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8/04/07 11:00:10瀏覽1128|回應0|推薦41 | |
原本西突厥施騎突部老酋長烏質勒手下有一名將領阿史那.闕啜(其有一漢名為「忠節」,可能是唐朝皇帝賜名)原就與烏質勒之子娑葛不合,雙方經常相互爭鬥動武搶佔對方的地盤。
當烏質勒過世後,施騎突便由娑葛繼任族長之位。阿史那.闕啜當然不服由這個毛頭小子當族長,雙方爭鬥更盛,但娑葛手握全族兵權,相對的阿史那.闕啜僅以一部之力而無法抵抗,只能向郭元振求援。
經過了郭元振居中協調,阿史那.闕啜同意由郭元振代為向朝廷奏請,將阿史那.闕啜這一族遷往瓜、沙等州安置,同時讓阿史那.闕啜比照往例入朝領受唐朝負責京城戍衛的(榮譽)官職,以提高他在西突厥同胞中的地位。唐中宗同意郭元振的建議並下令執行。
於是阿史那.闕啜奉旨出發前往長安赴任,途經播仙城時與當朝權臣宗楚客的黨羽、安西經略使、右威衛將軍周以悌相遇。周以悌就遊說阿史那.闕啜:
「朝廷之所以給你高官厚祿,是因為你率領整個部落,手下有兵的緣故。如今你獨自一人入朝任職,這在朝中眾人的眼中你就只不過是一個客居異鄉的胡人老頭,誰還會重視你?屆時不但應得的官職、待遇可能會遭人刁難,連性命都恐怕要任人擺佈。
如今朝中的宰相們中以宗楚客、紀處訥二人的權勢最大,你何不以重金賄賂這二位,請求能留在族人身邊而不要入朝。至於與娑葛之間的糾紛,你不妨請求他們下令仍舊由安西督護以及吐蕃聯兵攻打娑葛;從中運作改由阿史那.獻為可汗招撫西突厥的十姓族人以取代娑葛;派遣郭虔瓘(名湛,字虔瓘,以字行)以資助軍用的名義前往拔汗那(即漢朝時的大宛國)徵用戰甲與馬匹。如此這般,你不但可以報仇,又可以保住你的部落,比起你入朝受制於人的結果,是完全不能相比的!」
阿史那.闕啜被周以悌說動了,就決定走後門送賄賂,回頭率兵攻陷了于闐的坎城,掠奪了大量金銀珠寶、人口及牲畜,然後派人走門路將賄賂送到宗、紀二人手中,請他們幫忙逐步完成前述計畫。
不久之後,唐朝、唐中宗李顯、景龍元年,唐中宗打算詔封娑葛為金河郡王。拿人手短的宗楚客就趁機阻止此事,並勸說唐中宗重用阿史那.獻,於景龍二年冊封其為右驍騎大將軍、昆陵都護、興昔亡可汗,統轄咄陸五部,鎮守庭州﹔以及聯合吐蕃、徵用拔汗那等兵馬物資出兵討伐娑葛。
消息傳到西域,郭元振立即上了一道《論闕啜忠節疏》,勸諫說:
「以往吐蕃與我朝談判時,所爭取的主要目標就是突厥十姓之地以及安西四鎮,就是因為我朝堅持不能讓步,所以至今我朝與吐蕃未能達成全面通和的協議。目前吐蕃之所以不出兵侵擾我朝,不是因為顧及兩國和睦以及會談時達成的共識,而是因為其國內各大勢力各自為政又相互牽制,以至於為了建立威望,吐蕃的贊普親自領兵南征卻陣亡,反而引發其國內為了爭奪大位而相互殘殺、政局大亂。又該國百姓與牲畜遭遇疫病,使得他們的財力困窮。這人事、天時都未能如意,吐蕃也只能壓抑侵擾我朝的念頭,暫時姑且與我朝達成部分和解,並非是他們打從心裡就放棄了突厥十姓、安西四鎮。如當他們國力恢復富足之後,必定會故意以一些小事與我朝相爭,藉機毀棄先前的和平協定,然後派兵開始侵擾我朝,這都是可以預見的技倆。
如今忠節(阿史那.闕啜)不顧國家大計,寧願作嚮導帶領吐蕃攻打自己的同胞,那麼安西四鎮的危機恐怕也從此開啟。
頃緣默啜憑陵,所應處兼四鎮兵士,歲久貧羸,其勢未能得為忠節經略,非是憐突騎施也。(這段還沒看明白,日後有機會再掰…… )
阿史那.闕啜不能體會我大唐外交政策的用意,而轉向吐蕃借力,但當吐蕃達成目的且壯大後,阿史那.闕啜也將受其掌控,屆時吐蕃又怎會再願意服從、侍奉我大唐?以往吐蕃對於我朝並非有恩有功時,尚且還要爭取突厥十姓、安西四鎮;如今為我朝出力建功後,倘若藉此向朝廷索要于闐、疏勒等地,屆時不知朝廷該以何種理由拒絕?此外吐蕃國內各少數民族以及婆羅門國若發生叛離,屆時吐蕃向我朝借兵以助其征討叛變,那麼我朝也不知該以何種說詞拒絕他們的要求?
