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識蘊之流
2017/12/20 21:40:57瀏覽336|回應0|推薦2

20171220月光部落—異地同時靜坐共修 日誌 

法友:峯子(板橋)、綦子(新莊)、鳳子(基隆)、玉子(台南)、香子(文山區)、雅子(台東)、萍子(基隆)、玲子(基隆)、中子(新店)、幼子(彰化)、女子(台南)。毛小孩:法果(板橋)、法來(基隆)、法智(台南)、法淨與法住(基隆)、法悅(新店)、法祥(台南)

 

一、慧學分享

以虔敬心禮敬世尊及三皈依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asambuddhassa (三遍)

Buddham Saranam Gacchāmi. Dhammam Saranam Gacchāmi. Sangham Saranam Gacchāmi.Dutiyampi Buddham Saranam Gacchâmi. Dutiyampi Dhammam Saranam Gacchâmi. Dutiyampi Sangham Saranam Gacchâmi. Tatiyampi Buddham Saranarn Gacchâmi. Tatiyampi Dhammam Saranam Gacchâmi. Tatiyampi Sangham Saranam Gacchâmi. 

Sādhu~ Sādhu~ Sādhu~

 

接下來「正讀選文」的文本,繼續談及「識與名色」的相依相待關係。近一個月前已選讀:云何「識」緣「名色」?今天選讀云何「名色」緣「識」?如下

 

云何名色緣識?

謂眼色為緣生眼識。此中眼及色,名為「色」;即彼所生受想行識,名為「名」。於中作意等能助生眼識,是名名色緣識。乃至意法為緣生意識,此中諸意識所了色,名為「色」;即彼所生受想行識,名為「名」。於中作意等能助生意識,是名「名色緣識」。

下列舉經教說明:

1) 復次《教誨頗勒窶那(人名)經》中佛作是說:頗勒窶那!識為食故,後有生起。此識云何?謂健達縛(中陰身)。廣說乃至與羯剌藍(受精卵)自體和合。此羯剌藍自體和合,名為「色」;即彼所生受想行識,名為「名」。爾時非理作意俱生名色為緣起俱生識,是名名色緣識。

 

2) 復次《教誨莎底(人名)經》中佛作是說:三事(根、境、識)和合入母胎藏,廣說乃至此識無間入母胎藏。此所託胎,名為「色」;即彼所生受想行識,名為「名」。爾時非理作意俱生名色為緣起俱生識,是名名色緣識。

 

以下說明識蘊主導生命流轉之升與沉:

(1-向下沉淪) 復有一類,由貪瞋癡纏縛心故,造身語意三種惡行。此中身語惡行,名為色;意惡行,名為名。由此惡行名色為緣,身壞命終墮於地獄,於彼起識,是名名色緣識。如說地獄,傍生、鬼界應知亦爾。

 

(2-向上提升-人趣) 有一類,於人趣樂繫心悕求,因此悕求造能感人趣身語意妙行。此中身語妙行,名為色;意妙行,名為名。由此妙行名色為緣,身壞命終生於人趣,於彼起識,是名名色緣識。

 

(3-向上提升-六欲天趣) 有不繫心希求人樂,但由無明蔽動心故,造身語意三種妙行。此中身語妙行,名為色;意妙行,名為名。由此妙行名色為緣,身壞命終生於人趣,於彼起識,是名名色緣識。如說人趣,四大王眾天乃至他化自在天應知亦爾。

 

(4-向上提升-色界與無色界天趣) 復有一類,於梵眾天繫心希求,因此希求勤修加行,離欲惡不善法乃至初靜慮具足住。於此定中,諸身律儀、語律儀、命清淨,名為色;即彼所生受想行識,名為名。由此為緣,身壞命終生梵眾天眾同分中,於彼起識,是名名色緣識。如說梵眾天,梵輔天乃至非想非非想處,隨其所應當知亦爾。

 

3) 復次《大因緣經》中

尊者慶喜(阿難陀或稱阿難)問佛:「諸識為有緣不?」

佛言:「有緣,此謂名色。」

佛告慶喜:「若無名色,諸識轉不?」

阿難陀曰:「不也。世尊!」

佛告慶喜:「若無『名色』為所依止,後世所受『生老死識』為得生不?」

阿難陀曰:「不也。世尊!」

佛告慶喜:「若諸名色都無所有,為可施設有諸識不?」

阿難陀曰:「不也。世尊!」

佛告慶喜:「是故慶喜!諸識皆以名色為緣,是名名色緣識。」

 

如是諸識,名色為緣、名色為依、名色為建立故,起等起、生等生、聚集出現,故名名色緣識。

 

