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08/02 22:31:11瀏覽796|回應0|推薦0 | |
中華宗教源流 與祭祀器物文化簡談 由於普渡節關係, 我就來談談, 華人的信仰與祭祀文化中, 關於祭器在時代的演化。 在石器時代, 人們是使用陶器、玉器、 雕工精緻的石製品, 加上獵來的肉食, 採集的食物, 試著與天地百神溝通。 傳說中的黃帝時代, 貓頭鷹是祭物之一, 原因是貓頭鷹是凶禽, 貓頭鷹長大後如遇養分不夠, 會將老貓頭鷹食之, 所以黃帝厭惡這種凶禽, 便下令, 以後大大小小祭祀, 貓頭鷹都做祭祀供品, 意味著要將這不祥凶禽, 趕盡殺絕。 殷商時代, 在許多考古遺跡, 可以發現, 已經進步到, 用青銅做為器皿, 做祭祀神明的祭器, 像是編鐘、三腳鼎等等。 青銅器時代就是這樣來的, 其文化啟源於夏代, 盛興於周代。 但是祭祀儀式, 會涉及到犧牲人命, 在商代遺址, 可以發現王墓的殉葬坑, 通常一個王侯的逝世, 他的殉葬物, 不只是凡間的財產、 和農畜品, 還有奴隸, 這奴隸有可能是, 從南方西方地區的民族, 甚至王侯的死, 他的嬪妃也有可能要殉死。 這種活人陪葬獻祭做法, 到了周代有稍改進了, 少以活人殉死, 改做成俑, 俑有木俑、陶俑, 為死者在冥界做服務。 孔子批評俑葬, 說製作俑的本意, 還不是代替生人下葬, 便有「始作俑者」這成語。 但是周代的王侯下葬, 也是相當可觀的, 大量的青銅器、玉石。 孔子認為葬禮的陪葬物, 要花費很多財力, 於是提出薄葬的主張, 也認為陪葬器物, 不必使用真實的財寶, 用一些簡單便宜的器物, 做為給死者的祭祀冥器, 用燒化不避土掩。 不過孔子的薄葬主張, 還沒被時人接受。 秦代的始皇陵, 就可以看出, 秦始皇急欲將天下財寶, 送進他永生的世界, 並製作了一大批陶俑, 做為保護他的軍隊, 這些陶俑表情各異, 數量規模龐大, 略大於真人比例。 後來在20世紀被發現後, 就是後人所稱的兵馬俑。 當然秦皇有命活人殉葬, 對象是建陵工人, 以及沒生育的或受寵的嬪妃。 漢朝, 在景帝陵墓發現, 有很多陶俑, 但是陶俑規格相當小, 陶俑就可以抱在胸前, 相當迷你, 就連牲畜也不在用, 真的生物下葬, 而是用陶製成動物造型。 景帝陵墓的俑葬坑, 形成太平時代的城市景觀, 與秦始皇陵的兵馬俑軍隊, 有很大的對比。 漢武帝時, 大小祭祀多達百種, 武帝本身就喜歡搞迷信, 學古代帝王, 到泰山封禪。 因為祭祀活動相當多, 幾乎每天都有, 史家就記載, 有些來歷不明的神祇, 祭典就叫淫祀。 很多淫祀在武帝時, 都會列在政府祭禮當中, 有些不當。 漢明帝時佛教東傳, 也融入從天竺的風俗, 洛陽白馬寺, 就是中國史上第一座佛寺, 也是官方冊立的。 由於佛教東傳, 印度佛教的宇宙觀與世界觀, 便也影響後面的中國文化。 三國與魏晉南北朝, 是相當動亂的時代, 人們見識到戰爭的無情, 於是原本獨尊儒術的社會, 漸漸轉型, 道教、佛教興盛的社會, 因為人們需要心靈上慰籍, 南朝梁武帝更是相當推崇, 有三度捨身同泰寺之例, 中國的出家僧眾, 吃素的規戒是梁武帝下令的。 