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換了人間——20年來世界五大變化
2021/10/02 18:06:22瀏覽98|回應0|推薦0

“晚舟歸灣”不是一個孤立事件,而是繼“國會山風暴”、“喀布爾大潰敗”後,又一足以載入史冊的重要時刻。




正如2021年8月31日,拜登就美軍撤出阿富汗發表講話時所說:“一切皆已改變。 ”


2001年的“9・11”事件成為冷戰後國際形勢的分水嶺。此後20年間,國際形勢風雲變幻,世界已經“換了人間” ,至少發生了五大轉折性變化 。


變化之一:


“歷史終結”邁向“新自由主義終結”


1991年,隨著蘇聯解體,蘇聯模式也銷聲匿跡,“歷史終結論” 轟動一時。美國追捧的新自由主義有如出籠巨獸般野蠻生長。


然而,新自由主義絕非“人類意識形態發展的終點” ,在根子裏是國際壟斷資本主義和“社會達爾文主義”,是美國俄勒岡大學社會學教授福斯特口中“被剝去了一切人性偽裝的資本主義”。


冷戰結束後,美國把美式民主當成“裝機必備軟體”,強行要求世界各地“安裝”,結果自己卻率先染上了“病毒”。 受阿富汗、伊拉克兩場戰爭影響,美國模式在短暫輝煌後便開始走下坡路。


2008年金融危機更成為美國模式內在矛盾積累突變的里程碑。從那時起,美國國內政治、經濟和社會矛盾逐漸原形畢露。精英階層統治者們跳不出舊世界的桎梏,仍沉湎於新自由主義的迷夢,始終無法破局。



▲2010年9月,雷曼兄弟破產兩年後,其倫敦辦事處的招牌和藝術品被低價拍賣。


2001年,美國占世界經濟比重為31.6%,這是冷戰後的巔峰數值。到了2020年,這個比例已經下滑到24.7%。甚至在2011年時曾降至21.1%,也是二戰後的最低點。


美國的貨幣政策與經濟基本面背道而馳,財政赤字、聯邦債務不斷飆升,一度到了大蕭條和二戰後的歷史高位,貧富分化、種族矛盾、政治極化等問題交織纏繞,亂象頻發。



▲美式民主和經濟的繁榮幻象雙雙崩塌,催生了“特朗普主義”。



▲2021年9月,美國華盛頓特區國家廣場上豎起了60多萬面白旗,以此紀念在新冠疫情中死去的人,每面白旗代表一條生命。這場展覽被命名為“在美國:記住”(In America: Remember)。


正是這種社會背景孕育了特朗普主義,也註定了今天美國抗疫慘敗的宿命。 美國模式陷入體制僵化、理念固化、自我膨脹、自我解構的泥潭,同當年“蘇聯困境”如出一轍。


變化之二:


美國等西方國家的掌控力走下巔峰


二戰後的國際體系和國際秩序是一個“中心—週邊”架構。 在這個架構中,西方發達國家佔據主導地位,發展中國家只能聽之任之。


20世紀50至60年代的亞非拉民族獨立運動 和70年代的阿拉伯石油禁運 ,對這一架構發起了第一波反抗 。



▲1973年10月,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後,中東阿拉伯產油國決定減少石油生產,並對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實行石油禁運。12月23日,由於燃油短缺,油價飛漲,紐約市內的加油站前排起了一列列汽車長隊。


21世紀頭20年,新興力量群體 不斷發展壯大,亞洲 在世界舞臺異軍突起,形成了對舊秩序的第二波衝擊 。


這20年裏,主要發達經濟體都呈現出了“脫實向虛”的趨勢,去工業化和產業空心化現象嚴重。 20世紀末,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占世界經濟比重為57%對43%。到了2020年,這個比例發生了歷史性逆轉,變為41%對59%。


此外,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吸引全球外國直接投資的份額也完全對調,從2001年的7:3搖身一變為2020年的3:7。


