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11/25 16:57:11瀏覽2112|回應0|推薦1 | |
格主最近應邀擔任由中國附醫及疼痛醫學會,共同主辦之研討會的座長,會中由歷屆理事長及相關主題的專家,探討台灣「無痛醫院」的現況與未來,尤其針對建立制度的可行性,及執行上的策略性問題。 由於病安同好不一定聽過這個話題,而且JCI的評鑑,一向都很重視疼痛的評估及治療,因此簡單向各位格友介紹於後。 無痛醫院的原始英文名稱為"Pain Free Hospital",美其名,號稱是「無痛」,但事實上並不是完全能夠解除所有的疼痛。 根據尤其流行於西歐國家的這個爭議性名稱,其主要條件為: 1、給病人做好疼痛衛教 2、全院醫護人員積極用同一工具或手法評估疼痛,每天2-4次,並視情況積極處理疼痛 3、確實寫好病歷 4、對全院醫護人員落實疼痛醫學教育 5、確實監控與疼痛治療相關的合併症。 說來容易,但大多數的國內醫院做不到,尤其是當推動者不是醫院最高主管時.....。 在狹義的無痛醫院裡,嚴密而言,應該是聽不到病人因癌症疼痛而呻吟,因外傷而大聲唉叫,或孩童因打針而哭鬧,且不論老少、產婦、有無開刀、門診或往院,都必需維持一樣的照護水準。 然而疼痛的有無與程度,畢竟是非常主觀,再加上慢性疼痛的種類包括:心因性、神經病變性(Neuropathic)等複雜又頑固的疼痛,目前並無絕對有效的止痛方法。 因此無痛醫院,在針對慢性疼痛的照護,不但沒有科學論證的準則可以遵循,也無法有效控制一些無解的痛(Unrelieved pain),從病人滿意度得不到正確的結論。 不但在照護品質的認定上會有困難,且無痛醫院的稱呼,還有可能被認為是誇大宣傳或是一種吹噓的噱頭。 所以無痛醫院的認證(Certification),應該就是針對急性疼痛的照護品質做認證,即Acute Pain Service才不會有太多爭議。 代表性的急性疼痛就如:術後疼痛、分娩痛、外傷及各種器官組織的急性發炎等;止痛的原則及方法如:IV-PCA及硬膜外腔阻斷術,是通常比較沒爭議的選擇。 無論是急性或慢性疼痛,都只能維持某一段時間完全無痛的話,寧可稱為「減痛」醫院,似乎比較合理又實在。事實在臨床上,有很多醫師都贊成將"無痛分娩"改稱為"減痛分娩",以免讓病人過度期待,或自掏腰包的病人以為有被騙的感覺。 根據路透社(Reuters)11月初的報導,美國在2008年,因處方止痛劑的過量使用而喪命者,多達1萬5千人。1999至2009的10年間,上述止痛劑的處方件數成長4倍,死亡人數則成長3倍。 如果積極止痛的結果導致過量(Overuse,Overdose)而會讓那麼多人死亡,那消極一點或「能忍則忍」,甚至"Underuse"止痛治療是否會更安全,讓更少人死亡?是很多社會大眾的疑問。 病安工作人員,站在病安代表(Advocate)的立場,如何給病人一個安心的說明呢? 看來我們似乎真的需要一個數據來告訴病人,沒有妥善處理疼痛會有多少(致命的)危險?除此,從實證醫學(EBM)的觀點,我們另外需要一套關於疼痛治療的品質指標,Process及Outcome的Quality Indicators(病人滿意度以外),才比較能令人信服。 總而言之,稱為無痛醫院也好,減痛醫院也好,這只是另一種照護品質的認證,也是一種自我期許,自我肯定的策略目標。對重視病人權利及服務品質的醫院而言,是理想,也是願景。 基本上,要加強疼痛醫學教育,進而積極處理疼痛是很不錯的崇高理念。經由全院整合,運用Teamwork & Communication,發揮跨部門的團隊合作及溝通技巧,讓病人免於疼痛或少痛一點的政策實施,我們樂觀其成。 然而醫院越大,可能越困難達成「無痛醫院」的共識,因為跨專業的學習本身,就有其瓶頸必需突破,主導這個計劃者,必需面臨很多挑戰,更期待會開花結果~Good Luck! |
|
( 知識學習|科學百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