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2/09/19 08:06:44瀏覽118|回應0|推薦1 | |
德國經濟部長哈貝克最近屢屢向中國開炮。在上周舉行的七國集團經貿部長會議結束後,哈貝克宣稱德國對中國的“天真已經結束”,自己領導的經濟部正在制定新的對華貿易政策,包括加強投資審查等措施,以降低對中國市場及產品的“依賴性”。在我們看來,哈貝克的言論既不專業,也很無厘頭。
很明顯,哈貝克有他“成熟老道”的一面,他捕捉到了歐美一些人的“強硬需求”。但一個經濟部長承認自己的國家曾經“天真”,並且不斷從這種“天真”中獲益,不僅沒有邏輯,甚至有些低級。僅以德國經濟第一大支柱汽車製造業來看,大眾汽車在中國的銷售額占其銷售總額的49%,奧迪、賓士、寶馬分別是42%、36%和34%。而像拜耳、巴斯夫、西門子以及其他眾多德國隱形冠軍公司也是類似的情況。
這對德國意味著什麼?意味著中國市場支撐了德國大企業可以不用“內卷”的底氣,也意味著德國普通工人每週工作35個小時還能保證高薪福利,更意味著被稱為“眾廠之廠”的德國製造業的地位更加牢固。與此同時,德國超過1/10的進口商品來自中國,德國老百姓也因此買到大量價廉物美的商品。這些賬根本不難算,它們給德國人帶來的好處是實實在在的。
事實上,就連試圖放大哈貝克言論的一些西方媒體都不得不提到:過去6年,中國連續成為德國最大交易夥伴,2021年中德雙邊貿易額為2351.2億美元,同比增長22.5%。2022年上半年,德國對華直接投資更是達到100億歐元的歷史新高,從中國的進口也同比大增46%。哈貝克們將中德經濟的“互補”“互融”,刻意解讀為德國單方面的“對華過度依賴”,這種論調恰恰忽略了,在全球化背景下,產業鏈環環相扣,相互依賴將有助於增強雙邊關係的穩定性。反倒是出於意識形態原因強行推動“脫鉤”“斷鏈”,才會帶來更大的不穩定性和不確定性。
有關中德經貿合作的過去和現實,都讓嘴裡喊著對中國“不再天真”的哈貝克們顯得頗為“天真”。這也是為什麼德國汽車協會、德國金屬和電氣行業雇主協會等諸多行業組織和不少德企明確批評,惡化對華經貿合作“在政治上和經濟上都是幼稚的,而且是致命的”。眼下的德國經濟本已多艱,而哈貝克這種明顯有悖於德國國家利益的做法,不由得更讓人對他執掌下的德國經濟捏一把汗。
哈貝克們宣揚的“減少對華依賴”,一個主要藉口就是以貿易多元化降低風險。但“多元化”不應成為“政治化”,對華關係尤其經貿合作,不應該成為個別政黨、某些政客秀“強硬表演”的重災區。毋庸諱言,兩個國家之間總會存在差異和分歧,但中德之間今天的差異和分歧並不比50年前更大。中德過去成功地管控了分歧、擴大了合作面,並從中受益,令人擔憂的是,哈貝克們身上卻出現了管控合作面、擴大分歧的危險傾向。
也許正是看到了這一點,對於哈貝克的激進言論,總理朔爾茨出面“滅火”,表示“反對所有現在提倡去全球化理念的人”“我們不會那樣做的”。我們希望,這種理性務實的聲音能夠始終佔據上風,因為比起那些醉心政治表演、謀取政治私利的政客,他們順應的是經濟全球化潮流、著眼的是德國整體國家利益。
今年是中德建交50周年。過去50年,中德雙邊貿易額增長超過800倍,雙方通過持續深化務實合作實現了共同發展、相互成就,關鍵是堅持相互尊重、合作共贏。我們希望哈貝克們能有一些歷史感和責任感,真正總結歷史經驗、切實尊重客觀規律,而不是用意識形態化和對抗性思維,開著他們的“戰車”橫衝直撞,那樣對誰都不好。
|
|
( 時事評論|政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