇后尊號曰順天翊聖,大赦天下,改元為景龍。兩京文武官,三品已上賜爵一級,四品已下加一階,外官賜勳一轉。 景龍元年九月甲辰,特進魏元忠左授務川尉,言與重俊通謀也。 庚辰,侍中兼左禦史台大夫楊再思為中書令,吏部尚書韋巨源、太府卿紀處訥並為侍中,侍中蘇瑰為吏部尚書。 壬戌,改左右羽林衛千騎為萬騎,仍分為左右。 冬十月壬午,彗見於西,月餘而滅。 壬午,皇后上《神武頌》,令兩京及四大都督府皆刻之于石。 十二月乙丑朔,日有蝕之。 丁丑,京師雨土。 二年春正月丙申,滄州雨雹,大如雞卵。 二月辛未,幸左金吾大將軍、陳國公陸頌宅。 皇后自言衣箱中裙上有五色雲起,令畫工圖之,以示百僚,乃大赦天下。 癸未夜,天保星墜西南,有聲如雷,野雉皆雊。 乙酉,帝以后服有慶雲之瑞,大赦天下。內外五品已上母妻各加邑號一等,無妻者聽授女;天下婦人八十已上,版授鄉、縣、郡等君。 三月丙子,朔方道大總管張仁亶築受降城於河上。 夏四月庚午,左散騎常侍、樂壽郡王、駙馬都尉武攸暨讓郡王,改封楚國公。 癸未,修文館增置大學士八員,直學士十二員。 己丑,幸長樂公主莊,即日還宮。 六月丁亥,改太史局為太史監,罷隸秘書省。 秋七月辛卯,台州地震。 癸巳,左屯衛大將軍、攝右禦史台大夫、朔方道行營大總管、韓國公張仁亶同中書門下三品。 有赤氣竟天,其光燭地,經三日乃止。 冬十一月庚申,突厥首領娑葛叛,自立為可汗,遣弟遮弩率眾犯塞。 己卯,以安樂公主出降,假皇后仗出於禁中,以盛其儀,帝及後御安福樓以觀之。禮畢,大赦天下,賜酺三日。 癸未,安西都護牛師獎與娑葛戰於火燒城,師獎敗績,沒於陣。 是冬,西京吏部置兩侍郎銓試,東都又置兩銓,恣行囑請。又有斜封授官,預用秋闕。 三年春正月丁卯,黃霧四塞。 癸酉,幸薦福寺。 乙亥,宴侍臣及近親于梨園亭。 二月己醜,幸玄武門,與近臣觀宮女大酺,既而左右分曹,共爭勝負。上又遣宮女為市肆,鬻賣眾物,令宰臣及公卿為商賈,與之交易,因為忿爭,言辭猥褻。上與後觀之,以為笑樂。 壬寅,侍中、舒國公韋巨源為尚書左僕射,並同中書門下三品。 戊午,兵部尚書、郢國公宗楚客中書令,中書侍郎、酂國公蕭至忠為侍中,太府卿韋嗣立為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中書侍郎、檢校吏部侍郎崔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兵部侍郎趙彥昭為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庚申,日赤紫色,無光。 戊寅,禮部尚書兼揚州大都督、曹國公韋溫為太子少保兼揚州大都督、同中書門下三品。太常少卿兼檢校吏部侍郎鄭愔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夏五月丙戌,崔湜、鄭愔坐贓,湜貶襄州刺史,愔貶江州司馬。 六月癸醜,太白晝見於東井。 庚子,以經籍多缺,使天下搜括。 壬寅,以旱,避正殿,減膳,親錄囚徒。 癸卯,尚書右僕射楊再思薨。 秋七月乙卯朔,鎮軍大將軍、右驍衛將軍、兼知太史事迦業至忠配流柳州。 丙辰,娑葛遣使來降。 辛酉,幸梨園亭,宴侍臣學士。 皇后表請諸婦人不因夫子而加邑號者,許同見任職事官,聽子孫用廕,從之。 壬戌,安福門外設無遮齋,三品已上行香。 癸亥,禦承慶殿,錄囚徒。 壬午,遣使冊驍衛大將軍、兼衛尉卿、金河王突騎施守忠為歸化可汗。 八月乙酉,特進、行中書令、趙國公李嶠為特進、同中書門下三品,侍中、酂國公蕭至忠為中書令,特進、鄖國公韋安石為侍中。 庚寅,諸州各置司田參軍一員。吐蕃贊普遣使勃祿星奉進國信、贊普祖娑進物,及上中宮、安國相王、太平公主有差。 壬辰,遣十使巡察天下。有星孛于紫宮。令特進佩魚。散職佩魚,自此始也。 乙未,親送朔方軍總管、韓國公張仁亶於通化門外,上制序賦詩。 乙巳,幸安樂公主山亭,宴侍臣、學士,賜繒帛有差。 