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2/02/26 21:53:11瀏覽8255|回應0|推薦3 | |
大腸癌近年已躍居國人癌症死亡的第3位,且被認為是所有癌症中,最容易被發現及控制的惡性腫瘤;而使用大腸內視鏡檢查來做篩檢,應該毫無置疑,是利大於弊的健康管理策略。 然而對此風險管理,有學者(Harris & Kinsinger)在Journal of the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2011)的社論中,稍有意見..... 因為大腸鏡檢查原則上雖然是滿安全的,但有很多風險受檢者卻不知,或沒被告知。所以站在病安的立埸,本文將客觀地加以評論。 最近刊登在知名醫學雜誌NEJM的2篇研究報告(2012),已證實大腸鏡檢下的瘜肉切除術(Polypectomy),可以降低大腸癌死亡率,所以它是有效的篩檢工具。 同樣也是很新的一篇報告,摘自:Cancer Causes Control 2012;23:289-296,題名:Adverse Events after Screening and Follow-up Colonoscopy,學者Rutter等人根據華盛頓州1994-2009年,共約45,000例的分析,得到幾個重要的結論。 嚴重的不良事件(Serious Adverse Events)發生率,是篩檢(Screening)每1,000人有4.7例,追蹤檢查(Follow-up colonoscopy)每1,000人則有6.8例。 主要增加風險的原因是,年紀大及順手將瘜肉切除的手術;通常施作者都會順便把發現的瘜肉切除是業界的共識。 這個數據顯然比2011年美國腸鏡檢查學會(ASGE),由Fisher報告的比率(2.8/1,000例)高出將近一倍;此時最常且最怕發生的就是,貫穿腸壁變成大腸穿孔。 其實沒做切片檢查(Biopsy)或瘜肉切除,也可能發生穿孔,一般認為其機率大概是1,000~2,000分之一,純粹只做篩檢的案例則更低,可能低於萬分之一。 術後出血也是另一大風險,約為1~6/1,000例,與瘜肉的形態、大小,病人本身的凝血功能及其他全身性疾病有關,不能掉以輕心。因此運氣不好的健檢案例,有時會以需要輸血的緊急手術收埸,如有溝通不良,恐難逃醫療糾紛。 其他還有兩個不可忘記的重大風險,即是感染及麻醉。 內視鏡不是每用一次就可丟棄的東西,是需要高水準的消毒後,才能再使用於下一位病人,國外曾發生過多起群聚感染。包括愛滋、肝炎病毐(HIV, HBV, HCV)及細菌(沙門桿菌,綠膿菌)。 麻醉的風險更是不可忽視! 由不專業的醫護人員大膽施打Propofol及麻藥後,讓受檢者不幸喪命的案例,在國內已經發生過好幾個,但格主發現,願意加入敢死隊拼業績的冒險家,不但沒有減少反而有增加的趨勢,難怪最近聽說衛生署有意"開放"腸鏡檢查麻醉人員資格,對民眾而言,不知是福還是禍? 至少目前在台灣無痛腸鏡的麻醉皆屬自費項目,尚無健保給付需要降低成本的問題,因此外行人擬向麻醉界下戰帖的用意何在,實在令人匪夷所思,難道新制度會讓醫療品質更好嗎?醫策會更是莫名其妙。從美國的經驗得知,ASA Class III(含)以上的病人,務必建議找專家(Anesthesiologist)做麻醉,否則萬一病人不幸死了,可能只會被罵活該。 同樣屬於癌篩的乳癌X光篩檢,常因假陽性或過度診斷(Overdiagnosis)而令人詬病,但這種被誤診的風險卻幾乎沒人提過。事實大部分的增生組織都是良性,反而動手切除它,才是增加風險的開始。 其他學者們如Anderson 2009, Warren 2009, McQuaid 2008,Petersen 2011及 Day 2011,相繼提過「鏡檢」的各種Procedural complications,希望大家不要低估風險。 綜上所論,大腸鏡檢查還是有諸多潛在風險,大家不能裝著不知道而不去思考它。請切記病人有被告知的權利,您做到了嗎? (可參考新版評鑑基準2.1.5) |
|
( 知識學習|科學百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