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8/01/10 21:37:30瀏覽200|回應0|推薦1 | |
20180110月光部落—異地同時靜坐共修 日誌 法友:蓉子(高雄)、虹子(基隆)、鳳子(基隆)、中子(新店)、萍子(基隆)、玲子(基隆)、億子(五股)。毛小孩:法來(基隆)、法悅(新店)、法淨與法住(基隆)。
一、慧學分享 以虔敬心禮敬世尊及三皈依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asambuddhassa (三遍) Buddham Saranam Gacchāmi. Dhammam Saranam Gacchāmi. Sangham Saranam Gacchāmi.Dutiyampi Buddham Saranam Gacchâmi. Dutiyampi Dhammam Saranam Gacchâmi. Dutiyampi Sangham Saranam Gacchâmi. Tatiyampi Buddham Saranarn Gacchâmi. Tatiyampi Dhammam Saranam Gacchâmi. Tatiyampi Sangham Saranam Gacchâmi. Sādhu~ Sādhu~ Sādhu~
接下來「正讀選文」的文本,今天選讀云何「觸」緣「受」?關於這段選文如下: 云何「觸」緣「受」? 謂「眼」及「色」為緣生「眼識」,三和合故生「觸」,「觸」為緣生「受」。乃至「意」及「法」為緣生「意識」,三和合故生「觸」,「觸」為緣生「受」。是名「觸」緣「受」。 復次「眼」及「色」為緣生「眼識」,三和合故生「觸」,或順「樂受」、或順「苦受」、或順「不苦不樂受」,順「樂受觸」為緣生「樂受」、順「苦受觸」為緣生「苦受」、順「不苦不樂受觸」為緣生「不苦不樂受」。乃至「意」及「法」為緣生「意識」,三和合故生「觸」,或順「樂受」、或順「苦受」、或順「不苦不樂受」,順「樂受觸」為緣生「樂受」、順「苦受觸」為緣生「苦受」、順「不苦不樂受觸」為緣生「不苦不樂受」。是名「觸」緣「受」。 復次如契經說,尊者慶喜告瞿史羅長者言:「眼」界、「色」界、「眼識」界,自體各別,順「樂受」二(眼根與色塵)為緣生「眼識」,三(眼根、色塵、眼識)和合故生「觸」,名「順樂受觸」,此「順樂受觸」為緣生「樂受」。順「苦受」二(眼根與色塵)為緣生「眼識」,三(眼根、色塵、眼識)和合故生「觸」,名「順苦受觸」,此「順苦受觸」為緣生「苦受」。順「不苦不樂受」二(眼根與色塵)為緣生「眼識」,三(眼根、色塵、眼識)和合故生「觸」,名「順不苦不樂受觸」,此「順不苦不樂受觸」為緣生「不苦不樂受」。餘五三界(耳界聲界耳識界、鼻界香界鼻識界、舌界味界舌識界、身界觸界身識界、意界法界意識界),廣說亦爾,是名「觸」緣「受」。 佛言:「有緣,此緣謂『觸』。廣說乃至若無『眼觸』,為(還會)有『眼觸』為緣,生內『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不?」 佛言:「乃至若無『意觸』,為(還會) 有『意觸』為緣,生內『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不?」 尊者慶喜云:「不也。世尊!」 佛言:「若全無『觸』,為可施設有『諸受』不?」 尊者慶喜云:「不也。世尊!」 佛言:「是故慶喜!『諸受』無不以『觸』為緣,是名『觸』緣『受』。」 如是諸受,觸為緣、觸為依、觸為建立故、起等起、生等生、聚集出現,故名「觸」緣「受」。
【法句討論】 一、只要活著就有感受。 1、六根具足的我們,活著就有各種感受不斷地生起與滅去,於是在各種感受生滅中,觸境繫心並放逐身心外求五欲生活,凡所為只為了滿足一次次特殊感受的需索,致使「感受」成了誘惑者;然,我們有心成為止觀行者,就該把「感受」作為所緣業處,轉「感受」為道心道果的試煉者! 2、這段經文談的是一個關於生活實境上的實修關鍵處:「受」。「受」是最真實的人生冶煉石;若要於「諸受」能「如如不動心 ( 正見的覺知諸受) 」,可以練習四念住之一「觀受是苦」,這是屬於觀禪的修持範疇,是透徹性明白在身體上呈現的諸受,不管是悅意的感受(樂受),還是不悅意的感受(苦受),還是沒有強烈性的悅意不悅意的感受(捨受),甚至心理層次上的憂受與喜受,這些都僅是一種變動性的、幻化的生理上或心理上的感覺罷了!能夠多加體認感覺、感受的本質只是剎那剎那生滅的身心現象,就可以漸漸地放下不必要的、具殺傷力的執取意志,日常的歲月也就能心寬地闊些。 3、操作法無它,只須勤加練習生活上的內觀禪法:如實正觀「諸受」。這是一種不捨棄「諸受」不執取「諸受」的生活情態,更是時時保持一種正見的覺知狀態。正見每一種感受皆是緣起而無常且不實在;覺知每個當下緣觸而生的感受,只是覺知著且不依好惡起偏執,這樣做才是真正的放下習性作為,也才能真正享有放下後的自在吧!
二、生活的藝術 到底什麼時候會放下?是痛的時候嗎? 是不是也可以「有辦法」不放下 https://youtu.be/FPFvOrOhBQc
二、異地靜坐 接下來是靜坐時間,繼續專心致志修持止禪「安般念」法,培養「覺知力」與「平等心」;收攝心意,集中精神力觀察鼻孔前的「出息與入息」;入息進來了,知道吸進來了;出息出去了,知道呼出去了。各自用功…… 三、〈寂靜之音〉回向 四、結語 獻上深深祝福── 願 您與親人家眷及所有眾生, 於生時,身離病苦,心無憂惱,善願遇善緣成就。 臨終時,正念善前,心無罣礙,往生善趣,續修菩提道,圓滿佛菩提。 更願 您於日常落實「淡、緩、靜、止、觀、行」的清淨功德,皆成自己解脫行苦的助緣。 我們下周再見~ 五、與佛共眠 |
|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