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2/03/29 00:46:21瀏覽59|回應0|推薦0 | |
十月革命後,經過內戰、饑荒和瘟疫流行,蘇維埃俄國的工業遭到幾乎是徹底的破壞。沙皇時期建立起來的工廠由於原材料的異常短缺而不得不停工,更為重要的是“戰時共產主義”時期執行的餘糧徵集制和動員工人上前線的措施使產業工人隊伍嚴重解體,作為集中了沙俄大部分重工業工廠的烏克蘭情況尤為嚴重。
所以,在1924年轉向“新經濟政策”後,恢復和發展工業就成了蘇維埃俄國迫在眉梢的事。但是,新經濟政策執行的動盪不定,經濟恢復和發展進程的緩慢以及聯共(布)黨內在工業化問題上的激烈鬥爭,使得工業化方針的實施遲遲沒有列入議事日程。
01 蘇聯的“一五計畫”
這個問題在實際上成為聯共(布)和蘇聯政府的大事是在1927年。
這一年的聯共(布)第十五次代表大會做出了實施工業化方針的決議。實施工業化的方式就是以5年為一個週期來執行經濟發展計畫,這就是後來載入史冊、不僅影響了蘇聯自身,而且影響了社會主義陣營所有國家的“五年計劃”模式。這次代表大會相應地通過了發展國民經濟的第一個五年計劃(1928/1929—1932/1933)的指示。
烏克蘭真是蘇聯的“親兒子”?
史達林和蘇聯政府把執行五年計劃的目光都聚焦在了烏克蘭,因為那裏不僅有沙皇時期的煤炭和機械製造工廠,而且有頓涅茨克這樣的礦區以及熟練的勞動力等其他必不可少的資源。
而從個人關係來說,作為烏克蘭勞動軍的負責人,史達林幾乎從蘇維埃政權一建立時起,就在烏克蘭的工礦業集中地區——頓涅茨克從事動員和恢復工作。
說得白一點,史達林也是從烏克蘭這塊土地上發跡起來的。
所以,在蘇聯的第一個五年計劃中,烏克蘭是全國計畫的重點、核心地區。在其後的第二個五年計劃和第三個五年計劃(被希特勒的突然入侵中斷)中,烏克蘭作為蘇聯直接工業化的重鎮、國防軍事工業的基地的位置一直沒有發生實質性的變化,它穩坐“A組”工業,即國防軍工工業的首席之位。
在第一個五年計劃中,全蘇計畫興建1500個企業,而其中的400個部署在烏克蘭,而從投資方面來看,國家對烏克蘭的基本建設投資為全國投資總數的1/5。在第二個五年計劃中,全國計畫興建4500個工業企業,而烏克蘭就占了1000個。
聯共(布)十五大後,烏克蘭黨的第十一次代表大會通過了堅決支持史達林的工業化方針和在烏克蘭實施五年計劃的決議。
於是,從1928年起,烏克蘭開始執行第一個“五年計劃”,在400個重點企業中包括了第聶伯河水電站、克裏沃羅格、基輔和哈爾科夫發電廠,紮波羅熱鋼廠、克裏沃羅格鋼廠、亞速夫鋼廠,哈爾科夫拖拉機廠,諾沃克拉馬托爾斯克機械製造廠。在改建和擴建企業中有:馬里烏波爾冶金廠、第聶伯冶金廠、第聶伯彼得羅夫斯克冶金廠和下第聶伯軋管廠等。
第聶伯列寧水電站
第聶伯列寧水電站
生產出蘇聯第一批拖拉機的哈爾科夫拖拉機製造廠
生產出蘇聯第一批拖拉機的哈爾科夫拖拉機製造廠
在這份決議中強調的主要有兩點:一是,要使蘇聯的工業在國際市場上有競爭力。二是,打通第聶伯河,爭奪黑海的直接出海口。這樣的決策在蘇聯政府當時所做的一系列重點工程專案的決議中都得到了極為清晰的表述。
而在1929年西方國家發生了大的經濟危機後,蘇聯的這種戰略決策就更為強硬了。1929年聯共(布)中央十一月全會做出了“不惜一切代價加速發展機器製造工業和其他重工業部門”的決議。
1931年史達林的一次講話突顯了這種決策的強硬,或者說他把蘇聯工業化的意圖和指向說得更清楚了:“我們落後於先進國家50—100年。我們應該在10年內跨越這一距離。”
”從第一個“五年計劃”起,“五年計劃四年完成”成了蘇聯經濟發展的的一種固定不變的模式
”從第一個“五年計劃”起,“五年計劃四年完成”成了蘇聯經濟發展的的一種固定不變的模式
