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07/25 10:53:10瀏覽43163|回應2|推薦2 | |
將住院病人轉送至院內其他單位接受檢查或治療時,必需依傷病嚴重度(等級)規範一套標準流程,包括到達目的地之後的交班,是中區病安輔導訪查的重點,也是Tracer(追蹤方式)的題庫之一。 對於病人嚴重度,文獻上通常分為三級的作法比較常見,但格主看到有很多醫院,都還沒有很理想的規範,只知他們東抄西抄,仍舊沒有對自己的SOP非常滿意。 最沒有爭議的,即是屬於最輕等級(C級,Level 1或綠色)的病人轉送:通常無需要求太多規範。這些病情穩定,有的甚至看不出「在生病」,且在院內可以自行趴趴走的病人,通常有的可用坐輪椅的模式轉送,但也有堅持要散步過去的病人,但由誰陪同到達目的地,似乎都不重要,路上不會有車禍,也基本上不會有其他狀況,重要的只是標準化的交班,所以在此就不多談。 剩下的B級(Level 2或黄色),及最高等級(A級,Level 3或紅色)的院內轉送:則是不能沒有像樣的制度規範:有的醫院,只用過去24小時內病情穩定(C),比較不穩定(B),及不穩定(A)作為三種不同等級的區分,而未將可能會出問題的具體潛在風險講清楚,或明訂Criteria。如此攏統的院內轉送分級制度,雖然是由主治醫院負責判定,但還是不易讓醫護團隊取得共識,有修訂的必要。何謂「不穩定」?光看生命徵象? No! 最具挑戰性的A級(Level 3)病人:通常是由OR,ER或其他院內單位送往ICU,或由ICU暫時轉出開刀房、CT室、心導管室等身上有多條管路,可能生命垂危,或往返路上甚至需要停下來做CPR的病例。 *B級(Level 2)的定義: *A級(Level 3)的定義:目前不穩定或轉送中病情可能不穩定者 以上AB兩級轉送的細節規範,沒有絕對的準則。但SOP裡面,應明訂必需準備的東西及由誰護送,建議還是採用SBAR,和類似Ticket-to-Ride的Checklist,不要再執著使用「過時」的古早味Kardex交班。強調雙向的面對面溝通,並要給對方時間發問。 通常有責任感的醫師,會主動參與A級轉送,但就怕有人低估風險或偷懶,以為只要派一位實習醫師或小咖(菜鳥),陪護理人員去搬病人即可,所以總而言之,要白紙黑字講清楚,才能確保品質與病人的權益。 <延伸閱讀>
|
|
( 知識學習|科學百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