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官方權威形象的延伸●重返台灣經典建築
2018/06/07 17:28:06瀏覽1726|回應0|推薦1

重返台灣經典建築 ● 官方權威形象的延伸

日本時代因為施政需要,歷經縣治時期、廢縣置廳等多次行政區劃,一九二○年田健治郎總督時期大致底定西半部「州─郡─街庄」三層架構(商業活動聚集、人口密度高者為街,鄉村田野人跡稀少為庄,但人數沒有一定標準),「確立臺灣統治的永久根本法」,藉由地方行政機關推行政策,合理分配國庫開支,透過郡掌握街庄動向,逐步嘗試地方自治,並加以控管導正避免演變為民權運動。有趣的是,日本在飛鳥時代大化革新後始設「郡」級行政區,明治維新以後為簡化行政層級而逐步精簡,但臺灣反而增加此層級,其中治理需求的考量非常值得玩味。

一九二○年代,臺灣的行政區調整大致有幾項特色:包括郡級被賦予警察權,維持縣治及廳治時期行政兼掌司法的做法以求治理便利,並且大多由日本人出任郡守,承接州級政令推動並統合產業組合、學校、街庄、派出所等組織,強化官僚系統等。

此外,臺灣街庄區劃約為日本內地町村的三倍大,以此確保地方資本能達到一定的水平,因此新建地方辦公廳舍多具規模。除了州廳、郡役所等宏偉壯觀的廳舍外,當街庄發展到一定的程度,也會興建專供行政事務使用的役場(公所),戰後這些廳舍分別沿用為地方政府辦公空間,或由銀行、法院、警察局等不同機能的單位接收,可見原先地方行政單位處理業務之廣泛。

圖/新竹廳遠足出版提供

官廳標準圖與木構造時期

地方行政官廳是第一線與民眾接觸的治理權威之象徵,風格的塑造相當重要。一九○二年,兒玉源太郎總督巡視地方時,他發現許多支廳舍租借民房、腐朽不堪,難以彰顯官方威信,因此決定由中央補助配合地方自籌款逐步新建。此外,為求效率,這些新建支廳舍是由總督府技師小野木孝治設計基本圖面,再由各地方政府分別建造。

全臺共有十數座造型相同的廳舍,皆為中央棟突出,屋頂設小塔,兩翼向左右延伸的配置。因各地財力差異,所能取得的建材不同,故內部仍以木構造為主,從外牆可以看到木造雨淋板或磚牆等不同材質的變化。

這些廳舍不屬於嚴謹的西洋古典建築風格,只是局部使用歷史主義的元素,如中軸做為官廳象徵的希臘三角山牆、拱圈和塔樓等,並以兩個小圓窗搭配中央拱門形成一張「官方的臉」,嚴格來說,歸類為擬洋式風格比較恰當,立於原有的漢人街庄之間仍相當壯觀。這樣的形式成為臺灣人心中最早的日本統治印象,也成為未來各地改建廳舍的主要基礎。

尤其是屋頂上突出的小塔,為日本近代擬洋建築非常重要的特徵。從二代清水喜助在明治維新初期建造的築地旅館、第一國立銀行,到有「土木縣令」之稱的山梨縣令藤村紫朗,利用拒絕剔除髮髻的武士所繳納的罰金大舉興建的警察署、醫院、郵局和學校等公共建築,以及日本近代洋畫先驅高橋由一的作品《山形市街圖》中小塔林立的景象,都是日本人在探索文明開化的過程中,對於現代市街天際線最初的想像。

圖/清水郡役所/遠足出版提供

因應臺灣環境的對策:鋼筋混凝土的普及

由於臺灣氣候潮濕多白蟻,許多日治初期所建造的木造廳舍皆因木構腐壞或遭蛀蝕,比預期更快到達使用年限。因此,總督府土木課長長尾半平於一九三年提出「木造廢止論」,認為在臺灣矗立做為永恆統治象徵的官方廳舍,應該逐步禁止以木材為主要材料,改為鋼骨、磚造及土壁。而在風格方面,大正時代以後,新築廳舍也更靈活地運用西洋語彙,以漸趨繁複的建築樣式展現文明開化的學習成果。 

