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3/12/23 00:07:31瀏覽370|回應2|推薦65 | |
更始帝劉玄遇害前,由更始帝任命的破虜大將軍的蕭王劉秀正在掃蕩黃河以北的地區,戰功彪炳,所以讓更始帝猜忌劉秀,使得綠林軍分裂,讓赤眉軍有機可趁,脫離後另立新帝,劉秀也在部下勸說下於鄗城即皇帝位,國號仍為「漢」,年號「建武」也就是東漢光武帝。 光武帝也派使者前來敦請宋弘,希望他能加入。宋弘認為劉秀是漢高祖劉邦的第九世孫,也是漢室正統,待人誠懇簡約、寬厚有信,劉秀的部隊軍紀相對於其他軍閥而言算是尚可,就答應前往任職太中大夫。不久後,赤眉軍擊敗並殺了更始帝,光武帝在遷都雒陽(洛陽)後也掃平了赤眉軍,雖仍有幾處割據勢力尚待解決,但總算讓中原再次見到了一統江山的和平曙光。 建武二年,光武帝任命宋弘接替王梁(雲台二十八將之一)擔任大司空,並加封栒邑侯。宋弘將所有的薪俸與封地所得的租金全都分給了有需要的親族,於是自家就沒有多餘的積蓄,宋弘本人又以清廉、節儉的德行為旁人稱讚,於是光武帝後來又改封宋弘為宣平侯。 俗話說「物以類聚」,光武帝想要求得清廉的好人才,就請宋弘推薦一些「通博之士」。於是,宋弘推薦了沛國人桓譚,理由是桓譚多聞博記,文學水平可比楊雄及劉向、劉歆父子(三人都是西漢時期著名的文學家)。於是光武帝便徵召桓譚入朝,任命他為議郎、給事中,並參與高層核心的機要事務。 桓譚不但多聞博記文學水平高,更撫得一手好琴。喜歡音樂的光武帝每次在宴會時,就令桓譚鼓琴,尤其要他彈奏繁雜細密高技巧的樂曲。宋弘知道後很不高興,認為桓譚以這樣的巧技讓一國之君沉迷,嚴重的話就會影響到國家的前途,就很後悔向光武帝舉薦了這樣的人。於是宋弘等到桓譚下班離開皇宮後,自己穿著正式的官服端坐在府衙大堂,並派人去請桓譚前來相見。桓譚聽到恩師召見急忙趕來,宋弘也不讓他坐下,就對他說: 「我之所以向陛下推薦你,是希望你能以道德來輔佐國家,但你如今卻屢次以靡靡之音的『鄭聲』(鄭地的流行音樂)來擾亂代表國家大統的《雅》、《頌》等朝廷樂曲,這不是一個忠心正直的臣子應有的作為。你自己能主動改正這樣不當的行為嗎?難道要讓我依照相關法條來辦你嗎?」 桓譚見老師生氣了,嚇得跪在老師面前連連磕頭道歉,過了許久後宋弘才放桓譚離開。 幾天後,光武帝與所有的臣子們聚會時,又命桓譚鼓琴助興。桓譚遵命取了琴出來,卻見到老師宋弘嚴厲的眼光正瞪著他,嚇得桓譚緊張到琴聲大亂。光武帝覺得很奇怪,就問桓譚為什麼表現失常,桓譚緊張得連話都說不出來了,宋弘就離席上前,將官帽取下向光武帝謝罪說: 「臣所以推薦桓譚這個人,是希望他能以忠心、正直來引導君主,卻沒想到他反而使得朝廷上下都沉溺於鄭聲這樣的靡靡之音,這都是臣的罪過啊。」 光武帝聽了覺得很慚愧,趕緊請宋弘戴上官帽,並解除了桓譚給事中的職務改任他職,當然也就不會再要他鼓琴演奏了。 宋弘後來陸續推薦了馮翊、桓梁等三十多名賢能之士,這些人也憑著真才實學先後擔任了封國的輔相或公卿之類的高官。 ---- 待續 ----- 改編自 《後漢書》 原文: 《後漢書》.卷二十六.列傳第十六.宋弘 宋弘字仲子,京兆長安人也。 …… 光武即位,徵拜太中大夫。建武二年,代王梁為大司空,封栒邑侯。栒音恂。所得租奉分贍九族,家無資產,以清行致稱。徙封宣平侯。 帝甞問弘通博之士,弘乃薦沛國桓譚才學洽聞,幾能及楊雄、劉向父子。於是召譚拜議郎、給事中。帝每讌,輒令鼓琴,好其繁聲。弘聞之不恱,悔於薦舉,伺譚內出,正朝服坐府上,遣吏召之。譚至,不與席而讓之曰: 「吾所以薦子者,欲令輔國家以道德也,而今數進鄭聲以亂雅頌,非忠正者也。能自改邪?將令相舉以法乎?」 譚頓首辭謝,良乆乃遣之。 後大會羣臣,帝使譚鼓琴,譚見弘,失其常度。帝怪而問之。弘乃離席免冠謝曰: 「臣所以薦桓譚者,望能以忠正導主,而令朝廷耽恱鄭聲,臣之罪也。」 帝改容謝,使反服,其後遂不復令譚給事中。弘推進賢士馮翊、桓梁三十餘人,或相及為公卿者。及猶繼也。 |
|
( 休閒生活|雜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