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12/19 10:16:03瀏覽8978|回應0|推薦2 | |
最近有些大醫院,為了因訪查委員建議提到,與手術相關的輸血應該另填同意書一事,似乎院內有人嫌麻煩而憤憤不平。 格主相信,沒有接受開刀的內科系病人,通常(除非緊急狀況有生命危險)都有簽輸血同意書的規定,但內容或許有待檢討(?),但這些不爽的醫護人員,可能以為現行的「法定」麻醉同意書裡,已經有爭取病人或家屬(以打勾方式)同意,何必多此一舉? 請問內科系與外科系,為何需要一國兩制的差別待遇呢? 其實這份現行的「法定」麻醉同意書,多半是留於形式的麻醉同意書,已經在公告實施後,被專業人士發現有很多瑕疵和不足,行內人士有很多人認為,應該修訂內容的時機已經來臨! 且以往只在乎「有無」知情告知的時代也早已過了,誰能滿意7年前的低標準呢? 輸血的知情告知,光是用馬虎的一句話就能打模糊戰並搞定,未免太不尊重病人。JCI的評鑑委員假設看到了,應該會當場糾正並扣分吧! 近年有很多醫糾案例,都是因為知情告知的「內容」有問題。 由此可知,輸血的風險沒講清楚說明白,而只問病人同不同意輸血的醫院,在台灣只能說是"勉強及格"(因為法定版本有缺陷),但絕不能說是「以病人為中心」的優質醫院,根本倫理上就站不住腳,一旦挨告還是凶多吉少。 眾所周知,輸血的安全性在近年,的確已大幅提升。比較嚴重的意外事件(Serious adverse events)發生率,恐怕只有0.019%,可說是因輸錯血而發生「溶血」現象的情形並不多見,雖然全血和血品(Blood component)的風險不盡相同,實際上還是有一定的出錯比率(烏龍事件)不斷發生,防不勝防。 格主參與RCA工作坊與教學,時有所聞。但應該害怕的還有「非溶血性」的副作用,相信大家也知道。 在國外的醫院,手術、麻醉和輸血都分開簽署同意書的做法,並不是新趨勢,但稍有爭議且尚未完全徹底執行也是事實。 沒分開的醫院,似乎英國比美國來得多,在美國也因不同州,有不同法令而未全面統一,但這並不代表,他們沒有遵照知情告知的精神講清楚說明白,美國的律師可是非常厲害,不告知的後果醫師人人皆知,沒人敢偷懶省略。 而日本醫界的常識是,發生率在0.1%以上的,非告知不可(雖然輸血原則上低於這個數據,但卻是必告知的一般常識),因此輸血同意書在沒有分開簽署的地方,其麻醉同意書上,還是有一段會提及輸血的風險,否則在日本挨告,還是篤定醫院敗訴。 結論是,在先進國家,重要的關鍵就在"像樣的"Informed Consent" Process",確實有病人或家屬的參與(Patient Involvement),且針對此事實有留下書面資料(documentation)。 某醫院說,分開印這些同意書的成本太高,所以還在掙扎.... 想想看,這就是台灣人的價值觀嗎?如果你是病人,關於輸血的知情告知真不需要嗎?即使沒有因為宗教信仰而拒絕輸血的理由,某些人還是希望有其他選擇,如術前先儲備自體血,或術中使用Cell Saver將流失的血液再輸回體內。 事實輸血可能發生感染的風險(如B型、C型肝炎、HIV、梅毐、未知的感染症)及非感染性(Non-infectious)風險如發燒、過敏性休克、GVHD、TRALI、不規則抗體等以上這麼多種,您還認為病人不應該有「知」與「被告知」的權利嗎? 在日本,厚勞省認為,理想的說明內容可包括: 根據美國Joint Commission長年以來的Database,輸血錯誤的根本原因之一,是知情告知沒做好(Lack of Informed Consent),而建議修訂(Revise)並導入新的知情告知程序(Implement new informed consent procedures);約有三分之一的錯是發生在血庫,其他所有的環節也都可能出錯,尤其可怕的是弄錯病人身分,所以實施輸血的SOP非常重要。 以上輸血安全的策略檢討,都是輸血委員會應該做的事,而非由護理部獨攬,或推給護理部訂定全院規範。 台灣血液基金會(http://www.blood.org.tw/) 參考新制醫院評鑑標準,所擬出的輸血委員會7項功能,請問 貴醫院做到了幾項? 站在病人安全的立場,分開或合併印在同一張紙上,或許都可以被接受,問題是內容像樣嗎?是否符合知情同意標準?確實做到了沒? 反正有告知是保護雙方,但如果輸血受害者是你的親友,且你是站在他的那一邊,那時候你該知道怎麼行動,就能為他討回公道吧!請大家重視「知情告知」,千萬別小看輸血的各種意外事件,而忘了風險管理的重要性! <延伸閱讀> |
|
( 知識學習|科學百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