各地方政府以磚造為主,建構了新廳舍的堅固印象,並透過日趨多元的建築風貌來塑造統治表情,提供更豐富的街道風貌。除了新建廳舍,也有將構造良好的其他機能建築轉換為廳舍的案例。此時期的地方辦公廳舍,也常見不同單位共用建物的案例,如設於臺南州廳內的臺南市役所,以及隸屬高雄州的屏東郡役所。屏東郡役所不對稱的雙入口配置,區隔不同機能與動線:配有雙塔樓的主入口為郡役所使用,左側較小的門為轄下屏東郡警察課入口。郡役所東側緊鄰兩層樓的新莊水利組合辦公室,見證新莊肩負農產區的任務,戰後為停車管理處使用,改建外牆但內部構造仍存。 

由於一九二三年關東大地震造成大量磚造房舍倒塌,社會大眾對於磚造的堅固程度,已不若當初取代木材時那樣有信心,反而是在實驗心態下嘗試使用的鋼筋混凝土構造的房舍逐漸普遍。因此,一九二年結束縣治時期,總督府開始推動以州為首的行政區劃之後,新建的州、廳等廳舍,市、郡、街、庄等役場及役所,也越來越多採用鋼筋混凝土構造,風格也突破歷史主義時期因磚材造成的造型和語彙限制。 

一開始,人們無法接受鋼筋混凝土光禿禿的表情,於是模仿磚造表面的面磚應運而生,並因為對紅磚的不信任感,而開始加入棕色、墨綠色等大地色系的釉料。以高溫燒成的面磚不僅可以做出色澤變化,更可以突破磚的構造限制,排列出各式各樣的圖案,窯燒造成的些許色差在大面積運用時更增添漸層變化的美感。在整體空間格局方面,仍維持中軸棟突出並帶有最多的元素及裝飾,內部做為門廳及主要垂直動線,兩旁重複延伸拱圈或列柱的立面表情,內部成為帶有迴廊的辦公空間。這時也進入了昭和時代。 

圖/東勢郡役所/遠足出版提供

與時勢政令密切結合,裝飾藝術遍布全台 

日本時代的臺灣建築風格解釋權,所謂「正統美學」及風格論辯的舞臺,掌握在以總督府主導的官方營造手中,學院訓練出身的日本建築專業者,基於施政理念而運用的各種「樣式」,代表的不但是日本國內的趨勢,更是與世界脈動的連結。臺灣學生把「到日本內地畢業旅行」當作人生重要經歷,臺灣藝術家也莫不熱中於參加帝展證明自己的實力。而總督府當局要讓臺灣人接受何種程度的「同化」,長久以來在日本人之間也爭執不休,雖然表面上喊出「內臺融合」和「共學制度」,實施了名稱相同的教育制度,實際上仍是內容相異的雙軌式教育,不但臺日學生教育課程不同,臺籍教員的薪資也不及日本教員。 

同時,臺灣的官方營繕體系,也逐漸走出純粹模仿歷史主義的路線,許多地方性的公共建築開始跳脫歷史主義系統。井手薰即是此一潮流下的官方營繕組織的領導者,從總督府旁的法院、紀念昭和天皇登基的公會堂等,皆採取不同於以往歷史主義的風格。仔細觀察法院與公會堂的細部,井手薰並未創造新的裝飾語彙,只是借用文藝復興以後西方建築主流之外的「異國風情」,如塞爾特、拜占庭、摩爾等文化的元素。比較同為井手薰主導建造的英國都鐸式哥德風格的臺北高等學校和中世紀北義大利倫巴底地區風格的臺北帝國大學,可以看到他思想中的包容性格,當國策對新樣式有所期待時,也能籌劃符合當局需求的博覽會風貌。 

裝飾藝術風格的特色之一,是源於工業文明的機械元素:象徵速度的條狀裝飾與遮陽板、象徵交通工具窗戶的圓窗、因混凝土普及得以實現的模仿交通工具弧型轉角等,這些元素得以預鑄面磚等工業構材連續複製出現。日本在臺最後的大型廠房「總督府專賣局松山菸草工場」,便可看到許多水平遮陽板及牆面分割線,回應工業生產具速度感的時代精神。 

圖/彰化郡役所/遠足出版提供

地方行政廳舍在這樣的背景下,同樣肩負樹立官方形象的責任,可以見到由地方自行設計建造的街、庄役場,既跟上時代流行的裝飾藝術風格,又維持歷史主義時期對稱配置的古典原則,可謂在特殊政治與社會背景下的獨特產物。這時期的街、庄役場,絕大多數在戰後因鄉鎮公所辦公空間不足而拆除改建,目前尚存較為著名者,如臺南新化街役場,在居民合力遷移修復後妥善再利用,是見證當時行政體系相當珍貴的案例。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reading&aid=112320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