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7/12/21 14:57:41瀏覽232|回應0|推薦2 | |
共讀章節:選讀《改宗與皈依歷程》頁142-頁143
T9在未改宗入佛教前,就已接觸一些佛教書籍。日後,在同學的介紹下加入慈濟捐款會員,但僅止於每月捐助功德款。及至,她在面臨病苦時深刻地體會到人生的無常,於是開始主動尋求人生的真理,最後改宗走入佛教。
改宗初期的她一方面參與農禪寺的念佛共修會活動,一方面參與慈濟幕後募款工作;最後,因為「在農禪寺裡面,我發覺我去拜經念佛的時候,我沒有得到法喜。在慈濟感覺到非常的法喜,所以我選擇正式授證成為委員。(T9-03-03)」選擇依止慈濟的真正原因,是她感覺「農禪寺只是很侷限在佛教而已,它不是廣開善門那種(T9-03-05)」。因為廣開善門的團體能讓T9跟人有較多的互動,也得以從中得到法喜,她說:「我選擇在慈濟落根就是這樣的原因,我感受到在慈濟裡面,畢竟那個『行』的當中,人與人互動當中,我得到一個法喜,然後我也從服務的個案身上看到個案的法喜,個案由苦轉法喜。我看到服務者與被服務者都能有這樣的法喜,這對我來講是很大的一個幫助。(T9-05-01)」
T9授證之後,開始積極投入慈濟的工作,當然從志願服務中不斷地獲得法喜,她說:「早期的那種法喜,很單純很單純,從會員身上得到法喜、從上人的法得到法喜,就會覺得凡事豁然而開,是直覺式的反應。中期的法喜,覺得那種法喜已經更深,層次比較不同,但我不會形容那種覺受。現在的法喜,覺得是比較中道的了,已經不會是為了這個法喜而法喜,其實是自己得到一種智慧。(T9-03-06)……我三十五歲以前,我對生命的領悟完全是零,可是三十五歲以後,我的人生整個改變了,我可以去面對很多的逆境與順境,更在逆境當中應證了很多的佛法。(T9-06-01)」
如此投入參與慈濟的募款工作有哪些體會? 首先,T9體會到「願有多大,力有多大」,其自述:「我在募款的時候,我就應證上人講的『願有多大,力有多大』。事實上我當時對慈濟也不是很了解啊,其實是我對佛法的認知而想要行善,就這樣而已。我從打電話跟人家講我要募款我要做慈濟,我從這裡面應證了這句話,我發覺對方總給我一個互動的感覺,是對方會說『妳身體那麼不舒服還作勸募,我捐就是了、我捐就是了』。(T9-04-01)」
再者,是「做就對了」,她說:「募款的時候,我碰到一些挫折,或是人家會反問你一些問題,是我答不出來的時候,我一定會跟比我早進慈濟的四個委員請教同樣一個問題,而他們給我的答覆,竟然不同因為是他們有不同的體會。所以在勸募互動當中,我發覺到就是要像上人所講的『做就對了』,不需考慮我懂還是不懂,我只要遇上不懂我就再去問資深委員,問了自己塞選洽當的答覆。(T9-04-02)」
最後,關於「行經」的服務理念讓她有所謂應證佛法的體會,她說:「沒有接觸到慈濟的實踐性佛法之前,我在看經的時候只覺得只是文字,我也不懂經典上為什麼要列那麼多菩薩名字,是沒有辦法體會呀!沒有辦法有很深刻地體會。後來,加入慈濟服務工作後,翻看上人的書,就會覺得書上寫的好像都是我做過的,會覺得是我已應證的文字,有這樣的一種體會。譬如『柔和忍辱』這句,譬如我們辦了一個活動,妳一來了就看到哪裡出差錯,哪邊是很好的,可是看到時我們都不能說,我們是要先讚嘆,先低頭,先給大家一個發揮的空間。只能等到她碰到一個逆境的時候,我們在順水推舟,在愛的存款夠,在彼此緣深的時候,我們才跟她講差錯處,她會願意接受。所以如何柔和忍辱?那其實也是一種智慧呀!所以我們是比較不會說「法」,可是要去應證佛法的話,我自己覺得會很駕輕就熟啦!(T9-13-01)」
曾經有人問T9為什麼他願意這麼堅定地投入在慈濟的團體裡?她如是說:「信為道源功德母,我就是相信,我相信佛陀、我相信佛法、我相信慈濟、我相信上人。(T9-06-02)」 |
|
( 休閒生活|網路生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