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7/11/15 21:59:00瀏覽379|回應0|推薦2 | |
20171115月光部落—異地同時靜坐共修 日誌 法友:雅子(台東)、雲子(澳門)、鳳子(基隆)、玉子(台南)、萍子(基隆)、玲子(基隆)、虹子(基隆)、中子(新店)、君子(新店)、翔子(新店)、幼子(彰化)。毛小孩:法來(基隆)、法智(台南)、法淨與法住(基隆)、法悅(新店)、善緣(彰化)。
一、慧學分享 以虔敬心禮敬世尊及三皈依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asambuddhassa (三遍) Buddham Saranam Gacchāmi. Dhammam Saranam Gacchāmi. Sangham Saranam Gacchāmi.Dutiyampi Buddham Saranam Gacchâmi. Dutiyampi Dhammam Saranam Gacchâmi. Dutiyampi Sangham Saranam Gacchâmi. Tatiyampi Buddham Saranarn Gacchâmi. Tatiyampi Dhammam Saranam Gacchâmi. Tatiyampi Sangham Saranam Gacchâmi. Sādhu~ Sādhu~ Sādhu~
今晚「正讀選文」的文本,如下: 復次《瓮喻經》中佛作是說:造福、非福、不動行已,有隨福、非福、不動識。 云何造非福行已,有隨非福識? 謂有一類,由貪瞋癡纏縛心故,造身語意三種惡行。此三惡行名非福行。由此因緣,身壞命終墮於地獄,於彼起識,是名造非福行已有隨非福識。如說地獄,傍生、鬼界應知亦爾。 云何造福行已,有隨福識? 1)謂有一類,於人趣樂繫心悕求,彼作是念:「願我當生人趣同分,與諸人眾同受快樂。」因此悕求,造能感人趣身語意妙行。此三妙行名為福行。由此因緣,身壞命終生於人趣,於彼起識,是名造福行已有隨福識。有不繫心悕求人樂,但由無明蔽動心故,造身語意三種妙行。此三妙行名為福行。由此因緣,身壞命終生於人趣,於彼起識,是名造福行已有隨福識。如說人趣,四大王眾天乃至他化自在天應知亦爾。 2)復有一類,於梵眾天繫心悕求,彼作是念:「願我當生梵眾天眾同分中。」因此悕求勤修加行,離欲惡不善法,有尋有伺,離生喜樂,初靜慮具足住。於此定中,諸身律儀、語律儀、命清淨,名為福行。由此因緣,身壞命終生梵眾天眾同分中,於彼起識,是名造福行已有隨福識。有不繫心悕求生彼,但由無明蔽動心故勤修加行,離欲惡不善法乃至命清淨,名為福行。由此因緣,身壞命終生梵眾天眾同分中,於彼起識,是名造福行已有隨福識。如說梵眾天,梵輔天乃至無想天應知亦爾。 云何造不動行已,有隨不動識? 謂有一類,於空無邊處天繫心悕求,彼作是念:「願我當生空無邊處天眾同分中。」因此欣求勤修加行,超諸色想滅有對想,不思惟種種想入無邊空,空無邊處具足住。於此定中,諸思等思現前等思已思當思、思性思類、造心意業,名不動行。由此因緣,身壞命終生空無邊處天眾同分中,於彼起識,是名造不動行已有隨不動識。有不繫心悕求生彼,但由無明蔽動心故勤修加行,超諸色想乃至造心意業,名不動行。由此因緣,身壞命終生空無邊處天眾同分中,於彼起識,是名造不動行已有隨不動識。如說空無邊處天,乃至非想非非想天應知亦爾。 如是諸識,行為緣、行為依、行為建立故,起等起、生等生、聚集出現,故名行緣識。
【法句討論】 一、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 1.《八識規矩頌》謂「受薰持種根身器,去後來先作主公。」這是指第八識,又稱「藏識」。它就像一只無限容量的儲藏庫,把人所造的所有善業、惡業,全部都貯藏起來。而且善業、惡業之各自果報是不會相互抵消。如《佛說貧窮老公經》云。 2. 在輪迴受生的過程,「識」,是生命長河裡的主宰者、驅動者。它若一畝田,而且我們在田中播下什麼種子,種子只要遇上助緣就會結生相應種子的果報。所以,如何勤耕一畝心田,是何等重要!
二、心、意、識 與 無明、行、識 1. 據俱舍宗之說,「心、意、識」三者為六識之異名,其體實為同一。即心(心王)能集起各種精神作用或業,故稱為心;心能思惟量度,故稱為意;心能了知識別,故稱為識。或謂心有種種差別(從梵語 citta 所導出之種種義)之義、意有起識所依止(所依止)之義、識有依託於意而起(能依止)之義。 2. 印公在《成佛之道》偈如是云:「無明之所覆,愛結之所繫,有識身相續,相續而不已。」今摘錄釋文如下: 在《阿含經》中,一再說:無明覆,愛結繫,得此識身。無明,愛(行),識三者,可以看作完整的,獨立的緣起說。生死流轉,如陷身在棘藤深草叢中,眼目又被蒙住,不能脫離一樣。無明,是知的迷謬 錯亂,所以像布物的蒙蔽了眼目。無明確是對於通達真實義的智慧,起著蒙蔽障礙作用的。愛有染著的作用,使人繫縛在生死中,所以譬喻為結。從煩惱來說:無明是屬於知的,是認識上的錯亂;愛是屬於情意的,是行為上的染著。有了這兩大因緣,眾生就感到了有識身──眾生自體,而相續的流轉生死。這也就是無明為父,貪愛為母,和合而生生死眾生的意思。這三事,說盡了生死流轉的主要項目。得有識身,是有取識的結生相續,為一新生命的開始。這樣的無明,愛,識身,無始以來,從過去到現在,現在到未來,一直是這樣的,不斷的相續不已。 在一般的十二支緣起中,第二支是行,行是業的別名。行業,不是別的,只是與愛相應的,思心所所發動的行為。所以三事說的無明,愛,識,與十二支中的無明,行,識,是可以相通的。如從十二支的立場來說:識是現在這一生的開始。拿人來說,就是當父精母血結合時,有識的剎那現起,因而結成有心識作用的新生命。這樣的有識結生的新生命,從何而來呢?這是從前生的業種所引發的;業就是行支。當前一生的最後死亡時,雖然身心崩潰了,但過去所造作的業能,並未消失;等到因緣和合,就隨著業力善惡的不同,而得或苦或樂的果報體,成為一新的個體,新的生命。行業的感果,是離不了煩惱的發業與潤生的,無明就是煩惱,是以「我、我所見」為攝導的煩惱的總名。這樣,由於過去世的煩惱──無明,有過去世的業──行;從過去世的煩惱與行業,才有現生的生命開始──識。從無明而行而識,說明了從過去到現在的生死歷程。」
二、異地靜坐 接下來的時間,各自堅決地練習30分鐘不忘失所緣,停下向外攀緣奔波的習性,專心致志於修持止禪「安般念」法;收攝心意,集中精神力放於鼻前,專注觀察「出息與入息」;入息進來了,知道吸進來了,出息出去了,知道呼出去了。各自用功……
三、〈寂靜之音〉回向 四、結語 獻上深深祝福── 願 您與親人家眷及所有眾生, 於生時,身離病苦,心無憂惱,善願遇善緣成就。 臨終時,正念善前,心無罣礙,往生善趣,續修菩提道,圓滿佛菩提。 更願 您於日常落實「淡、緩、靜、止、觀、行」的清淨功德,皆成自己解脫行苦的助緣。 我們下周再見~
五、與佛共眠 |
|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