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心與法的對話 : 分遺產 07
2022/05/14 11:58:44瀏覽339|回應0|推薦1

慧學讀本:

1.《百喻經》原典 ( https://cbetaonline.dila.edu.tw/zh/T0209_001 )

2.《百喻經圖畫書》(佛光文化出版,2013年3月再版)

3. 姚仁恭的澆心時刻 (180) 美感

當我在思考  如何解決一個問題時,我從來不會考慮美觀,

我只會思考 如何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

    但當我想出解決的方法之後,如果這個解決方案

不美、不漂亮,我就會知道  這個方法,不會 是對的。

  ––– Richard Buckminster Fuller(理查·巴克敏斯特·富勒)

 

 

一、<二子分財喻> (《百喻經》卷3,58經 ) 原文:

 

昔摩羅國Mallas《大唐西域記》稱:拘屍那揭羅國,有一剎利(剎帝利之略稱,是古印度四種種姓之一,即:國王、大臣等統御民眾、從事兵役的種族,所以也稱:王種。),得病極重,必知定死,誡勅二子:「我死之後,善分財物。」二子隨教,於其死後分作二分,兄言弟分不平。 

爾時有一愚老人言:「教汝分物,使得平等。現所有物破作二分。云何破之?所謂:衣裳中割作二分;槃( 古時用來盛水的木製托盤)、瓶亦復中破作二分;所有瓫( 同「盆」)、瓨( 音「洪」,陶器)亦破作二分;錢亦破作二分。如是一切所有財物盡皆破之而作二分。」如是分物,人所嗤笑。 

如諸外道偏修分別論

論門有四種:

1) 決定答論門,譬如:人、一切有皆死,此是決定答論門。

2) 死者必有生,是應分別答;愛盡者無生,有愛必有生,是名分別答論門。

3) 有問:人為最勝不?應反問言:「汝問三惡道?為問諸天?若問三惡道,人實為最勝;若問於諸天,人必為不如。」如是等義,名反問答論門。

4) 若問「十四難」,若問世界及眾生有邊無邊、有終始無終始如是等義,名置答論門。(對於外道以顛倒之見來問難之十四種事,而佛則捨置不答) 

諸外道愚癡,自以為智慧,破於四種論,作一分別論(譬如:奉行捨身布施的菩薩,得大功德,早成佛道。外道聽到捨身布施得大功德,於是便斷章取義的教人去自殺捨身。),喻如愚人分錢物,破錢為兩叚   ( 「假」之異體字,不真。兩叚:兩個不是「真實」的錢幣)

 

 

二、洪志明改寫<二子分財喻>,名:<睡半張床的人>(《百喻經圖畫書》第4冊)

 

從前有一個國王,他有好幾座漂亮的宮殿,有最值錢的古董和名畫,有數不完的珠寶,有從國外進口的花草。可是他一點兒也不快樂,因為他有兩個兒子,他們常常為了一點兒錢,就吵半天,誰也不讓誰。 

有一天,國王得了重病,死了。兩兄弟就開始分財產,他們都希望自己分得比較多,可是不管怎麼分,他們都覺得自己分少了。最後,哥哥生氣地說:「乾脆把所有的東西都分成兩半,那就公平了。」他們把所有的東西都分成了兩半,珠寶切成兩半,古董切成兩半,名畫撕成兩半,花草也切成兩半。他們還雇了一些工人,把宮殿也拆成兩半。 

從此,他們各住在半個宮殿裡,牆上掛著半幅畫,桌子上擺著半個古董。他們用半個碗吃飯,用半個洗臉盆洗臉,在半張床上睡覺。下雨時,他們的半個身體,也都被雨水淋濕了,因為各自撐著半支雨傘。

 

 

三、心與法的對話

 

1. 「二子分財喻」,若經營之神王永慶遺產,致使家眷彼此訴訟爭取分配權,官司糾纏十多年後才得和解;遺產之爭,親人失和,反目成仇;爭產情事,牽涉到各人的金錢觀、財富觀。如果您是二子之一,您會如何解決遺產分配問題呢? 