02 斯達漢諾夫運動
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蘇聯嚴重短缺的是資金,它的外匯收入主要靠出口石油、木材和糧食。對於雄心勃勃的工業化計畫,這些外匯是遠遠不敷所出的。因此,人的因素、精神的力量被當成瞭解決資金短缺和技術落後的極為關鍵的手段。
由上而下地指令開展一場通過社會主義勞動競賽,塑造英雄人物,以帶動整個部門、行業,甚至全國經濟戰線的“趕超西方先進國家”的運動。而這一運動,恰恰是在烏克蘭的頓涅茨克礦區首先發起的。1935年8月30-31日夜間,頓巴斯的“中伊爾敏諾”礦井的礦工斯達漢諾夫在中央派出的視察大員的安排下,改既要一人採煤又要同時加固採煤面的傳統採煤方法,變為“三人小組”採煤,斯達漢諾夫只管採煤,另兩名組員是極富經驗的採煤工,他們則負責清理和加固採煤面的工作。
結果,斯達漢諾夫在將近6小時工作後,淨採煤量達到102噸,是當時普通定額的13.5倍。第二天,中央的《真理報》迅速報導了這一消息,稱讚斯達漢諾夫創造了採煤世界紀錄,把西方國家遠遠地拋在身後了。
斯達漢諾夫成了世界知名人物,上了美國《時代》雜誌的封面
斯達漢諾夫成了世界知名人物,上了美國《時代》雜誌的封面
隨之,斯達漢諾夫所在的礦黨委對他做出了異乎尋常的表揚和獎勵:他被授予“礦井優秀人物”稱號,工資大幅度提高,有了高額獎金,有了住房、沙發和電話,有特別的療養證,並且在礦井俱樂部享有榮譽專座。礦黨委還決定號召全礦開展競賽,爭當斯達漢諾夫式的優秀人物。
這樣就開始了蘇聯的“斯達漢諾夫運動”,有了“斯達漢諾夫工作者”這個稱號。此後,在烏克蘭又先後出現了農業方面和冶金業方面的第一位“斯達漢諾夫工作者”。始於烏克蘭頓巴斯的“斯達漢諾夫”之風瞬間席捲整個烏克蘭和蘇聯。
由斯達漢諾夫開始,蘇聯出現了“突擊隊運動”,一直持續到戈爾巴喬夫時代。這是當年的一幅宣傳畫,“突擊隊運動能保證向城市供應糧食,向農村供應機器”
由斯達漢諾夫開始,蘇聯出現了“突擊隊運動”,一直持續到戈爾巴喬夫時代。這是當年的一幅宣傳畫,“突擊隊運動能保證向城市供應糧食,向農村供應機器”
“斯達漢諾夫運動”這樣的精神力量之所以在二三十年代的工業化進程中能起到相當大的作用,主要的原因是普通勞動者一方面對美好生活的渴望,期望這種加速的、高強度的勞動能最終給自己帶來具體的物質福利,另一方面是對國家領導人許諾的“社會主義幸福未來”的信任。渴望和信任在那個特殊的時期和特殊的環境中相交織並產生特殊的力量。
但是這種力量是有極限的,那就是如果連續的加速的、高強度的勞動之後得不到日益豐富的物質福利,如果領導人的許諾屢屢不能兌現,人們仍不得不勒緊褲帶過日子時,這一成為積極力量的重大因素就會逐漸消退並最終演變成為一種相反的消極力量。
03 烏克蘭工業化的黃金時代
20世紀五六十年代,直至70年代是烏克蘭工業發展的又一個好時機。
哈爾科夫、盧甘斯克和頓涅茨克不僅得到了恢復,而且組成了一個以航太和軍工為主的新的工業區。同時,強化了對發展較弱的西部地區的工業建設。在整個烏克蘭的工業新進展的全景圖中,濃墨重彩的一筆是對能源的進一步開發和利用。
如果說,二三十年代能源發展集中於煤炭等資源上的火力發電的話,那在五六十年代,興建水電站成為高潮,而從70年代開始,原子能電站則成為烏克蘭工業建設的重大標誌。
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開始建造,60年代至70年代中期先後投入運行的水電站和水力蓄能發電站中工程規模最大和涉及地區最廣的是第聶伯河上的多級水電站。
