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2024原住民族歷史學術研討會迴響「主體、客體」
2024/04/25 22:11:39瀏覽453|回應0|推薦7

●從主體和客體來看歷史、文化、語言與族群、土地的關係。

1. 歷史:

主體:歷史的主體是歷史事件的參與者、記錄者或研究者,例如個人、社團、政府、國家、族群等。

客體:歷史的客體是過去的事件、時期、文明之間的互動和記錄,包括人類的集體行動和決策,如戰爭、政治運動、和社會變革,都在塑造著歷史的發展。

關係:歷史反映了主體與客體之間的互動和影響,人類的行為和決策塑造了歷史的走向,而歷史也影響著主體的價值觀和行為模式。

2. 文化:

作為文化的主體(人類),是客體文化的創造者和傳承者,包括價值觀、信仰、藝術、習俗。

主體:文化的主體是文化的創造者、傳承者和參與者(人類),例如社會、族群、家庭等。

客體:文化的客體包括價值觀、信仰、習俗、藝術形式等,是人類精神生活的表現。文化反映了人類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通過文化的展現和創造,來表達自我和塑造身份。同時也是人類與土地、環境的互動的產物。

關係:文化與主體和客體之間存在著雙向影響,主體通過創造和傳承文化來表達身份和價值觀,而文化也塑造了主體的行為和社會結構。

3. 語言:

語言是主體(人類)使用語言來溝通、表達思想和傳達文化的工具客體,也是文化的一部分。

主體:語言的主體是語言使用者,包括個人、社會群體、族群等。

客體:語言的客體是語言本身,包括詞彙、語法、語音等元素。

關係:語言是主體溝通和表達思想的工具,受到歷史和地理環境、社會背景的影響。而語言的使用和演變又受到主體和客體之間的影響。語言不僅反映了人類的文化和價值觀,語言反映了人類的價值觀、文化身份和社會結構,同時也塑造了人類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模式。

●人類與土地關係:

1.土地乘載人的歷史、文化、語言,也是人類在土地上活動衍生產物。

2.人類依存土地,人類依賴土地提供食物、水源、居住等生存資源,同時也通過勞動和文化活動來塑造和改變土地上的族群。

3.土地的地理特徵和自然資源塑造了人類的生活方式、文化特點和語言發展。

問題:

歷史、文化、語言,是顯示族群存在的三個構面。

衍生問題?

1.國土計畫與傳統領域誰是主體?誰是客體?

2.在臺灣這塊土地,中華民族是主體?還是原住民族是主體?

3.誰被剝削?誰在剝削?誰乘載了誰?

4.誰被剝削,誰就乘載了誰?誰就是主體?

個人回應

1994年,原住民正名運動,讓臺灣躍上了國際舞台。

2024年在原住民文化園區,年過半百的原住民正名運動者,回顧1994年他們年輕的身影,有種看似昨日的激情熱血,回頭疑似百年身的不勝噓唏,對民族報以殷切寄託。

不勝噓唏在於,2024的原住民族年輕人,能為族群開創甚麼新頁。30年後,能有甚麼民族的共同記憶可以在文化園區追思?還是渾渾噩噩看著傳統領域國有化?然後成為財團的後花園?

在本次研討會中,僅有童院長一在強調傳統領域與歷史、文化、語言、族群,主體、客體的關係。

註釋:

載體指物質、訊息和文化等的運載物。

思考:

土牛界線、隘勇線、行政區域。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rawakau&aid=180542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