【法句討論】

 

一、是「誰」於六趣中流轉? 「識蘊」也,故生命長河,亦云「識蘊之流」。

 

下列摘記印公,《唯識探源》<第三節 緣起的解釋>之要句,供您延伸思考這個問題:

 

1.實際上,外境並沒有繫縛內心的力量,完全是因內心的味著、染愛,才自己鎖縛著自己。

 

2.名色要從識而有,所以說「識緣名色」。但識也還要依託名色才能存在,所以又說「名色緣識」。識與名色,相依相緣而存在;《雜阿含經》(卷一二‧二八八經),曾用束蘆的比喻,說明它的相互依存性:「譬如三蘆立於空地,展轉相依而得豎立。若去其一,二亦不立;若去其二,一亦不立;展轉相依而得豎立。識緣名色,亦復如是,展轉相依而得生長」。識與名色的相互依存關係,不是站在認識論的立場,說明有主觀才有客觀,有客觀才有主觀。依經文看來,釋尊的本意,是從探索認識活動的根源,觸發到生命相依相持而存在的見地。

 

3.識是初入母胎的識,因識的入胎,名色才能漸漸的增長、廣大起來。不但胎兒是這樣,就是出胎以後少年到成人,假使識一旦離身,我們的身心組織立刻要崩潰腐壞。這是很明顯的事實,所以說名色以識為緣。再看這入胎識,倘使沒有名色作它的依託,識也不能相續存在(沒有離開物質的精神),也不能從生命的潛流(生前死後的生命),攔入現實的生命界。這不但初入胎是如此,就是少年、成人,也每每因身體的損害,使生命無法維持而中夭,所以又說「名色緣識」。

 

4.識與名色,是同時相依而共存的,經文說得非常明白。名色支中有識蘊,同時又有識支,這二識同時,似乎不是六識論者所能圓滿解說的。後來大乘唯識學的結生相續,執持根身,六識所依的本識(第八意識),就根據這個思想,也就是這緣起支的具體說明。

 

二、務必延伸閱讀:聖嚴法師教觀音法門69 (全文)

摘記要句:“ 於深的禪定,眼、耳、鼻、舌、身等五官全放下了,五根也不用了,唯餘意識存在-就是定中獨頭意識。定中的意識是否等於「行」呢?是,是微細行蘊的狀態、作用。第六意識於定中時,它的功能,即是「行」,它與意識同時存在,同時地流動與變化。但十分地隱微、深細,而難以察覺。因之,第六意識,可以稱之為「意識流」,因為它的特質即是既流動、又變化的-一種是受環境、情境的影響,通過五官、五根而產生功能;有時使用眼睛,有時使用耳朵、嘴唇……,恆常依情境而變化不已、流動不羈。……第六意識雖然不住變動,但仍然有一種持續的功能,能將過去的種子,一直帶到未來;從前一生到此一生,再從此一生至下一世-這個種子,佛法稱為業、業力或業識。此生,以及過去無量生所尚未消失的業的力量,即潛伏於第六意識中。雖然,箇中並沒有所謂「持續不變的我」-因業因、業果的運作,來生的面目,可能與此生大異其趣,但是,的確有某種影響,某種力量,某種印記,持續於下一生。唯識系的大乘佛法為了進一步地剖析,於是,將第六意識更精密地區分成第七識和第八識。…… ”

 

 

二、異地靜坐

接下來是靜坐時間。在此為大夥選讀一段摘自跟一行禪師過日常的開示語:禪修會生起三種能量:正念、專注、智慧。這三種能量帶給我們力量,增長快樂、處理痛苦。苦也許存在,但具足了正念、專注和智慧的能量,就能全然接納並處理痛苦,同時又滋養快樂。」當中,正念與專注由修「止禪Samatha」生起;智慧由修「觀禪Vipassana」生起。進入,深度內觀之前,先讓我們各自專心致志於修持止禪「安般念」法;收攝心意,集中精神力放於鼻孔前,專注且純粹地觀察「出息與入息」;入息進來了,知道吸進來了;出息出去了,知道呼出去了。各自用功……

 

 

三、〈寂靜之音〉回向

四、結語

獻上深深祝福──

您與親人家眷及所有眾生,

於生時,身離病苦,心無憂惱,善願遇善緣成就。

臨終時,正念善前,心無罣礙,往生善趣,續修菩提道,圓滿佛菩提。

更願 您於日常落實淡、緩、靜、止、觀、行的清淨功德,皆成自己解脫行苦的助緣。

我們下周再見~

 

五、與佛共眠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