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8/04/05 05:55:36瀏覽990|回應0|推薦39 | |
涼州位處中原與西域往來的交通要道,然而其州界總長不過僅僅四百餘里,是最逼近於突厥、吐蕃二者的軍事要地,因此吐蕃、突厥每年總會幾次兵臨城下,讓涼州百姓驚擾不已。
久視元年秋七月,吐蕃在將軍麴莽布支出兵攻打涼州失敗後,數月後於大足/長安元年聯合突厥再度進攻涼州。這時武則天正準備開始在洛陽城門處舉辦大型宴會(據說是為了與張易之等面首們飲宴享樂),邊關告急的軍報緊急送抵,武則天臉色大變,當即下令停止奏樂結束宴會,同時任命郭元振為涼州都督、隴右諸軍州大使並立即前往涼州上任。
二本《唐書》中並未記載關於涼州如何退敵的經過,根據《資治通鑑》的記載,應該還是由當時的夏官(兵部)尚書兼涼州都督的唐休璟解決此一危機,而郭元振隨後前往接任涼州都督,唐休璟則卸任回朝接任宰相等新職。
郭元振到任後,先於涼州南部的一處硤口設置一座和戎城(今甘肅省武威市古浪縣),同時又於北部沙漠處的白亭(今甘肅省武威市民勤縣東北)駐紮了一支部隊,用以扼守這二處要道,藉此將州境周圍拓展為一千五百里,以空間換取時間,讓州府對於入侵的外敵有足夠反應的時間,也因此使得想要入侵的吐蕃、突厥等外族不至於輕易的便可推進到州城前。
郭元振另外要甘州(今甘肅省張掖市)刺史李漢通負責開闢耕地以進行屯田之用,充分運用了當地的水陸資源,使得農作逐漸豐收。原本涼州一帶因農作收穫量少而價高,一斛粟米往往高達數千錢,一直到李漢通的屯田開始豐收,當年的米價便開始下降,短短幾年內,當地人便可以用一匹絹抵換數十斛粟,官倉也得以累積儲存了足以支應(數)十年的軍糧。同時由於駐軍壯大、外敵不敢侵擾,當地放牧的牛、羊不再被恣意擄掠,繁衍數量也增加,放眼望去草原上都是安祥的吃著草的牛羊群。
本就生得人高馬大的郭元振,其風采神情在當地人眼中因此更覺得雄偉高大,又因為郭元振擅於安撫管理百姓,法令嚴正,軍紀嚴明,深受當地各族百姓的敬仰,在任的五年當中做到了牛羊遍野、路不拾遺的程度,河西諸郡的百姓們還為郭元振設置了生祠、揭碑頌德,焚香祝禱祈求上天保佑這位父母官。一些外族小國聽說郭元振的善政後,也紛紛派遣使者前來武周朝進行外交工作。因此可以說郭元振是最善於治理涼州的人也不為過。
----- 待續 -----
改編自 《隋唐嘉話》/《舊唐書》/《新唐書》
原文:
《隋唐嘉話》卷下 : 郭尚書元振,始為梓州射洪令,徵求無厭,至掠部人賣為奴婢者甚眾。武后聞之,使籍其家,惟有書數百卷。后令問資財所在,知皆以濟人,於是奇而免之。 後為涼州都督,路不拾遺。籓國聞其風,多請朝獻。自國家善為涼州者,郭居其最。
《舊唐書》.卷九十七.列傳第四十七.郭元振 郭元振,魏州貴鄉人。 …… 時吐蕃請和,乃授元振右武衛鎧曹,充使聘於吐蕃。 …… 又上言曰: 「臣揣吐蕃百姓倦徭戍久矣,咸願早和。 …… 大足元年,遷涼州都督、隴右諸軍州大使。先是,涼州封界南北不過四百餘里,既逼突厥、吐蕃,二寇頻歲奄至城下,百姓苦之。元振始於南境破口置和戎城,北界磧中置白亭軍,控其要路,乃拓州境一千五百里,自是寇虜不復更至城下。元振又令甘州刺史李漢通開置屯田,盡其水陸之利。舊涼州粟斛售至數千,及漢通收率之後,數年豐稔,乃至一匹絹粟數十斛,積軍糧支數十年。元振風神偉壯,而善於撫御,在涼州五年,夷夏畏慕,令行禁止,牛羊被野,路不拾遺。
《新唐書》.卷一百二十二.列傳第四十七.郭震 郭震,字元振,魏州貴鄉人,以字顯。 …… 會吐蕃乞和,其大將論欽陵請罷四鎮兵,披十姓之地,乃以元振充使,因覘虜情。 …… 又言: 「吐蕃倦徭戍久矣,咸願解和;以欽陵欲裂四鎮,專制其國,故未歸款。 …… 久之,突厥、吐蕃聯兵寇涼州,后方御洛城門宴,邊遽至,因輟樂,拜元振為涼州都督,即遣之。初,州境輪廣才四百里,虜來必傅城下。元振始於南硤口置和戎城,北磧置白亭軍,制束要路,遂拓境千五百里,自是州無虜憂。又遣甘州刺史李漢通辟屯田,盡水陸之利,稻收豐衍。舊涼州粟斛售數千,至是歲數登,至匹縑易數十斛,支廥十年,牛羊被野。治涼五歲,善撫御,夷夏畏慕,令行禁止,道不舉遺。河西諸郡置生祠,揭碑頌德。
|
|
( 休閒生活|雜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