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庇里牛斯山的城堡》作者-喬斯坦‧賈德簽握會
2011/02/26 00:00:47瀏覽2650|回應2|推薦91

對於今年的台北國際書展,我是相當期待的,為的就是【喬斯坦‧賈德簽握會】。 喬斯坦.賈德2011訪台行程中特意挑選了2011.02.13下午在信義誠品的場次。

生平第一次參加簽握會,所以忐忑,現場的粉絲提問雖讓我很納悶.............    但喬斯坦.賈德以食指覆唇專注聆聽的招牌動作,誠懇極了!

感覺就像是跟《庇里牛斯山的城堡》中的斯坦握到手一般,超開心的!從背包挖出來的《庇里牛斯山的城堡》當然不是新的,所以領號碼牌時還一度擔心是不是要現場買書才可以排隊哩!

喬斯坦‧賈德(Jostein Gaarder)簡介

喬斯坦‧賈德為當代最重要的北歐作家。
擅長以對話形式述說故事,將高深的哲理以簡潔、明快的筆調融入小說情境。他最著名的小說《蘇菲的世界》享譽全球,被翻譯為40多種語言,全球銷售量超過三千萬本。其
作品動人心弦,啟發無數讀者對於個人生命、於歷史中的定位,以及浩瀚宇宙的探討。

喬斯坦‧賈德除致力於文學創作,啟發讀者對於生命的省思外,對於公益事業亦不遺餘力。他於1997年創立了「蘇菲基金會」,每年頒發10萬美金的「蘇菲獎」,鼓勵能以創新方式對環境發展提出另類方案,或將之付諸實行的個人或機構。

【生平簡介】
‧1952年08月08日,賈德出生於挪威首都奧斯陸(Oslo)。父親科努特(Knut),是一所6年制專校的校長;母親英爾‧瑪格麗特‧賈德(Inger Margrethe Gaader),是一位老師,並撰寫一些兒童書。
‧1974年,賈德結婚。2個兒子分別出生於1976年與1983年。
‧1976年,賈德獲得奧斯陸大學,斯堪地那維亞文學系挪威文組的學位。
‧1981年,賈德與妻兒遷至卑爾根(Bergen)居住。此後10年,他在芬拿(Fana)一所專校教導哲學與文學課程。
‧1991年,賈德開始成為全職作家,全心投入青少年文學的創作。
‧1994年,再度遷至奧斯陸居住。

【歷年作品】
‧1986年《賈德的20堂課》(又名《賈德談人生》)(The Diagnosis and Other Stories)
‧1987年《沒有肚臍的小孩》(The Children from Sukhavati)
‧1988年《青蛙城堡》(The Frog Castle)
‧1990年《紙牌的祕密》(The Solitaire Mystery)
‧1991年《蘇菲的世界》(Sophie's World)
‧1992年《伊麗沙白的祕密》(The Christmas Mystery)
‧1993年《西西莉亞的世界》(Through a Glass, Darkly)
‧1996年《我從外星來》又名《喂,有人在嗎?》(Hello?Is Anybody There?)
‧1996年《主教的情人》(Vita Brevis)
‧1999年《瑪雅》(Maya)
‧2001年《馬戲團的女兒》(The Ringmaster's Daughter)
‧2003年《橘子少女》(The Orange Maid)

【得獎紀錄】
‧1990年,《紙牌的祕密》獲得「挪威兒童及青少年評論協會獎」和「文化科學事務部文學獎」,並當選為該年度兒童及青少年最佳讀物。
‧1991年,《蘇菲的世界》獲得挪威宋雅‧赫格曼那斯(Sonja Hagemanns)童書獎。
‧1993年,《蘇菲的世界》、《紙牌的祕密》、《伊麗沙白的祕密》同時獲得學校圖書館員協會獎。《蘇菲的世界》獲得德國時報週刊(Die Zeit)的文學獎。《西西莉亞的世界》獲得挪威暢銷書獎,同時提名柏瑞格獎(Brage)。
‧1994年,《蘇菲的世界》獲得德國青少年文學獎。
‧1995年,《蘇菲的世界》獲得義大利邦卡瑞拉獎(Bancarella)及菲萊以阿諾獎(Flaiano),在台灣則獲選為台灣《中國時報》【開卷版】95年度10大好書,並獲得《聯合報》讀書人最佳書獎。

