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一人份的生死,細細說
2013/10/06 12:24:12瀏覽710|回應0|推薦2

「當休息的時刻來臨,有何可懼?

   死亡,是完整生命的一部分,更是一種完成。

   朽壞的獨木舟還給大地,

   卸下的包袱交給世間,

   愛留給心所繫的人,

   溫暖贈給四方,

   那遼闊的自由賞給靈魂獨享。當此時,

   笑意自內心深處浮出,

   誰會在銀閃閃的地方等著,不再重要,

   無邊無際的自由與愉悅

   盪漾而來,只存一念:

   帶我走吧!風,

   我是落葉,我是空。」

簡媜在《誰在銀閃閃的地方,等你》如是說。

 

一人份的生死,可以無惑無懼無憾;

一家數口面對生死,亦可無惑無懼無憾,只要

一個腦與另一個腦的觀念能相交、能體諒、能包容、能尊重。

 

善女人問:「我媽往生後,我可以為媽媽做什麼?

                  喪葬習俗的三旬是女兒旬,我可以做的超薦方式有什麼?

                  截至目前,家人尚未定出做旬的日子。

 

六書齋如是說:

生者為亡者所做的事,但求生者安心為要。

多數佛教徒,會到寺院參加各種法會,以亡者名義布施修福作迴向,

如誦經、禮懺、抄經、打齋、助印經書等等。

向,是一種心裡所望的發露,向著自己內心,向著佛菩薩訴說……。

辭典解釋的「迴向」───

是一種佛教的修行法門。

修行者完成任何善行時,思惟以此善行的功德,使其達成某一崇高的理想。


參加這些超薦法會,一是為亡者誦經祝福,二是生者的靜心修持。

另外,禪門說「制心一處,無事不辦」,所以無需奔走於各處寺院布施修福。

倘若您的時間、體力、財力沒問題,也無不可;

見者聞者隨喜讚嘆一句「廣結善緣」罷了。

話說,身後事的主導權在生者,既是生者靜心修持,

何不安著心,調節好身心息,在一處,至誠心做之?

生者安心且淨心行善,是最大功德,於亡者於生者。

 

善女人問:「拜懺有先後順序嗎?

                  家人認為拜懺要在七七做,我個人想的是否越早做越好。」

 

六書齋如是說:

或先後順序,或誦哪部經最好等等。這些都是觀念的迷思。

一念清淨心,無分早晚、後、小、南北。這是觀念上的理性認知,

但是事相上的感性使然,生者總會陷入老祖先世代相傳或街坊口耳相傳的作法,

雖隨習隨音做之,卻不知其所以然的,

這叫「無知的虔誠」吧!

 

回到緣起假合的現實生活道場上,

一人於理上知了,事上仍要盡其所能,甚至無所不用其極,

耐著心,跟不同的腦溝通;若不同的腦無法認同,只因其心不安,

這時理者(於理知了者)需對不安者起慈悲想,並給不安者安心之;

生者,得繼續過日子,一 " " 才能萬事興。

緣起世間裡,沒有非要如何不可,但求恩、福、清淨最要緊了。

 

善女人問:「若家人仍未安立靜心修持,認為立牌位超薦即可,

                  我可以如何向家人解釋自己參與的意義?」

 

六書齋如是說:

喪親之初,為紓解個人的悲傷情緒。

透過儀式性行為,跟母親的精神作心意連結。

 

善女人問:「家人認為媽媽生前不喜素食,此時應取悅媽媽,用葷食祭拜,

                  我該放下齋食祭拜嗎?」

 

六書齋如是說:

善巧以素鴨、雞等等替代。取中行之。並且跟家人說明自己的行為的想法,

媽媽在世多食葷食,往生後以清淨食物,蔬食水果等等,希望媽媽以清淨心往生善道……

 

善女人問:「所以做懺和告別日也無先後關係囉?

                      家人的觀念認為要先決定告別式日期,才能決定做旬和拜懺日期。」

 

六書齋如是說:

對!

人死了,遺體可以先火化,骨灰帶回家中悼念,家人悲傷紓解後,為親朋好友舉行追思告別。

這種做法也許是顛覆習俗觀念的。然而,

這是最乾淨、最安靜、最清淨的思親念親方式。

告別式日期,所謂黃道吉日,是最多數家人能齊聚的時間,就是好時間。

 

善女人問:「所以雖然火化,卻非與亡者斷了線?告別式也是?

                  若是可連結,有時間的限制嗎?」

 

六書齋如是說:

對!

離斷的是肉體,

不離不斷的是精神體。

就如誦經讀經時,就是跟千百年前的佛陀的精神體的思想對話、相交。

當你憶念母親的觀念,及其生活種種,就是與母親連結了。

這是心意的作用,沒有時間空間之侷限。

肉體是物質體,有時間空間之限;

心識是精神體,無時間空間之限。

 

善女人問:「為亡者布施修福,是往生後四十九日內最急切的嗎?」

 

六書齋如是說:

四十九日,化為四十九秒,化為四十九年,化為四十九世代。

農耕時代,大夥必需幹活,繼續過日子,總要有個時間限,

也許這才是最樸質的「七七四十九日」說來由。

然而,喪親之痛,何止四十九日呢!

是故,中國人的「守喪三年」本意在生者「於心安乎?」

佛家說,亡者七七四十九日內必定會去轉世投胎,

               所以生者當於四十九日內廣修功德,為亡者祝禱。

再者,

若莊子面對妻亡的「鼓盆而歌」;

若蘇東坡的「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若佛陀的「生死一如」;

雖不是人人可以做到的境界,卻是難行能行。

蘇格拉底因信念被捕入獄,判服毒死刑。當學生問他有什麼囑咐?

他說:「只是我經常說的那些話,沒別的了。」問他該怎麼葬?

他說:「隨你愛怎麼葬就怎麼葬。」

接過了毒藥,像天神祈禱後,飲之。當學生們不由自主地哭泣,

他說:「人最好是在安靜中死,你們要安靜,要勇敢。」

 

善女人說:「終於了解,這一切都是在引度家人嗎?」

 

六書齋如是說:

“ 終於了解,這一切都是在引度家人嗎?”倒不如說

“ 終於了解,這一切都是在引度活人矣!”

死時只能隨業隨習隨念流轉,生者的修福功德僅僅是助緣, 非正緣。

以,活著做對的事,竭盡所能為之,不分事的大小。

因此,佛教講廣修六度修福修慧的功德,皆可回向生者與亡者,諸如:

1) 布施波羅蜜,財物的布施、分享善觀念的法施、給人安心的無畏施;

2)  持戒波羅蜜,不侵犯他者的生命、身體、財物、尊嚴、意識的持戒;

3)  安忍波羅蜜,對順境能不起貪愛,對逆境能不起瞋斥,對不順不逆境能不起乏味想的安忍;

4)  精進波羅蜜,於對的事,以正確的方法做之而不放逸;

5)  靜慮波羅蜜,保持平穩心,專注心,透徹地推究人事物的靜慮;

6)  般若波羅蜜,運用腦與心,將複雜的事簡單化,不入無事忙的智慧。


望 生者清淨心常住菩堤道;願 亡者宿世善根發引往善趣生。

一人份的生死,於臨命終最後一念是:

「帶我走吧! 風,

    我是落葉,我是空。」

( 創作另類創作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