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3/04/28 00:01:53瀏覽374|回應0|推薦61 | |
唐高宗因為腦疾導致眼盲(風眩之症),雖然短暫治癒,但朝政大權逐漸為皇后武則天所掌握。永淳二年年底,唐高宗病重,所以改年號為「弘道」看能不能改運,但大限已到,唐高宗還是過世了,由太子李顯繼位為唐中宗,年號嗣聖。不過才即位二個月,唐中宗就被大權在握的太后武則天廢為廬陵王,先後被軟禁在均州(今湖北省丹江口市均州鎮)和房州(今湖北省十堰市房縣)。武則天改立另一個兒子李旦為唐睿宗,年號文明。 唐睿宗即位後,魏元忠正式擔任殿中侍御史。(這應該是武則天的意思) 同時,大唐開國功臣徐茂公(徐世勣,字懋功,亦作茂功,賜姓李,故又稱李世勣)的孫子英國公徐敬業,因為被指控貪污,故被貶為柳州司馬。 八月,太后武則天就廢除了唐睿宗,親自主持朝政,改年號為光宅。唐睿宗被貶為皇太子,後來連名字都被改成了「武輪」。因此,不滿武則天的唐朝舊臣紛紛起兵反對。 九月,被貶為柳州司馬的徐敬業,在赴任途中經過揚州,聽到武則天又廢唐睿宗的消息,便與同樣被貶到南方為官的弟弟徐敬猷、駱賓王、唐之奇、杜求仁等一群人佔據了揚州,由駱賓王下筆寫了一份《討武瞾檄》,以支持廬陵王李顯(唐中宗)復位為號召,短短十幾天內就號召了十萬人馬。 武則天聽聞徐敬業造反,氣得取消了他的賜姓,並命左玉鈐衛大將軍、梁郡公李孝逸為揚州道大總管,殿中侍御史魏元忠為監軍,率兵三十萬,前往征討叛軍。 李孝逸的大軍在抵達臨淮就吃了一個敗仗,偏將雷仁智被徐敬業的先鋒給斬了。同時,依照帳下謀士薛璋建議先南下渡過長江攻打潤州(今江蘇省鎮江市)的徐敬業,在攻下潤州後,北轉準備反擊李孝逸。 李孝逸懼怕徐敬業大軍的鋒芒,就猶豫著不敢前進。監軍魏元忠對他說: 「朝廷因為您是王室親族,所以才將京城以外的事務托付給您,天下安危,實資一決。況且國內過了許久的太平日子,忽然聽到有人叛亂的消息,全國的人都關心這件事,等著看叛亂的人會不會受到王法的制裁。 如今大軍停留原地而不前進,不就是讓遠近的人們都誤解了朝廷的意思,萬一朝廷因此下令以他人替代您的職務,您又將如何辯解以逃過這臨陣退怯之罪呢? 希望您能立刻進兵以立下大功,不然,則大禍災難將會臨頭啊。」 李孝逸想魏元忠說的也對,就下令全軍前進備戰。 當時,徐敬業的弟弟徐敬猷,率領另一路軍隊逼近了淮陰,魏元忠便建議先攻打徐敬猷。可是其他將領卻認為: 「不如先攻打徐敬業,徐敬業一敗,則不用攻打徐敬猷就可以抓住他了。倘若先攻打徐敬猷,則徐敬業一定會率兵前來援救,到時候我軍將遭遇腹背受敵的情況。」 魏元忠卻不以為然,說: 「我不這麼認為。叛軍主力的勁兵精卒都集中在徐敬業所在的下阿(高郵),叛軍的其餘部隊也陸續趕到集結,用意就是想與我軍決一死戰。萬一在我軍此戰失利,那麼征討叛軍的大事也就不用再提了。 反觀徐敬猷本就是賭徒出身,對於戰爭運作並不熟習,而他的部隊人數少軍力弱,軍心容易動搖,我方以三十萬大軍逼近攻打,當然很容易就可將他打敗。 擊敗了徐敬猷之後,我軍必定趁勝挺進。