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3/02/20 10:31:05瀏覽1550|回應0|推薦2 | |
少輸血為妙,這是近年來的醫學新觀念。 以往有很多醫師極度討厭幫病人輸血,但也有超愛幫病人輸血的醫師,屬於兩極端的他們,其實都是依個人喜好加上臨床經驗做判斷,不見得有很好的學理根據。 結論是,輸血準則本身也在改變,如AABB 2012年的Transfusion Guidelines ,保守型或比較沒在看"醫學新知"的醫師,或許仍沿用血紅素(Hemoglobin)一旦低於10 g/dL就蠢蠢欲動,準備要起動輸血或積極補到10 g/dL的作法。 反正誰都會說不宜太多或太少,希望就是恰恰好,但輸多少血才是恰恰好呢? 臨床上只要病人的生命徵象穩定,較鬆散或自由發揮的作法(後述Villanueva文中的所謂Liberal Strategy),也可能因沒有發生太明顯的副作用,而被視為OK或Optimal,但從預後來看未必就是最適當的處置。 有無輸血或輸血量本身,常被學者認為是影響術後預後的因素之一,雖然輸血合併症的發生率並不高,但有很多種潛在風險是不能掩蓋的事實。 本部落格中已多次講解說明,在此不多談。根據2012年文獻(Ferraris)及先進國家(法、英、美、加拿大、澳州、日本)的血液管理監控系統報告(Hemovigilance),輸血不良反應含Morbidity & Mortality的出現與輸血量有直接關係(即Dose-dependent)。 況且現在是講究經濟效益的時代,血品也是一種成本,能少則少也是沒有爭議的。當然導致嚴重休克的急性大出血,很難只靠輸液維持生命,通常會考慮給「全血」,必需另當別論。 在2013年最新的文獻,如NEMJ(新英格蘭醫學雜誌)中,Villanueva等學者,是針對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病人做研究,而在美國心臟學會雜誌中,Lawler PR等學者,則是針對合併貧血與急性心肌梗塞(AMI)或急性冠心症的病人,探討輸血對死亡率的影響。 另外,Chatterjee等學者在JAMA上,也是針對AMI的病人做龐大的回顧性文獻探討(Meta-Analysis),他們的共同總結論是,保守輸血(Restrictive strategy)甚至無輸血的策略,就結果而言,可帶給病人較佳的預後。 所以將血紅素值(Hb)唯持在7-8 g/dL之間即可,應該是當今的趨勢。 台灣目前尚未建立Hemovigilance(可在線上通報不良反應的系統),對輸血的弊端沒有充分瞭解,因而低估風險又怠忽說明解釋的醫師可能還不少,基於以上理由,站在病安的立場,我們期待各家醫院的輸血委員會可以發揮更強的功能,並積極邁向符合以病人為中心的醫療品質。 <延伸閱讀> *為了病人安全的輸血新觀念
|
|
( 知識學習|健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