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北歐諸國乃至英國、荷蘭已經有很多文獻及經驗,可以支持這個以多元化(Multimodal)及跨部門(Multidisciplinary)為特色的觀念突破。
ERAS Protocol原來是從結腸切除手術的周術期(術前、中、後),"營養"管理經驗所發展出來的。
主要目標是要達到:
1.手術安全度的提升
2.術後合併症的減少
3.住院天數的縮短以及
4.醫療花費節減, 因此意義重大。
ERAS Protocol的執行細節,有很多要素與原則,重點的術後管理強調:
1.術後止痛
2.早期下床
3.早期開始經口攝取營養
為了達此目的,所有相關的醫護團隊(開刀房、麻醉科、復健科、外科、營養科)都有需要配合的事要做。
以下是ERAS的關鍵作為,很適合依特定的術式,以臨床路徑的標準化方式做規劃:
1.住院前諮詢服務
2.選擇性術前腸管前處置(Selective bowel-prep)
3.無需禁飲食(No fasting)/給水分加炭水化合物
(CHO-loading)=Mechanical Bowel Preparation
4.不給麻醉前鎮靜劑(No premed)
5.不插鼻胃管(NG tube)
6.善用硬膜外麻醉(Thoracic epidural anesthesia)
7.使用短時間作用型麻醉藥
8.避免給太多含鈉(Na)的輸液
(Avoidance of sodium/fluid overload)
9.小刀口,不常規性擺放引流管(使用內視鏡輔助手術)
10.溫風式的體溫管理(維持Normothermia)
11.促進早期下床
12.不要使用嗎啡及口服NSAIDs止痛藥
13.預防噁心嘔吐(PONV)
14.促進蠕動
15.早期移除導管(NG,Foley)/引流管(Drain)
16.周術期積極讓病人經口攝取營養
17.稽核遵從狀況及預後(Audit of compliance/outcomes)
當今流行的DVT預防,如術前皮下注射Heparin,及為預防SSI的術前1小時給抗生素,也都被納入ERAS的配套措施。
ERAS又名Fast track surgery,在紐澳及曰本也受到注目與肯定,雖然其中有很多打破傳統的概念不太容易被普及,但畢竟是有科學論證的高檔醫療,或許在國內的接受度也不會很高。
在術前2小時,要求病人大量攝取飲料,是麻醉科比較難容忍或配合的事。
另外主導ERAS的外科醫師,可能也有很多不習慣或轉不過來某些觀念,不但需要洗腦溝通,也需要投資在相關人員的教育訓練。
既然在較大型的手術,尤其是已納入DRG的,ERAS Protocol可以降低住院天數的話,站在醫療經濟學的立場,無疑是雙贏的局面,何樂而不為呢?!
"ERAS"是Enhanced(強化) Recovery After Surgery的縮寫。
它是以提升術後恢復能力為目標的周術期管理指針,尤其在歐洲的外科學界,已經流行多年,且被視為是可以提升手術病人安全的Evidence-based Pract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