由於戰亂動盪, 薄葬的觀念推展開來, 不在厚葬先人了, 中原世族南移, 形成現今福建漢人, 與廣東客家人, 這移到南方的漢族, 有個習俗撿骨, 或許因為戰亂, 不希望祖墳遭外族破壞, 於是鍬開祖墳, 將先人遺骨帶往南逃, 而後擇日遷葬。 到了隋唐, 是有太平日子, 可過一些時日了, 道教與佛教更加興盛, 佛教有了中國特色, 佛教中國化就在唐代開始, 唐代皇帝, 也有信仰道教的也有信佛的, 於是每當一個皇帝登基, 如果是信佛的, 就會下令拆全國道觀, 如果信道教的, 全國佛寺就會面臨關門, 順道提, 蘭若寺, 典故來自唐代, 意思是沒有官方認可的佛寺, 沒官方認可的佛寺, 據說有陰靈據寺。 由於唐代的藩鎮割據, 進入五代十國局面, 宗教信仰, 再度為戰亂難民的心靈依靠, 陳橋兵變趙匡胤黃袍加身, 建立宋朝, 宋朝官制廢除藩鎮制, 不給武將有太多權利, 強化朝廷的強幹弱枝的政策。 重用大量文臣, 儒家又開始興盛, 適逢道教、佛教有大量信眾, 於是宋代儒者, 吸收佛道思想, 改良儒家, 又大肆批判佛道, 形成理學。 儒家又開始興盛起來, 成為社會的主流。 祭祀的觀點, 也開始支持薄葬節祭的觀念, 於是死人的殉葬品, 就只有生前常用的日常品陪葬, 不再華奢, 用紙錢來祭祀祖靈及百神。 宋代的祭祀文化, 有了很大轉變, 就是運用紙品製祭器。 往後的元代, 漢族的祭祀文化, 承襲宋代的習俗, 元代的宗教, 又相當多元, 有世界各國的人, 來中國發展, 形成多元的文化, 元代朝廷會出現一個特殊畫面, 皇后信基督教, 皇帝則信喇嘛教, 王公貴族之中就信伊斯蘭教的, 但是不會像唐代有毀教的局面, 在元代信仰自由多元, 因為元代皇帝表示, 只要任何宗教都讚頌成吉思汗, 大元帝國都歡迎。 明代的祭祀文化, 廢除元代蒙古制度, 考察唐宋時代的祭祀制度, 並發展出中原文化, 影響到朝鮮半島的李朝, 現今首爾宗廟大祭, 其制度, 是有明朝祭祀文化的影子。 當然明代有白蓮教, 白蓮教並不是正統道教, 而是民間的齋堂扶乩信仰, 他們的影響很久, 影響到清代的義和團信仰。 清代, 滿州人入關, 滿州人的薩滿信仰, 列入國家祭祀, 滿漢祭禮也在清代融合, 同時藏傳的喇嘛教, 清代皇室也相當倚重, 有國立的藏密寺院在北京, 融入中原文化。 民國建立, 憲法規定, 人人有宗教信仰自由, 南京政府遷台後, 台灣的宗教, 已經是相當多元, 美援時期, 有很多基督教傳教士傳教, 很多原住民部落, 改宗信仰基督教。 其時清末時, 台灣就有基督教傳入。 台灣的民間信仰很多元, 有媽祖、關聖、 以及最普遍的祠堂─土地廟。 台灣人的漢族民間信仰, 有條件式交換特色, 神明越是靈驗, 焚燒的紙錢就越多, 酬謝祭典也很盛大, 過分鋪張, 到了普渡節, 那祭祀的供品與紙錢, 嘆為觀止。 現在台北市政府, 已經推廣集體焚燒紙錢, 或是各大寺廟減量焚燒紙錢, 以及香柱減量提供, 訴求環保。 如果這項祭祀環保改革成功, 將會是祭祀文化中的新頁。 |
|
( 時事評論|社會萬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