這就是古時候賢明的人都不願輕易接受外族的恩惠的緣故,並非是不想藉助他們的力量,而是擔心日後對方藉此為由索求無度,反到讓我中原衍生出更多事端。因此,以臣愚見,借用吐蕃之力,實在不是個好主意。
再者,改由阿史那.獻為西突厥可汗,就能夠藉由他是突厥可汗子孫的身分,招撫甚或威脅其突厥族人嗎?
阿史那.獻的父親阿史那.元慶、叔叔阿史那.仆羅、哥哥阿史那.俀子、阿史那.斛瑟羅、阿史那.懷道等人,不也都是突厥可汗的子孫?曾經安西四鎮因突厥十姓浮躁不安而上表請求策封阿史那.元慶為可汗,但他卻無法順利的招撫其子民,反而自己還遭敵人(吐蕃)所俘虜,導致安西四鎮全數失陷。一年後,阿史那.闕啜又上表請求朝廷冊立阿史那.斛瑟羅、阿史那.懷道兩人都為可汗,但也都無法招撫突厥十姓,更使得碎葉城(今阿克·貝希姆遺址,位於今吉爾吉斯、斯坦楚河州、托克馬克市西南8公里處,楚河南岸)被(吐蕃)包圍數年,城內兵士幾乎全都餓死。
先前吐蕃也冊封過阿史那.俀的兒子及另一名布相次為可汗,也都無法成功招撫突厥十姓而且導致他們的滅亡,這沒有其他的理由,就是西突厥可汗的這些子孫沒有施予恩惠給子民的才能,素來與人民之間沒有恩義可言,自然人心不會歸附,就算前來的人也不能留下為其所用。由此可知即便是冊立突厥可汗的子孫繼位為可汗,也不能達成招撫突厥十姓百姓的效果。
至於這阿史那.獻與一直以來父兄之間關係甚為疏遠,也未曾樹立過威嚴恩德,他又如何能讓人心懸附?如果我大唐所調動的兵力足以招撫甚至威嚇突厥十姓,那麼也就沒有必要冊立那些可汗的子孫了。
還有朝廷打算以助軍名義派遣郭虔瓘到拔汗那徵調鎧甲、戰馬一事,在此之前郭虔瓘便曾與阿史那.闕啜擅自前往拔汗那徵調過鎧甲、戰馬,之後臣前往疏勒巡視查訪時,卻不曾見到軍中有一件鎧甲以及一匹戰馬是來自於拔汗那。同時拔汗那國的百姓也難以再忍受他們藉機侵擾,便與南方的吐蕃聯合準備攻打安西四鎮。
而郭虔瓘上次前往拔汗那時,沿途四周沒有其他國家可以支援拔汗那,使得郭虔瓘恣意侵吞所得財物就好像一個人走在無人空城之中。但是如今拔汗那北有西突厥的娑葛可以依靠,當知道郭虔瓘等西行時,必會派人向其求援同時加強城牆的防禦攻勢,而娑葛也必出兵相救拔汗那。如此必能預知郭虔瓘等人不但不能像往年一樣恣其吞噬,反而將內外受敵,陷自己於險境,如此偷雞不著蝕把米,徒然與外族各國結怨,反將令安西四鎮再度不安。
因此,以臣的愚見,改冊封阿史那.獻為可汗等政策都不是好的計謀。」
這份對於西域情勢見解鞭闢入裡的急奏送抵長安,卻落了個「疏奏不省」的下場,可想而知是這當權宰相宗楚客從中阻攔造成的。
----- 待續 -----
改編自 《舊唐書》/《新唐書》
原文:
