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心與法的對話:無所住36
2024/09/07 11:28:50瀏覽168|回應0|推薦0

慧學讀本:

1.《百喻經》原典 ( https://cbetaonline.dila.edu.tw/zh/T0209_001 )

2.《百喻經圖畫書》(佛光文化出版,2013年3月再版)

3. 姚仁恭的澆心時刻(343點一盞燈

我們一直在修行精進,為的是可以幫助他人;但,同時,我們幫助他人,為的也是我們自己的修行精進。我們在幫助別人的同時,也在幫助我們自己。”姚仁恭

 

 

 

一、<索無物喻>,《百喻經》卷3,56經,原文:

 

昔有二人,道中共行,見有一人將(動詞,駕禦或推動)胡麻車在嶮路中,不能得前。

 

時,將車者(禦車者)語彼二人:「佐(輔助或幫忙)我推車出此嶮路。」

二人答言:「與我何物?」

將車者言:「無物與汝。」

時,此二人即佐推車至於平地,語將車人言:「與我物來。」

答言:「無物。」

復語言:「與我『無物』。」

二人之中其一人者含笑而言:「彼不肯與,何足為愁?」

其人答言:「與我無物,必應有『無物』。(說『沒有東西』給我,必有『沒有東西』這個東西)」

其一人言:「『無物』者,二字(「無」與「無」這個二字)共合是為假名(方便施設一個名詞,名詞非實有,故云假名)。」

 

世俗凡夫,若(第一人言)『無物』者,便生「無所有處」(執取「無物」假名,就自然地求取一個相對應的實有「無所有」之境界,若執「空」者)。

第二人言『無物』者,即是無相、無願(無所願求)、無作(無所造作)。

 

 

二、杜榮琛改寫<索無物喻>,名:<最寶貴的東西>(《百喻經圖畫書》第18冊)

 

有一個人叫阿乾,家裡很窮很窮。他只好幫人拉車賺錢,來養活一家人。他每天拉著車,從山下到山上,要爬很陡很陡的山坡。

 

有一天,下過了雨,山坡上到處是爛泥巴,拉起車來,好慢好慢,走起路來,好滑好滑。嘿唷!嘿唷!阿乾用力往山坡上走,嘿唷!嘿唷!阿乾的汗水在身上流。哎呀,不好了!輪子陷入泥巴裡啦!向前,拉不動,往後,也拉不動。阿乾心裡很急很急,趕快請過路的阿丁來幫忙。

 

阿丁問阿乾說:我幫了你的忙,你會給我什麼東西呢?

阿乾回答阿丁說:我沒有什麼東西送給你,但是,我會送你最珍貴的東西。

兩人用力拉,嘿唷!嘿唷!嘿唷!嘿唷!車子終於拉上了山路。

阿丁急著對阿乾說:現在,你該把東西給我囉!

阿乾笑著說:我沒有什麼寶貝送給你,不過我誠心地謝謝你。

阿丁微笑著說:謝謝你,就是最珍貴的東西啦!

 

 

三、心與法的對話

 

1、<最寶貴的東西>故事傳達:我們被動地幫助需要被幫助的人,是一種現緣的舉手之勞之福報吧;而能夠主動的、無所求的隨緣助人,則是一種智慧的慈悲行吧。您若是阿乾,會主動向他人請求給予協助嗎?您若是路過的阿丁,會主動詢問阿乾是否需要幫忙嗎?或者是,不請之友直接地幫忙?

 

2、<最寶貴的東西>更傳達施者與受者之間「最珍貴的東西」,是彼此「誠心地謝謝你」,或者是,心存感恩。對您來說,在施與受之人間事裡,何者是「最珍貴的」呢?其次,佛法有謂「三輪體空」的布施行,三輪指施者、受者、物者,若行者能夠體悟沒有一個恆常實有的施者、受者、物者,三者皆是因緣所生而無自性(空),那麼就能夠體現無上珍貴的清淨行;然,對無明愛著的凡夫來說,三輪體空的布施行是不容易做到清淨、圓滿的,但實修者會向此正精進之,因為依佛法知見就可難行能行。

 

3、<索無物喻>故事傳達佛法的核心思想──緣起無自性,更以有所求回報的布施行,指出凡夫心性裡根深蒂固的執取力,對「物」或「有」執取,也會轉向對「無物」或「空」愛著,這樣的有漏心行,乃源自「存有/實有/恆一常住的本體」的我見、我所見。是故,佛陀教化的原則、內容,就依聞者、實修者之福德資糧或心性根機而開展,法說、義說、法次法說,皆隨機善巧的教化之,或布施、持戒、修定等端正法,或四聖諦、十二因緣之正法要,或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的緣起性、現觀緣起之增上法。

 

4、<索無物喻>最後云:「第二人言『無物』者,即是無相、無願、無作。」這裡的「三無」之說,若依「法-次法說/法-隨法行』而言,乃完整的三道解脫心路,即:空、無相、無願或譯無作,此稱:三解脫門。佛陀依自內證的真理而教授「緣起法/緣生法」,揭示:宇宙萬有皆是短暫性的存有,因為一切萬法是因緣生而有,因緣滅而無,在因緣生滅裡沒有一個恆常主宰支配的本體(我/神/梵/真我),由因緣生滅的一切法必然無自體性/無自性/空/性空。一一法(諸法相)既然是因緣生滅,故一一法有其緣起法相的相關性,此「相」,由「非相」和合生成;「非相」,由「非非相」成就,「非非相」由「非非非相」……如是輾轉相依相待的生滅流轉著。體悟了或明白了「緣起無自性/緣起性空」這一點,看待一切事物就能夠無所願求、無所執住,更不再造作生死輪迴之染業。當然,無願或無作,並不是怠惰的耍廢、無所作為之心行;而是立基於緣起無自性的正見上,大悲心起廣行一切善,於四攝、六度萬行中利樂有情眾生,圓滿梵行久住、正法久住之淨業,若《金剛經》所云:「無所住而生其心」。

 

5、延伸閱讀:

1) 緣起性空 https://blog.udn.com/quietdharma/109935000

2) 由本體見到無本體想 https://blog.udn.com/quietdharma/106351397

3) 增上善學概說(5講-5)https://blog.udn.com/quietdharma/125138334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