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7/07/25 16:05:09瀏覽145|回應0|推薦0 | |
共讀章節:選讀《改宗與皈依歷程》頁133-頁134
對一個具有覺照心的人來說,人生旅途會愈走愈坦蕩愈自在吧。 她從改宗那一刻起選擇走入佛教,十年間不改初衷,隨著依止的僧團修學佛法。 然,在歷經10年春秋後,自己察覺到「佛學沒有落實在我的生活裡面(T3-01-01)」。 所以,有了佛教內再改宗的舉措,此後的銀髮人生就依歸於慈濟, 從此隨緣服務與學習,一路至今。
來到慈濟後,開始參與團體的各項活動,及至, 慈濟的組織制度進入重新編制時,慈濟領導人證嚴法師賦予一職務與期待, 因此T3在勇於承擔下,其學佛實踐上有了不同以往的成長。她說: 「她(指證嚴法師)說這個地方(指慈濟園區)需要我來照顧呀! 那我就沒有疑問地答應。雖然,開始是一種師命難為的承擔,現在不一樣了, 就是我又超越了!我不是師命難為,而是心甘情願要做。(T3-02-05)」
就義務服務的心境而言,心理狀態的轉換是如何走過來的?其自述: 「因為志工是自己願意做的,學佛是自己願意做的。 來到這邊學習服務,不但沒有讚嘆,卻有那些人事上的什麼虛虛浮浮, 這就是修行的過程。我總覺得,我願意我甘願這樣子。 如果我能夠學得在慈濟這樣的理念裡在人事風雨裡站起來的話, 那我到哪裡都可生活。(T3-02-04) 可是,我也有獨善其身的作法, 我做的很累的時候,或是我生病的時候,或是我很忙又力不從心的時候, 我也會想佛陀的教法:『緣起無自性,當下畢竟空』, 那時,我會隨順因緣!(T3-02-06) 當我實際服務後,我再去念《無量義經》的捨身無求; 再去念《地藏經》的六度萬行,自己知道還要做到『三輪體空』。 在《無量義經》裡面說: 『以徳以慈修身,善入佛慧,通達大道。』及『行到彼岸』。 我想想,對呀!這是我應盡心力的時候, 只要我這樣做了就能到彼岸,於是我就一直很勇敢的承擔啦! 我用自己的毅力、定力與耐力,就這樣不斷地承擔撐著大局走過來。 每一次任務圓滿,我總覺得自己又過了一個關口。 我覺得學佛實踐佛之所當行真的是大丈夫之事,不是那麼簡單的!(T3-02-07)」
在職務承擔或角色扮演的功能是什麼? 她說除了每個月收會費功德款外,還有領眾的任務。其自述: 「我每個月都要收會費功徳金,除了收功德金以外, 因為我是和氣組組長,所以我要照顧三個互愛組的組員, 在和氣組上面有一個合心組,合心組的成員就是我們以前的老組長。 我遇上的事情是我實在沒有辦法解決的,我們就會去找合心組商討。 我們一個互愛組是由七個小組組成,每一組就二十幾個成員, 所以自己大概要照顧一百多個會員。 另外,為了推動各項活動,組織裡的功能組會來找我們和氣組協力, 就這樣自己就要去陪伴、去引導參與服務的會員, 這就是「領眾」的意思,領著他們一起走,由我陪伴與引導。 我在這個組織運作中, 我變成上面要拉著「合心組」的手,底下也要拉著「互愛組」的手; 而互愛組成員再去拉「協力組」的手, 我們就這樣一起往前衝!(T3-08-01)」
關於T3在團體互動的過程裡,若遇上了困難或挫折,其是如何解決?她說: 「做事都沒問題。倒是遇上人的問題比較嚴重的時候, 自己都還能解決,還好因為我學佛學得比較久了, 所以處理人的問題會比較圓融一點, 也就比較沒有人際上的是是非非。(T3-09-01)」
而她在慈濟裡的聞法媒介為何呢?才能圓滿所謂學佛聞法這事。T3說: 「看大愛電視就好了!大愛台每天都有證嚴上人的人間菩提、衲履足跡, 都有她的法在。有時,正好她今天講的法,正好用在自己身上了。(T3-09-01)」
對自己多年投入慈善救濟的工作,這些年來的體會是什麼?她說: 「說要度人,事實上,是度自己的心!其實,妳說要去度人,這談何容易啊! 可是若妳自己的努力能夠度到自己就不得了了! 所以,是借重一個有形的服務活動來教育自己那無形的心啦! 妳說要度誰?那也只是一個廣結善緣而已呀!(T3-11-01)」
關於T3的這一體會,則來自再改宗之初,跟隨友人一起專研《妙雲集》, 及接納了證嚴法師的法語。於是,其對因緣法有了些認識與體會,其自述: 「真的『緣起』是很重要的。其實,我只是想給對方一顆種子。 雖然,種子給了出去是沒有錯!但是,心田是要自己整理的呀! 也許有一天妳整理乾淨了,也播種進去了, 那個水分等等緣加入足夠了,就會發芽了,發芽了有一天就開花結果。 開花結果的時候,就有是滿滿的種子。 那滿滿的種子,妳可以自用也可以分享給他人用。 可是,也要看是否有因緣, 如果這個因緣條件好的時候,那當然是「愛的存款」比較多, 妳就是能給好的法。 如果是「愛的存款」不多,妳給的就變成了是是非非。 一切都是這樣的因緣法。(T3-17-01)
最後,她對領導人所倡的「行經」及撰寫「慈濟大藏經」的認識是什麼? 在這當中她的體會有如何呢? T3以團體每月農曆十五的拜經修持的個人分享為例回應這個話題: 「我們這裡每月農曆十五有『拜經』活動,有懺摩、繞佛, 繞佛就是邊唱『本師釋迦牟尼佛』邊經行,之後就是師兄師姐的個人分享。 有時候會有人起來懺悔,就像發露懺悔的布薩。 我是這樣認為:每一個人去義務服務工作,每一個人都會有自己的心得體會, 所以一個個上台去講去分享自己的『行經』心得, 於是我們大家的分享聚合起來就成了『慈濟大藏經』, 雖然是講我們自己的體驗。但是,我總這樣想著: 每一個人都是一部看不到的經典,而且是書上看不到的經典!(T3-03-01)」 |
|
( 休閒生活|網路生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