亞洲占世界經濟比重達到38%,遠超歐美大陸。可以說,現在的西方世界不僅人口上遠遠落後於非西方世界,經濟上也占不到優勢,是名副其實的國際社會“少數派”。


這些變遷導致國際政治經濟中心發生“地殼運動”。世界舞臺上,發達國家的“獨角戲”已近謝幕。 二十國集團峰會啟動,金磚機制誕生,東盟壯大,亞太經合組織中心向亞洲轉移。非西方世界發展中國家的群體性崛起已不可阻擋。


西方國家運籌的“大棋局”“大西方”“大歐洲”等所謂大戰略頹勢盡顯,被迫從歐洲、中東轉向亞太,甚至生造出如今的“印太”概念,最後退守回七國集團(G7)、五眼聯盟、四邊機制(QUAD)、三方安全夥伴關係(AUKUS)等小圈子。



▲美國通過四邊機制搞封閉排他的“小圈子”,渲染煽動所謂中國挑戰,挑撥離間地區國家同中國關係。


在政治領域,世界呈現出多極化趨勢,國際關係波譎雲詭,權力鬥爭日益激烈。在經濟領域,亞洲、北美和歐洲形成三足鼎立之勢。這些變化表明,“後冷戰時期”已經終結,“後美國時代”“後西方世界”的大幕已緩緩拉開。


變化之三:


中國崛起從量變趨向質變


今年是中國加入世貿組織20周年。20年來,中國人民擼起袖子加油幹,走出了一條與眾不同的強國路,打破了只有遵循資本主義現代化模式才能實現現代化的神話。


2001年,中國GDP只占美國的12.7%,2020年升至70%。2001年中國占世界經濟份額不到4%,2020年已突破17%。自2005年起,中國GDP在5年內先後反超法國、英國、德國、日本,躍居世界第二。這20年間的全球經濟增長,中國貢獻了近30%。


20年前,世界上八成國家的對美貿易高於對華貿易。2013年,中國成為世界第一貨物貿易大國。現在,全球有128個國家對華貿易遠超對美貿易,中國已經牢牢站在了全球產業鏈條的樞紐位置。


中國從八國集團(G8)對話邀請的陪客 變成了二十國集團(G20)的主角 ,從經濟全球化的跟隨者 變成了引領者 ,從苦苦提升現有國際機構份額、表決權、會費的存量消費者 ,發展成了提出“一帶一路”倡議、發起亞投行、主辦進口博覽會、推進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的增量創造者 。




▲位於北京的亞投行總部大樓




▲截至2021年6月,中歐班列累計開行突破4萬列,合計貨值超過2000億美元,打通了73條運行線路,通達歐洲22個國家的160多個城市。


這20年一點一滴的增長終於連成了一條騰飛之線 ,再也無法阻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了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


變化之四:


美國對外戰略經歷大週期


冷戰後的第一個10年,美國不斷對外擴張,連續打贏海灣戰爭、前南斯拉夫戰爭,吹響北約、歐盟雙東擴號角,引領經濟全球化的滾滾浪潮。 彼時,美國的軟硬實力都站在了世界之巔,整整一代美國人也就此沉淪在“單極世界”的虛妄之中,自命不凡,止步不前。


第二個10年,是美國從戰略擴張轉向戰略收縮的過渡期。 “9・11”事件如平地驚雷,炸醒了美國妄自尊大的迷夢。國際金融危機和歐債危機更是相繼唱響哀歌,戳破了貪得無厭、寅吃卯糧的經濟泡沫。美國被拖下“神壇”,日益喪失擴張的底氣與實力,被迫進入戰略調整期,開始拆東牆補西牆。


第三個10年,美國對外戰略收縮進入收官階段。 戰略收縮是帝國的基本求生技能,更是存量博弈。在這一階段,美國確立了對華全面遏制戰略,主要對手從恐怖主義變成了中國,甚至不惜以戰略收縮來支撐對華圍堵。圍繞配合對華戰略進攻推進全球戰略收縮,成為這一時期美國對外戰略的基本邏輯。