《舊唐書》.卷九十七.列傳第四十七.郭元振 郭元振,魏州貴鄉人。 …… 時吐蕃請和,乃授元振右武衛鎧曹,充使聘於吐蕃。 …… 又上言曰: 「臣揣吐蕃百姓倦徭戍久矣,咸願早和。 …… 大足元年,遷涼州都督、隴右諸軍州大使。 …… 神龍中,遷左驍衛將軍,兼檢校安西大都護。 …… 先是,娑葛與阿史那闕啜忠節不和,屢相侵掠。闕啜兵眾寡弱,漸不能支。元振奏請追闕啜入朝宿衛,移其部落入於瓜、沙等州安置,制從之。闕啜行至播仙城,與經略使、右威衛將軍周以悌相遇,以悌謂之曰: 「國家有以高班厚秩待君者,以君統攝部落,下有兵眾故也。今輕身入朝,是一老胡耳,在朝之人,誰復喜見?非唯官資難得,亦恐性命在人。今宰相有宗楚客、紀處訥,並專權用事,何不厚貺二公,請留不行。仍發安西兵並引吐蕃以擊娑葛,求阿史那獻為可汗以招十姓,使郭虔瓘往拔汗那征甲馬以助軍用。既得報讎,又得存其部落。如此,與入朝受制於人,豈復同也!」 闕啜然其言,便勒兵攻陷于闐坎城,獲金寶及生口,遣人間道納賂於宗、紀。元振聞其謀,遽上疏曰:
「往者吐蕃所爭,唯論十姓、四鎮,國家不能舍與,所以不得通和。今吐蕃不相侵擾者,不是顧國家和信不來,直是其國中諸豪及泥婆羅門等屬國自有攜貳。故贊普躬往南征,身殞寇庭,國中大亂,嫡庶競立,將相爭權,自相屠滅。兼以人畜疲癘,財力困窮,人事天時,俱未稱愜。所以屈誌,且共漢和,非是本心能忘情於十姓、四鎮也。如國力殷足之後,則必爭小事,方便絕和,縱其醜徒,來相吞擾,此必然之計也。
今忠節乃不論國家大計,直欲為吐蕃作鄉導主人,四鎮危機,恐從此啟。頃緣默啜憑陵,所應處兼四鎮兵士,歲久貧羸,其勢未能得為忠節經略,非是憐突騎施也。忠節不體國家中外之意,而別求吐蕃,吐蕃得誌,忠節則在其掌握,若為復得事漢?往年吐蕃於國非有恩有力,猶欲爭十姓、四鎮;今若效力樹恩之後,或請分于闐、疏勒,不知欲以何理抑之?又其國中諸蠻及婆羅門等國見今攜背,忽請漢兵助其除討,亦不知欲以何詞拒之?是以古之賢人,皆不願夷狄妄惠,非是不欲其力,懼後求請無厭,益生中國之事。故臣愚以為用吐蕃之力,實為非便。
又請阿史那獻者,豈不以獻等並可汗子孫,來即可以招脅十姓?但獻父元慶、叔仆羅、兄俀子並斛瑟羅及懷道,豈不俱是可汗子孫?往四鎮以他匐十姓不安,請冊元慶為可汗,竟不能招脅得十姓,卻令元慶沒賊,四鎮盡淪。頃年,忠節請斛瑟羅及懷道俱為可汗,亦不能招脅得十姓,卻遣碎葉數年被圍,兵士饑餒。又,吐蕃頃年亦冊俀子及仆羅並拔布相次為可汗,亦不能招得十姓,皆自磨滅。何則?此等子孫非有惠下之才,恩義素絕,故人心不歸,來者既不能招攜,唯與四鎮卻生瘡磐,則知冊可汗子孫,亦未獲招脅十姓之算也。今料獻之恩義,又隔遠於其父兄,向來既未樹立威恩,亦何由即遣人心懸附。若自舉兵,力勢能取,則可招脅十姓,不必要須得可汗子孫也。
又,欲令郭虔瓘入拔汗那稅甲稅馬以充軍用者,但往年虔瓘已曾與忠節擅入拔汗那稅甲稅馬,臣在疏勒其訪,不聞得一甲入軍,拔汗那胡不勝侵擾,南勾吐蕃,即將俀子重擾四鎮。又虔瓘往入之際,拔汗那四面無賊可勾,恣意侵吞,如獨行無人之境,猶引俀子為蔽。今此有娑葛強寇,知虔瓘等西行,必請相救。胡人則內堅城壘,突厥則外伺邀遮。必知虔瓘等不能更如往年得恣其吞噬,內外受敵,自陷危道,徒與賊結隙,令四鎮不安。 臣愚揣之,亦為非計。」