它們中有基輔水電站(第一級水電站,1964—1968年)、基輔水力蓄能發電站(1970—1972年)、卡涅夫水電站(第二級水電站,位於切爾卡瑟州的卡涅夫,1972—1975年)、克列緬丘克水電站(第三級水電站,位於克裏沃羅格州的斯維特洛沃茨克,1959年投入運行)、第聶伯捷爾任斯克水電站(第四級水電站,1956—1964年)、第聶伯水電站(第五級水電站,烏克蘭南方最大的水電站,保障頓涅茨克—克裏沃羅格地區冶金、化工和機械製造等工業用電的水電站)、卡霍夫水電站(第六級水電站,1950—1956年,位於赫爾松州的新卡霍夫卡)。
與水電站和水力蓄能發電站同時進行的還有熱電站和熱電廠:北頓涅茨克熱電站(1952—1979年,位於盧甘斯克州的北頓涅茨克),布爾斯丁熱電站(位於烏克蘭西部與匈牙利、羅馬尼亞和斯洛伐克接壤的伊萬諾—弗蘭科夫斯克州,1965—1969年),紮波羅熱熱電站(位於紮波羅熱的埃涅爾戈達爾,始之60年代,1972年投入運行),玆米約夫熱電站(離哈爾科夫只有55公里,用於保證哈爾科夫、波爾塔瓦和蘇梅州工業的用電),祖耶夫斯克熱電站(離頓涅茨克州的首府頓涅茨克只有40公里,是該區的重點熱電站),庫拉霍沃熱電站(位於頓巴斯礦區的南部,處於兩大工業中心——頓巴斯和第聶伯河沿岸工業區的中間,從第一個五年計劃就開始建設,1941年投入運行,1969—1975年進行了技術改造),米羅諾夫卡熱電站(位於頓涅茨克礦區,1953—1957年),烏戈列戈爾斯克熱電站(位於頓涅茨克州,1972年投入運行),赫爾松熱電站(1955—1981年)。除了直屬中央的熱電站外,在頓涅茨克地區還建設了一批國營地方熱電站,如位於頓涅茨克地區的米羅諾夫卡熱電站(1953—1957年)和斯拉維揚斯克熱電站(1951—1967年)。
到了20世紀70年代下半期,蘇聯在烏克蘭則開始了大規模的核電站建設,整個80年代是核電站建設的高潮。1979年,蘇聯部長會議決定建造紮波羅熱核電站,1981年動工,1987年全部投入運行,1989年進行了技術改造,第6座發電機組發電;位於沃倫—波多爾臺地、離庫玆涅佐夫斯克4公里的羅夫諾核電站是利用水—水核反應爐的第一座核電站,始建於1973年,全部運行在1986年;赫梅利尼茨基核電站,是解決烏克蘭西部供電的。
1979年,在莫斯科的經互會執行委員會上決定由經互會國家共同建造一座核電站並共同利用。除了烏克蘭自身,收益最大的是波蘭;南烏克蘭核電站位於烏克蘭南部的尼古拉耶夫州的尼古拉耶夫斯克,是為解決南部用電建造的,始於1975年,1982年投入運行。還有,因為發生了前所未有的事故而聞名天下的切爾諾貝利核電站。
烏克蘭真是蘇聯的“親兒子”?
這裏所列舉的是烏克蘭土地上的主要電廠和電站,而實際上經過半個多世紀的開發和建造,烏克蘭的全境都遍佈電廠和電站,以頓涅茨克電網和第聶伯和沿岸電網為中心,形成了一個全烏克蘭的電網。除了烏克蘭自身外,從烏克蘭的能源中獲益最大的是俄羅斯。也正是這種發達的能源工業讓烏克蘭和俄羅斯密不可分,讓俄羅斯把烏克蘭看成是自己國家的不可捨棄、不能捨棄的最大利益所在。
04 克裏米亞的工業化
在烏克蘭30年代的工業化以及其後的工業建設中,克裏米亞和塞瓦斯托波爾是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而且這種重要性隨著技術的進步、國內外局勢的變化和政治的變遷也就愈益彰顯出來。
在20年代末和整個30年代中,克裏米亞是緊隨烏克蘭、蘇聯土地上的工業化進程的。那時興建的最重要工程就是在重要的鐵礦區刻赤的“刻赤冶金工廠”。建廠的事是由聯共(布)中央政治局做出的決定,那還是早在1925年的事。建設工程持續了好幾年,從1929年4月到1931年,刻赤冶金工廠有三座高爐投產,此外還有軋鋼車間、焦炭化工廠和附屬電廠先後投產。為了開發刻赤半島的鐵礦,在產區建造了卡梅申—布龍斯克鐵礦聯合工廠,1939年投產。
烏克蘭真是蘇聯的“親兒子”?