▲2003年4月9日,美國海軍陸戰隊士兵在伊拉克巴格達市中心用美國國旗覆蓋薩達姆・侯賽因雕像的臉部,然後將雕像推倒。



▲英國《經濟學人》雜誌2021年7月刊以“放棄阿富汗”為封面,並在文章中評論,“最長的戰爭,以慘敗告終”。


因此,拜登政府即便飽受內外壓力,仍要硬著頭皮撤出阿富汗,結束“以大規模軍事行動重塑他國的時代”,目的就是徹底扔掉包袱,放開手腳打壓中國。


變化之五:


世界經濟發展動能新舊轉換


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以及新興市場國家的群體性崛起,推動了國際社會由貿易全球化躍升至產業分工全球化,成為了經濟全球化進程高歌猛進的主要動力,也奠定了當今世界產業鏈、價值鏈、供應鏈的基本格局。


同時,第三次工業革命從美國互聯網金融泡沫的破滅中再出發,掀起了席捲全球的資訊化浪潮 ,標誌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現如今,又已開始向以人工智慧為代表的第四次工業革命 過渡。


2000年,全球只有7%的人口能夠接入互聯網,只有7.4億人使用手機。2020年,全球互聯網普及率已近60%,手機註冊用戶超過50億,社交媒體用戶達到42億,數字經濟占全球GDP比重超過43%。大型資訊技術公司與社交網路平臺深度影響人類活動,經濟、社會形態面臨革命性變化。


在科技創新領域全面追趕的路上,儘管遭遇美國不擇手段的打壓,中國仍然用艱苦卓絕的奮鬥實現了局部突破、彎道超車。



▲2019年2月,美國對華為瘋狂打壓之時,華為推出的新款5G折疊手機仍在巴賽隆納的世界移動通信大會上驚豔全球,被與會嘉賓瘋狂追捧。


在氣候變化領域,從小布希政府退出《京都議定書》、特朗普政府退出《巴黎協定》到拜登政府推進“氣候新政”,美國出爾反爾,不斷“退群毀約”,氣變政策朝令夕改,早已引來國際社會眾怒。


而中國則成為全球氣變事務的領軍者。 當年中國在哥本哈根氣候大會艱難折沖,現在“綠色”已成為新發展理念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國的大力推動下,創新發展、“綠色發展”破繭成蝶,開始引領未來潮流。



▲當旭日東昇,本身已千瘡百孔的西方燈塔更顯黯淡。 (插畫 | Yutao)


這五大轉折性變化見證了美國從不可一世到彷徨四顧的帝國日落,不禁令人想起美國的老對手蘇聯。


30年前蘇聯模式消亡,20年來美國模式衰落,都是因為出現了思想、體制僵化問題。蘇聯是固步自封、不思改革的僵化,美國是狂妄自大、自以為是的僵化,結果都是滑下巔峰、跌落神壇,走向停滯、衰落甚至崩潰。


在唏噓感歎的同時,中國更應引以為戒,深刻反思。


回望這20年,我們是否在新自由主義巔峰時期就預見到了它將走向低潮?是否在中國經濟占世界比重不足4%的低點上仍對20年後充滿信心?是否從21世紀頭10年新興力量群體崛起、中國崛起、亞洲崛起的順風順水中預感到了美國對華戰略轉折的苗頭?是否預料到逆全球化的興起、捕捉到新發展動能的萌芽?




風物長宜放眼量,以史為鑒,方能開創未來。 蘇聯的堡壘早已是斷壁殘垣,美國的大廈如今正風雨飄搖。從今往後,中國各界應當堅持定力、堅定自信,穿越林林總總的內外迷霧和波譎雲詭的國際形勢,儘量把當前的種種問題看得更深一些、更透一些,中國一定可以走得更久、更遠。
( 時事評論政治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qqqwwwa03&aid=1688555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