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虎年好!
最近,有位畢業於國外醫學院但年紀稍大的住院醫師,在某忘年會的餐敘上,與格主聊起台製醫療術語(medical jargons)的問題時,希望我在BLOG上從溝通學的立場談一下對他的處境與醫護慣用語的看法.
我在中國附醫一年固定有幾次機會給住院醫師(PGY)上醫療"溝通"的課,但從來沒有想過這些行內的"外來語"及流行語問題!
這個"外來"的住院醫師曾是小留學生,卻對近年的台灣文化很生疏,中文當然是沒問題,但卻聽不懂土生土長的醫療人之間很平凡的交班內容.
或許是因為來台時間不夠久,多被"操"個幾年以後大概才會進入狀況吧!
我也算是過來人,當年(1983)回國執醫時,還不是雞同鴨講,有好幾次都摸不著頭腦只好拼命用猜的,且很無助地目瞪口呆!
以下是他所描述某院ER護士之間算是(非正式?)交班的一段"本土用語":
「昨晚有位"很tra"的"New Pe",因X院ICU滿床,而被民間救護車送來,疑似EMT的運將懷疑中途可能發生過心跳停止,雖到院後立即開始做CPR,但急診Dr.好像不認為是DOA,堅持稱為OHCA,有兩人Try過幾次,Endo都 on不上,隨即找來麻姐才順利on上,還好BP現在有50, DOPA Keep 20滴,IV Bag內有Anti....
阿長說家屬剛到,但已簽好DNR並考慮辦AAD,阿長又說大量灌水後,膀胱看得出來很漲,建議不要on Foley,只要用"Negadon"on 一次就好,NG可拔除但Bite不要帶走.........」
以上,有很多中英文Mix在一起的表達方式,但見怪不怪,這就是台灣醫界的慣用術語.
其實我很想送給這位住院醫師一句話,就是"When in Rome, do what the Romans do."(當你在羅馬時,做跟羅馬人一樣的事).
勉勵他入境隨俗,行內人士大概不會覺得有什麼困難去理解以上那一段話,但裡頭包括已經過時?(Obsolete)的字眼如DOA,流行語如"New Pe","很Tra",還有台灣才能講得通但出國進修時必碰釘子的Endo,Bite,AAD,IV Bag, Anti及明顯唸錯又寫錯的"Negadon".
這些有爭議的怪語言,在此依格主個人觀點略做解釋 :
=>首先"很Tra"就是很 Troublesome的意思.
=>"New Pe"即是New Patient.
=>DOA在數年前的原意是Dead On Arrival(到院時已死亡),也有暗指生死不明Dead Or Alive的狀態.因健保不適用在死人身上,所以日本早就改稱為CPAOA即是Cardio-Pulmonary Arrest On Arrival,而國內的急診領域似乎喜歡稱為OHCA(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或院外發生的心跳停止,不知各位是否有此共識.
=>"Bite"是台灣自訂或發明的Bite Block之簡稱
=>"Endo"=Endotracheal tube(氣管內管)也是台製外來語,但在國外應該都講不通.
=>同樣地"IV BAG"也是國內護理人員非常慣用或偏好的錯字(Misnomer).IV BAG所指的如果是輸液用軟袋就不會有爭議,為何偏偏要把硬材質的東西叫做BAG,日本的正式產品名稱叫做精密輸液定量筒,醫策會的檔案中則有人稱之為「靜脈輸液套管」,但正確的英語是IV Burette,不是IV BAG!
=>而在容器內的就是加入"Anti"也就是Antibiotic(抗生素)的溶液,但在國外可不這麼說,簡寫也頂多寫成Antibx!
=>辦"AAD"即是病人(家屬)違抗醫囑或醫師建議自願出院,但美國人卻用AMA三個字的縮寫(Against Medical Advice),而在書上真地找不到AAD.
他們醫界慣用的表達方式是Leaving Against Medical Advice或說"Patient leaves the hospital AMA".
=>最怪且將錯就錯很多年,且不知何故被多數人沿用至今的就是紅色軟橡皮管(Nelaton Catheter),被誤植誤唸誤導為"Negadon",有人上網發現這巧合是一隻惑星大怪獸的名字,還真是有點好笑吧!
難怪這位自認英文很OK的住院醫師,對此烏龍導管到底是什麼東東,猜得很吃力且頗有意見!
以上這些不太恰當的醫學術語,雖然沒有直接危害病人安全的風險,但可能仍有檢討的必要,未來即將導入實施的病歷中文化,不知還會帶來多少用詞上的混亂及醫界的變革.
我們只能隨著時代潮流跟著變、變、變,並期待大家重視「有效溝通」的問題,不要自創太多奇怪的語言讓醫-病、醫-護及醫-醫的關係面臨更多困惑與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