九月壬戌,幸九曲亭子,宴侍臣、學士。戊辰,吏部尚書、懷縣公蘇瑰為尚書右僕射、同中書門下三品。 冬十月庚寅,幸安樂公主金城新宅,宴侍臣、學士。 十一月乙丑,親祀南郊,皇后登壇亞獻,左僕射舒國公韋巨源為終獻。大赦天下,見繫囚徒及十惡咸赦除之,雜犯流人並放還。京文武三品已上賜爵一等,四品已下加一階,京官及應襲嶽牧入三品五品減考,高年版授。大酺三日。 壬申,幸見子陵。 甲戌,開府儀同三司、芮國公豆盧欽望薨。吐蕃贊普遣其大臣尚贊吐來逆女。 十二月壬戌,前尚書右僕射、宋國公唐休璟為太子少師、同中書門下三品。 甲子,上幸新豐之溫湯。 庚子,幸兵部尚書韋嗣立莊,封嗣立為逍遙公,上親制序賦詩,便游白鹿觀。 甲辰,曲賜新豐縣,百姓給復一年,行從官賜勳一轉。是日幸驪山。 乙巳,至自溫湯。 乙酉,令諸司長官向醴泉坊看潑胡王乞寒戲。 四年春正月乙卯,於化度寺門設無遮大齋。 丙寅上元夜,帝與皇后微行觀燈,因幸中書令蕭至忠之第。是夜,放宮女數千人看燈,因此多有亡逸者。 丁卯夜,又微行看燈。 丁丑,命左驍衛大將軍、河源軍使楊矩為送金城公主入吐蕃使。 己卯,幸始平,送金城公主歸吐蕃。 二月壬午,曲赦咸陽、始平,改始平為金城縣。便幸長安令王光輔馬嵬北原莊。 癸未,至自金城。 庚戌,令中書門下供奉官五品已上、文武三品已上並諸學士等,自芳林門入,集於梨園球場,分朋拔河,帝與皇后、公主親往觀之。 三月甲寅,幸臨渭亭修禊飲,賜群官柳棬以辟惡。 丙辰,游宴桃花園。 庚申,京師雨木冰,井溢。 壬戌,賜宰臣已下內樣巾子。 夏四月丁亥,上游櫻桃園,引中書門下五品已上諸司長官學士等入芳林園嘗櫻桃,便令馬上口摘,置酒為樂。 乙未,幸隆慶池,結彩為樓,宴侍臣,泛舟戲樂,因幸禮部尚書竇希宅。 五月辛酉,秘書監、賜虢王邕改封汴王。 乙丑,皇后請加嗣王三品。 丁卯,前許州司兵參軍燕欽融上書,言皇后干預國政,安樂公主、武延秀、宗楚客等同危宗社。帝怒,召欽融廷見,撲殺之。 時安樂公主志欲皇后臨朝稱制,而求立為皇太女,自是與後合謀進鴆。 六月壬午,帝遇毒,崩于神龍殿,年五十五。秘不發喪,皇后親總庶政。 癸未,以刑部尚書裴談、工部尚書張錫並同中書門下三品,依舊東都留守。吏部尚書張喜福、中書侍郎岑羲、吏部侍郎崔湜並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又命左右金吾衛大將軍趙承恩、右監門大將軍薛簡帥兵五百人往均州,備譙王重福。 立溫王重茂為皇太子。 甲申,發喪於太極殿,宣遺制。皇太后臨朝,大赦天下,改元為唐隆。見繫囚徒常赦所不免者咸赦除之,長流任放歸田裏,負犯痕瘕咸從洗滌。內外官三品已上賜爵一級,四品已下加一階。以安國相王旦為太子太師。進封雍王守禮為邠王,壽春郡王成器為宋王,宗正卿晉封新興王。 丁亥,皇太子即帝位于柩前,時年十六。皇太后韋氏臨朝稱制,大赦天下,常赦所不原者咸赦除之。內外兵馬諸親掌,仍令韋溫總知。時召諸府折沖兵五萬人分屯京城,列為左右營,諸韋子侄分統之。 壬辰,遣使諸道巡撫,紀處訥關內道,張嘉福河北道,岑羲河南道。 庚子夜,臨淄王諱舉兵誅諸韋、武,皆梟首于安福門外,韋太后為亂兵所殺。 九月丁卯,百官上諡曰孝和皇帝,廟號中宗。 十一月己酉,葬於定陵。 天寶十三載二月,改諡曰大和大聖大昭孝皇帝。 史臣曰: 廉士可以律貪夫,賢臣不能輔孱主。誠以志昏近習,心無遠圖,不知創業之難,唯取當年之樂。孝和皇帝越自負扆,遷于房陵,崎嶇瘴癘之鄉,契闊幽囚之地。所以張漢陽徘徊于克復,狄梁公哽咽以奏論,遂得生還,庸非己力。洎滌除金虎,再握璿衡,不能罪己以謝萬方,而更漫遊以隳八政。縱豔妻之煽党,則棸、楀爭衡;信妖女以撓權,則彝倫失序。桓、敬由之覆族,節湣所以興戈,竟以元首之尊,不免齊眉之禍。比漢、晉之惠、盈輩為優,苟非繼以命世之才,則土德去也。 |
|
( 休閒生活|雜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