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普京被迫收縮在戰場上的野心 但美國也面臨困境
2022/09/10 11:28:42瀏覽56|回應0|推薦0


近日,美國昆西研究所大戰略部主任、曾任中央情報局俄羅斯分析部主任和美國副總統俄羅斯事務顧問的喬治·比伯在《國會山報》網站發文,對美國在俄烏戰爭中面臨的現實困境進行了分析。現將該文編譯如下,供參考。文章觀點不代表歐亞新觀察工作室立場。




俄羅斯出兵烏克蘭已經超過六個月,戰爭中出現的三種現實,令華盛頓陷入困境和尷尬。




首先,烏克蘭的勇氣和美國軍事援助的結合非常有效地阻止了俄羅斯征服烏克蘭大部分地區的企圖。美國的防空武器瓦解了俄羅斯地面部隊快速推進所必需的空中優勢。美國的反坦克武器和精准情報阻止了俄羅斯的裝甲部隊摧毀基輔,俄羅斯遭受了重大人員損失,尤其是其軍官群體傷亡很大。普京被迫收縮他在戰場上的野心,並依靠一連串的對峙火炮和火箭彈襲擊來慢慢摧毀烏克蘭在頓巴斯地區的防禦。


二是儘管防禦成功,但烏克蘭一直無法建立進攻勢頭並迫使俄羅斯軍隊撤退。美國先進的火炮、火箭和導彈系統的支援無疑説明烏克蘭打擊了俄羅斯的補給線和武器平臺,但烏克蘭步兵力太少,一直無法奪回俄羅斯軍隊固守的地區。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堅稱,他長期以來承諾的在赫爾松附近對俄羅斯軍隊的反攻將改變這一局面。但很難想像烏克蘭近期會在戰爭中取得勝利。


第三,美國通過削弱俄羅斯經濟和在世界舞臺上孤立普京來迫使俄軍撤退的努力已經失敗。西方制裁無疑正在傷害俄羅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測,俄羅斯今年的國內生產總值將下降6%,其科技行業前景更是黯淡。但相比之下,烏克蘭經濟暴跌超過40%。儘管拜登總統發誓要“把盧布變成廢紙”,但今天的俄羅斯貨幣反而比戰前堅挺。由於油價上漲以及非西方國家不願加入制裁,俄羅斯從能源出口中獲得的收入實際上還有所增長。普京在西方是一個不受歡迎的人,但顯然他在世界其他地方並非西方認為的“賤民”——他還將出席11月份在印尼舉行的20國集團首腦會議。


與此同時,戰爭帶來的經濟影響正在席捲西方和俄羅斯。美國人正在努力應對更高的汽油和食品價格。歐洲不僅面臨著寒冬的前景,而且關鍵行業也面臨重大破壞,因為與制裁相關的天然氣和其他俄羅斯商品短缺對建築、金屬和汽車行業造成了影響。如果目前的趨勢繼續下去,高度依賴俄羅斯能源供應的德國將在未來幾個月內走向嚴重的經濟動盪。


這些現實改變了普京的戰略。認識到美國在戰場武器方面的優勢,普京將這場衝突變成了一場發揮俄羅斯優勢的“耐力競賽”。他越來越依賴中國和南方國家來繞過西方的制裁,同時指望俄羅斯人民的“吃苦耐勞”來對抗西方的政治決心。他顯然是在算計,即使有西方的持續支持,烏克蘭也無法在消耗戰中與俄羅斯的人力、彈藥和經濟彈性相匹敵。普京可能無法完全征服烏克蘭,但他可以在未來幾年把它變成一個流血的傷口,無法自我修復,也沒有條件加入北約。


除非西方改變接觸策略,否則,時間很可能是普京的盟友。西方有什麼選擇來對抗他的舉動?


收緊對俄羅斯的經濟絞索將是無效的。眾議院議長南茜·佩洛西(加利福尼亞州民主黨)最近訪問臺灣,這無疑摧毀了美國贏得中國保持中立的哪怕一點點微弱希望。事實證明,西方對俄羅斯的制裁對印度來說是一筆經濟財富,印度急切地以折扣價購買俄羅斯石油並在歐洲轉售。總的來說,與俄羅斯對烏克蘭的侵略相比,全球南方國家對美國經濟和文化帝國主義的看法要普遍得多。


追求烏克蘭勝利的軍事升級將是一場巨大的賭博。華盛頓的大量鷹派堅持認為,我們應該“全力以赴,為烏克蘭提供獲勝所需的手段”。但這幾乎肯定需要的不僅僅是發送遠端火炮和火箭系統。烏克蘭需要大量説明來操作和維護這些系統,為其空軍裝備和配備人員,以及訓練和擴大其地面部隊——所有這些耗時的任務都可能將美國更深入地拖入戰鬥。那些主張對烏克蘭進行全面軍事支持的人預設了普京會接受失敗,而不是冒險與北約發生直接的——甚至可能是核的——衝突。如果這個假設被證明是錯誤的,後果可能是災難性的。



促進俄羅斯內部的政治變革充其量是一項長期的努力。但如果華盛頓打算鼓動俄羅斯人反對普京,那麼目前的做法恰好適得其反。即便是對普京毫無愛意、哀歎與西方關係破裂的俄羅斯人,也對近年來西方對俄羅斯人民和文化的敵意程度感到震驚。美國幾乎沒有採取任何行動來吸引俄羅斯公民或表明美國願意以改善關係來換取俄羅斯的善意。華盛頓最近宣佈將建立一個單獨的軍事指揮部來監督對烏克蘭的援助任務,這似乎證實了普京向俄羅斯人傳達的資訊,即他們的戰鬥是與美國進行的,美國的目的是讓俄羅斯滅亡。


只要西方不願意轉向妥協的解決方案,西方就不可避免以面臨上述困境——這無疑正是普京喜歡的局面。這無論對烏克蘭還是對美國來說,都不是什麼好事情。
( 時事評論政治 )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qqqwwwa04&aid=177097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