疏奏不省。
《新唐書》.卷一百二十二.列傳第四十七.郭震 郭震,字元振,魏州貴鄉人,以字顯。 …… 會吐蕃乞和,其大將論欽陵請罷四鎮兵,披十姓之地,乃以元振充使,因覘虜情。 …… 又言: 「吐蕃倦徭戍久矣,咸願解和;以欽陵欲裂四鎮,專制其國,故未歸款。 …… 久之,突厥、吐蕃聯兵寇涼州,后方御洛城門宴,邊遽至,因輟樂,拜元振為涼州都督,即遣之。 …… 神龍中,遷左驍衛將軍、安西大都護。 …… 烏質勒之將闕啜忠節與娑葛交怨,屢相侵,而闕啜兵弱不支。元振奏請追闕啜入宿衛,徙部落置瓜、沙間。詔許之。闕啜遂行。至播仙城,遇經略使周以悌,以悌說之曰: 「國家厚秩待君,以部落有兵故也。今獨行入朝,一矰旅胡人耳,何以自全?」 乃教以重寶賂宰相,無入朝,請發安西兵導吐蕃以擊娑葛;求阿史那獻為可汗以招十姓;請郭虔瓘使拔汗那搜其鎧馬以助軍,既得復讎,部落更存。闕啜然之,即勒兵擊于闐坎城,下之。因所獲,遣人間道賫黃金分遺宗楚客、紀處訥,使就其謀。元振知之,上疏曰:
「國家往不與吐蕃十姓、四鎮而不擾邊者,蓋其諸豪泥婆羅等屬國自有攜貳,故贊普南征,身殞寇庭,國中大亂,嫡庶競立,將相爭權,自相翦屠,士畜疲癘,財力困窮,顧人事、天時兩不諧契,所以屈誌於漢,非實忘十姓、四鎮也。如其有力,後且必爭。今忠節忽國家大計,欲為吐蕃鄉導主人,四鎮危機恐從此啟。吐蕃得誌,忠節亦當在賊掌股,若為復得事我哉?往吐蕃於國無有恩力,猶欲爭十姓、四鎮;今若效力樹恩,則請分于闐、疏勒者,欲何理抑之?且其國諸蠻及婆羅門方自嫌阻,藉令求我助討者,亦何以拒之?是以古之賢人,不願夷狄妄惠,非不欲其力,懼後求無厭,益生中國事也。臣愚以為用吐蕃之力,不見其便。
又請阿史那獻者,豈非以可汗子孫能招綏十姓乎?且斛瑟羅及懷道與獻父元慶、叔仆羅、兄俀子,俱可汗子孫也。往四鎮以他匐十姓之亂,請元慶為可汗,卒亦不能招來,而元慶沒賊,四鎮淪陷。忠節亦嘗請以斛瑟羅及懷道為可汗矣,十姓未附而碎葉幾危。又吐蕃亦嘗以俀子、仆羅並拔布為可汗矣,亦不能得十姓而皆自亡滅,此非它,其子孫無惠下之才,恩義素絕故也。豈止不能招懷,且復為四鎮患,則冊可汗子孫其效固試矣。獻又遠於其父兄,人心何繇即附,若兵力足取十姓,不必要須可汗子孫也。
又請以郭虔瓘搜兵稅馬於拔汗那。往虔瓘已嘗與忠節擅入其國,臣時在疏勒,不聞得一甲一馬,而拔汗那挾忿侵擾,南導吐蕃。將俀子,以擾四鎮。且虔瓘往至拔汗那國,四面無助,若履虛邑,猶引俀子為敝。況今北有娑葛,知虔瓘之西,必引以相援,拔汗那倚堅城而抗於內,突厥邀伺於外,虔瓘等豈能復如往年得安易之幸哉?」
疏奏不省。
|
|
( 休閒生活|雜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