-------------------------------------------------------------

《庇里牛斯山的城堡》

故事敘述三十年前,斯坦蘇倫是一對人所稱羨的情侶。斯坦理性、嚴謹,蘇倫熱情而感性。

兩人有次相偕前往山區旅遊,深夜開車時不小心撞倒一位披著紅披巾的中年婦女,兩人驚嚇之餘卻加速逃逸,但這次的意外卻已使兩人感情開始變調。

幾天後,兩人在森林中竟然再度遇見那位紅披巾婦人。這到底只是斯坦認為的「自然巧合」?還是蘇倫堅信的「來自彼世的啟示」?無論如何,兩人都嚇破了膽,不久之後就痛苦莫名地分手。

三十年後的一個夏天,兩人在當年分手的旅館不期然地重逢。這一次,他們相約用電郵把當年導致兩人分手的意外事件說清楚,沒想到卻從此改變了兩人的生命……

《庇里牛斯山的城堡》是賈徳暌違多年的最新力作。其觀注焦點從哲學的普遍性重新拉回到個體的獨特性,以兩個差異極大的戀人為主體,一段刻骨銘心的戀情為背景,一次離奇的車禍為核心,探討人世間最重要的議題:愛情、理性、信仰。

從哲學層面而言,這是一本以不同觀點看待宇宙或生命來源的論理之作,然而以小說的角度觀之,卻又是一部刻畫追緬逝去愛情的作品,原先可能懷抱一絲絲死灰復燃的愛情或許如賈德在故事中不斷暗示的,是個必然無法劃下獲得滿意結局的下場:縱然我們擁有理性解構分析生命的本事,可能都無法逃離不理性命運捉弄與心碎的摧殘。

如同多數讀者一般,我也對此書定名為《庇里牛斯山的城堡》有著不解之惑。因為這是本典型挪威小說,書的情節幾乎都發生在挪威和瑞典,跟西班牙與法國交界的庇里牛斯山完全無關。

其實書名脫胎自比利時繪畫大師馬格利特Rene Magritte一幅超現實主義畫作的標題。這幅名畫出現於本書挪威原版的封面,更是男女主角同居時掛在牆上的海報。賈德透過畫中巨石宛如小行星般的模樣,凸顯了宇宙和太空在本書所享的獨特地位。這幅在故事中屢次提及的畫作,多少象徵了男女主角對於浩瀚宇宙探討論辯的過程。

Le Chateau Des Pyrenees was painted in 1959 by Belgian surrealist, Rene Magritte. 

馬格利特最喜歡畫的主題是石頭,他認為「那是因為石頭不會思考」,石頭的沉默使之完全免於被賦予擬人化的詮釋。因此,碎石塊、隕石、石柱等充滿畫面的石頭就只是「純粹的存在」。此作中,馬格利特刻意地讓石頭失去重力懸浮在空中,和畫中的雲合而為一,不但創造出一種視覺上的衝擊,有時甚至連帶的使整幅畫的氣氛都凍結住。畫石頭對他來說是在畫作中創造一種情緒轉變的過程,將驚愕甚至死亡的情緒轉變成漠不關心。

↑左圖:神秘的「紅莓女」角色讓人充滿好奇 ,德文版封面是由德國插畫大師布赫霍爾茨(Quint Buchholz)所繪。詮釋的「紅莓女」是個肩上圍著大批巾的半透明「女阿飄」,背向而立,站在樺樹林內遙望紅色金龜車從湖邊駛過。

右圖: die blankovollmacht was painted in 1965 by Belgian surrealist, Rene Magritte.

( 休閒生活雜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re741&aid=4884180

 回應文章

天路(今日當如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台灣版的封面
2011/03/10 01:25
似乎讓人有些失望,
特別是讀完了您的介紹與導讀.
也可(re741) 於 2011-03-14 00:15 回覆:

我寫得支離破碎啦~

http://stn.eslite.com/Article.aspx?id=1074&page=1


秋裡( ~賞花思故人 )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謝謝導讀
2011/02/28 11:53

謝謝您詳細的引介與導讀

也可(re741) 於 2011-03-07 10:22 回覆:

我這不算導讀啦~慚愧....除了可親見作者並可簽握之外,

也是為了馬格利特那幅超現實主義畫,太喜歡這位畫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