而叛軍在評估援救淮陰來不及,又擔心我軍趁機攻打江都的情況之下,並定會在趕在中途攔截伏擊甚至於正面迎戰。屆時我軍以逸待勞,不然可以打敗疲累的叛軍。 這就像打獵時追逐野獸一樣,弱小的獵物當然先被擒獲,豈能捨棄容易到手的弱小的獵物,反而去追逐那些強壯的敵人?這樣應該是不對的吧。」 李孝逸接受了魏元忠的意見,下令攻打徐敬猷,果然徐敬猷大敗後僥倖脫逃,打算與兄長徐敬業會合。於是李孝逸下令大軍繼續前進。 十一月,李孝逸在高郵(今江蘇省揚州市轄高郵市)與徐敬業的大軍隔著一條溪對峙中。夜裡,天空中突然有流星墜落,不偏不倚的就落在徐敬業的營帳處。天亮後,雙方開始決戰。開戰之前,又不知打哪飛來了一大群鳥,齊聚在徐敬業那一邊的陣地上方飛行鼓譟。 李孝逸的前軍總管蘇孝祥率先出戰,卻被打敗。這下子李孝逸的膽子又縮了回去,想要退兵落跑。但魏元忠力勸說: 「您不是也看到天有異象落在敵營之中,這就是反賊將要失敗的徵兆。現在正颳著北風,蘆草也都乾枯,正適合我方使用火攻之計。」 力請李孝逸出兵決戰。 於是,李孝逸採用魏元忠的建議,一把火燒得徐敬業大軍焦頭爛額,徐敬業大敗逃往潤州,打算渡海逃到高麗,卻被部下所殺(一說是自殺),而同黨大多也被捕遇難。 徐敬業之亂平定後,魏元忠因戰功被擢升為司刑正,不久後便調任為洛陽令(副首都的市長)。 ----- 待續 ----- 改編自 《舊唐書》 原文: 《舊唐書》卷九二《魏元忠傳》 魏元忠,宋州宋城人也。 …… 文明年,遷殿中侍御史。 其年,徐敬業據揚州作亂,左玉鈐衛大將軍李孝逸督軍討之,則天詔元忠監其軍事。孝逸至臨淮,而偏將雷仁智為敬業先鋒所敗,敬業又攻陷潤州,回兵以拒孝逸。孝逸懼其鋒,按甲不敢進。元忠謂孝逸曰: 「朝廷以公王室懿親,故委以閫外之事,天下安危,實資一決。且海內承平日久,忽聞狂狡,莫不注心傾耳,以俟其誅。今大軍留而不進,則解遠近之望,萬一朝廷更命他將代公,其將何辭以逃逗撓之罪? 幸速進兵以立大效,不然,則禍難至矣。」 孝逸然其言,乃部勒士卒以圖進討。 時敬業屯於下阿溪,敬業弟敬猷率偏師以逼淮陰。元忠請先擊敬猷,諸將咸曰: 「不如先攻敬業,敬業敗,則敬猷不戰而擒矣。若擊敬猷,則敬業引兵救之,是腹背受敵也。」 元忠曰: 「不然,賊之勁兵精卒,盡在下阿,蟻聚而來,利在一決,萬一失捷,則大事雲矣。 敬猷本出博徒,不習戰鬥,其眾寡弱,人情易搖,大軍臨之,其勢必克。既克敬猷,我之乘勝而進。彼若引救淮陰,計程則不及,又恐我之進掩江都,必邀我於中路。彼則勞倦,我則以逸待之,破之必矣。 譬之逐獸,弱者先擒,豈可舍必擒之弱獸,趨難敵之強兵?恐未可也。」 孝逸從之,乃引兵擊敬猷,一戰而破之,敬猷脫身而遁。 孝逸乃進軍,與敬業隔溪相拒。前軍總管蘇孝祥為賊所破,孝逸又懼,欲引退。 初,敬業至下阿,有流星墜其宮,及是,有群烏飛噪於陣上,元忠曰: 「驗此,即賊敗之兆也。風順荻乾,火攻之利。」 固請決戰,乃平敬業。 元忠以功擢司刑正,稍遷洛陽令。 |
|
( 休閒生活|雜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