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6/04/14 00:32:17瀏覽417|回應0|推薦63 | |
這回要看一位在《舊唐書》中以「良吏」稱之、卻在《朝野僉載》中有著相反評價的姜師度。是良是劣,就讓各位自行判斷了。 魏州魏縣(今河北省邯鄲市大名縣)人姜師度,在武周朝末期時以通過「明經」科而晉升仕途。到了唐朝、唐中宗李顯、神龍元年,已轉任幾個職務的姜師度改任易州(今河北省保定市易縣)刺史(《朝野僉載》中為滄州(今河北省滄州市)刺史)、河北道巡察兼支度營田使。 姜師度常有一些出人意表的施政方式,尤其在水利工程方面。身為按察使,姜師度先是下令打造一種運糧用的「搶車」,又開鑿河道修築攔水堤壩或閘門,這一連串的工程都需要大量的民力,因此轄區內各州縣的百姓都為此議論紛紛。但官大學問大,按察使大人下的命令,百姓們也只能咬著牙照做了。 造車運糧,就要有糧可運。所以姜師度規劃在魯城(今山東省曲阜市)境內施行屯田制度種植稻作,卻沒有考慮到屯田範圍內的土質或生態。在當時當地可能因為鄰近渤海、東海之故含鹽量偏高,是俗稱的「鹵地」,只有一些如蘆葦之類的植物才能適應生長,本就不適合種植稻作,再加上當地盛產一種螃蟹,又將勉強結成的稻穗都吃得一乾二淨,更別說要收成屯糧。於是姜師度下令徵調百姓出公差,專門捕捉打殺這些螃蟹,讓原本沒了收成的百姓負擔更加沉重,叫苦連天的編成了歌謠唱著: 「鹵地抑種稻,一槩被水沫。年年索蟹夫,百姓不可活。」 (《太平廣記•卷二五九》引作「魯地一種稻」,若依此而言就只是一般的耕地種稻了。) 「勤於為政,又有巧思」的姜師度,曾於薊門(居庸關)附近開鑿一條溝渠,引黃河之水以灌溉沿線的田地。又以「防備奚族、契丹族的騎兵入侵」為由,下令循著三國時期曹操所開鑿的舊渠遺跡,重新開鑿一條可以接通渤海的「平虜渠」,主要讓一些海運任務可以省掉一段陸路的工,或避免在陸路途中遭到外敵掠奪,讓運送糧食的人可以因為這條「平虜渠」得到好處。只是非運糧的人有沒有因此獲得好處,就見仁見智了…… 因此,不久之後,姜師度以此政績受加封銀青光祿大夫的榮譽職銜,並升任大理寺卿。 ----- 待續 ----- 改編自 《朝野僉載》/《舊唐書》/《新唐書》 原文: 《朝野僉載》卷二 姜師度好奇詭,為滄州刺史兼按察,造搶車運糧,開河築堰,州縣鼎沸。於魯城界內種稻置屯,穗蟹食盡,又差夫打蟹。苦之,歌曰: 「鹵地抑種稻(《廣記•卷二五九》引作「魯地一種稻」),一槩被水沫。年年索蟹夫,百姓不可活。」 又為陝州刺史,以永豐倉米運將別徵三錢,計以為費。 一夕忽云得計,立注樓,從倉建槽,直至於河,長數千丈,而令放米。其不快處,具大杷推之,米皆損耗,多為粉末。兼風激揚,凡一函失米百石,而動即千萬數。遣典庾者償之,家產皆竭;復遣輸戶自量,至有償數十斛者。甚害人,方停之。 |
|
( 休閒生活|雜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