從60年代起,克裏米亞的工業發生了重大的變化:它成了蘇聯宇宙空間的研究中心之一。在克裏米亞的西南部有個叫作葉夫帕托利亞的地方,這裏一年中有250天陽光燦爛普照,是一種難得一見的天氣現象,此外,這裏有廣闊無邊的草原又緊靠浩瀚的大海,這種地形被蘇聯的宇航學家認為是與宇宙聯繫的最佳場所。蘇聯的科學家為尋找這樣的地區已經花費了差不多半個世紀。
於是,葉夫帕托利亞成了一座宇航中心的建設地。1960年,蘇聯航太設施控制和實驗中心建成,歸屬烏克蘭國家航天局。中心位於葉夫帕托利亞附近的小村莊維季諾,分為三個區:一個是維季諾航太中心,這是蘇聯第一個這樣的中心;另一個是葉夫帕托利亞遠程宇航聯繫中心;第三個是研究“火星—金星”的“Mb專案”。
位於葉夫帕托利亞的蘇聯航太設施控制和實驗中心
位於葉夫帕托利亞的蘇聯航太設施控制和實驗中心
葉夫帕托利亞遠程宇航聯繫中心實施的是研究月球和火星的計畫,它是1960年建成的。
1959年,當時的蘇聯領導人赫魯雪夫曾給蘇聯首席宇航專家科羅廖夫下過這樣的死命令:“無論那裏的情況怎樣,你都必須在一年內建成這個宇航中心。”赫魯雪夫之所以這麼著急,是因為蘇聯正面臨美國的“航太挑戰”,最先登上月球就成了當時這場競賽的終極目標。從1961年起,這裏成了蘇聯宇宙空間站的發射中心。1961年,蘇聯發射了“金星一號”,1965年發射“金星二號”和“金星三號”。蘇聯其後的“月球”“火星”航太裝置都是從這裏升空的。在這裏還有一個模擬月球環境的“月球”試驗場,可以進行登陸月球的訓練。1978年,被蘇聯人稱為“史無前例的科研綜合設施”的PT—70射電天文望遠鏡投入使用。
時至今日,葉夫帕托利亞中心仍是世界上屈指可數的宇航中心之一。
蘇聯時期的尼古拉耶夫造船廠
蘇聯時期的尼古拉耶夫造船廠
滿載排水量為1.12萬噸的烏克蘭號巡洋艦
滿載排水量為1.12萬噸的烏克蘭號巡洋艦
蘇聯解體後,各個加盟國都分得了家當,其中從武器裝備方面來說,烏克蘭是僅次於俄羅斯,獲得最多軍工武器跟設備的國家之一,就連當時的海軍造船廠黑海造船廠就在烏克蘭,前蘇聯的航空母艦建造基地就在這裏。
有建造完成了接近70%的瓦良格號航母,有建造了接近40%的核動力航母,這些都在蘇聯解體後分給了烏克蘭,同時還有世界上最大的軍用運輸機,以及幾十架美國都害怕,各國都想要的戰略轟炸機,其中絕大多數是圖160白天鵝,這種世界上最大的戰略轟炸機。
還分得了號稱世界和平真理的戰略核導彈,光核彈頭都是幾百枚,還有分得了許多先進的常規武器,以及當時蘇聯主要的海軍空軍武器生產基地很多都建造在烏克蘭,可以說當時剛剛分家出來的烏克蘭擁有著世界前五的軍事力量都不為過。
烏克蘭真是蘇聯的“親兒子”?
只是烏克蘭是個生存在大國夾縫中的小國,這些大國爭霸時代玩的“高科技”需要大量的經費需要維持,對於烏克蘭來說一點也不實用。
於是,在大國的威逼利誘之下,烏克蘭境內的戰略轟炸機跟運輸機被銷毀,在建的航母被賣跟被拆解,戰略彈道導彈核彈頭被銷毀……
曾經蘇聯重工業的掌上明珠,在西方與俄羅斯日益深化的矛盾中淪為犧牲品……
|
|
( 時事評論|政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