 

2. 外道以顛倒之我見等提出十四難句問難,佛陀對此形而上的問題皆捨置、默然不答,這就是佛典中常說的「十四無記」,也稱作「十四不可記」、「十四難」。為什麼怹捨置不答呢?原因有三:

1) 十四難所問皆為虛妄無實之事。

2) 一切法既非「有常」,亦非「斷滅」。

3) 十四難是引生辯諍之問,是無益之戲論,是對清淨修行沒有用處。 

 

3. 十四難句可歸納、增補為四類十六個問題,此依四句分別。第一句:一切實。第二句:一切非實。第三句:一切亦實亦非實。第四句:一切非實非非實。然而,佛教之宇宙真理──­緣起無自性,是無法僅用「四句分別」而把握之,因其諸法無自性,實不可得,故《大乘玄論》云,真諦或稱勝義諦、第一義諦之理乃「離四句,絕百非」。「百非」即是對有無、常與無常、自與他、淨與穢等等一切概念一一加上「非」字,以表示「否定」之意;亦即佛教之真理不僅不宜以四句分別,更要超越百非之否定,致無所住、不執著任一法的究竟勝義。四類十六個問題: 

第一類問這世界:1)是永恆的? 2)還是非永恆的?3)是既永恆又非永恆? 4)還是非永恆又非不永恆? 

第二類問這世界:1)是有限的? 2)還是無限的? 3)是既有限又無限? 4)還是非有限又非無限? 

第三類問如來(或真我,或神我)死去以後:1)是存在? 2)還是不存在?3)是既存在又不存在? 4)還是非存亦非不存在? 

第四類問心靈(心或命)與肉體(身)的關係:1)是一? 2)是異?3)是既一又異?4)還是非一非異? 

 

4.延伸閱讀:

1) 莊春江撰《佛陀的無記問答》一文裡,關於第三類之問的「如來」所指為何?有另解之。即依《大智度論》所云十四難句:「世界及我常?世界及我無常?世界及我亦有常亦無常?世界及我亦非有常亦非無常?世界及我有邊?無邊?亦有邊亦無邊?亦非有邊亦非無邊?死後有神去後世?無神去後世?亦有神去亦無神去?死後亦非有神去亦非無神去後世?是身是神?身異神異?」(《大正大藏經》二五冊七四頁下)作了比對、推論"大智度論》將「世界」與「我」並列,透露了這個論題的方向,是在論世間常住自性的有、無。其中,「神」顯然與「如來」、「命」同義,透露了十四無記中的「如來」不是指佛陀,而是另一個印度慣用的含意:在輪迴中如如不變而來的生命主體(我)。神,即是神我、真我,指的是身命的主體,也就是「命」。

詳文請連結:http://agama.buddhason.org/book/as/as055.htm 

 

2) 莊春江撰《不能導向涅槃的無記── 一個治療箭傷的譬喻》一文裡,引佛典《中部第六三摩羅迦小經》、《中阿含第二二一箭喻經》說明十四無記的原因:「什麼是我所不說的呢?『世界是常、是無常、有邊、無邊,生命與身體是一、是異,死後真我的有、無、亦有亦無、非有非無』,這些論點的任何一項,都是我所不說的。為什麼我不說呢?因為這不能令人獲益,不與正法相呼應,不是清淨修行的基礎,不能導向理智,不能導向覺悟,不能導向離貪,不能導向滅盡,不能導向寂靜,不能導向涅槃。什麼是我一向所說的呢?『苦』是我一向所說的,『苦集』是我一向所說的,『苦滅』是我一向所說的,『苦滅之道』是我一向所說的。為什麼我經常說呢?因為這能令人獲益,與正法相呼應,是清淨修行的基礎,能導向理智,能導向覺悟,能導向離貪,能導向滅盡,能導向寂靜,能導向涅槃。

詳文請連結:http://agama.buddhason.org/book/as/as056.htm 

 

3) 關於十四無記之佛典經文

(1)北傳雜阿含965別譯雜阿含199南傳增支部10集95

(2)南傳:相應部56相應41經/世間之思惟經

(3)無記的理由,毒箭喻 北傳:中阿含221經/南傳:中部63經 

 

5. 最後,引姚仁恭(JK)的佳話,與您共勉:於修習佛法向究竟離苦之聞、思、修、證歷程裡,要掌握解行並重原則,隨時調節解門與行門的投入平衡,期能穩妥地前進……

人的一生,總是 知道得太多,行動得太少,觀望得太久,決定得太晚;最後成了,思想的巨人,行動的侏儒。人生多數機會,不是靠等待而出現,而是靠行動才產生更多新的機會。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