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來源:嚴長壽(2011)。教育應該不一樣(請點選)。台北市:天下文化。
附錄:高等教育的錯誤方向(請點選)
一、數大非美
(一)30萬:過多的大學招生數
1.以後將面臨倒閉的大學:
99學年度台灣的大專院校有163所。總招生人數約30萬人。然而,去年大學畢業生卻只有22萬7千人,而前年的出生人口為19萬人,去年只剩16萬6千人。無庸置疑,將來必然有很多學校招不到學生,面臨倒閉。
2.找不到黑手的國家:
政府大量放寬職業學校升級技術學院,技術學院升等為科技大學,堪稱台灣教育亂象之最。專科現存15所,技術學院31所,科技大學46所。大量開放專科升級的結果,加上升等評鑑政策的誤導,有研究學歷,卻無實務經驗的博士大量攻占了技職體系。原來技職院校的老師為了保住教職,放棄理應致力的專業實務,全面進修博碩士。這樣的師資如何提供學生真正的技術訓練?技職學校以「招生」為導向,而非以「就業需求」為導向。這樣的技職學校讓台灣許多年輕人不再願意當「基礎螺絲釘」的技師,台灣基層技術人力逐漸被掏空。
(二)100萬:太多的本土博碩士
1.近親繁殖的本土教育
這十幾年由於高等教育的開放。台灣最熱門的教育投資變成在國內攻讀博碩士。民國90年台灣在學的碩士生人數是8萬7千多名,但到了99學年,大幅成長到18萬5千人。民國90年博士生1萬6千多人,到了99學年飆升到3萬4千多人。截至2010年為止,國內博士生高達92萬5千人。到2011年,博碩士生將正式攻破百萬大關。但是台灣真的有必要有這麼多博碩士嗎?他們的就業市場在哪裡?他們又有多少人未來真的能發揮所長。
2.不愛出國的台灣年輕學生:
1950年台灣留美學生3600多人,1993年台灣留美學生為37000多人。90代的10年間,每年留美人數都超過3萬人。2000年後,台灣留學生直線下降,2009年,留美學生只有28000多人。
3.品質正大幅下降的台灣高教:
大部分大學缺乏國際化的環境和師資,不但無法用英語或其他外語教學與溝通,更多的大學生連基本的聽說讀寫能力都成問題,自然無法吸收新知,開拓視野,遑論用英語之外的其它語文學習。科技大學老師不從實務著手,反而要學生研究一大堆沒有必要的理論和學說。結果是我們現在看到的:眼高手低,在校學不到實務,只學到理論。進了社會、進了企業,在管理人才供過於求的情況下,只好把大學生當中學生、研究生當大學生、博士生當碩士生用。或者應該說,大部分的企業根本就不敢用博士。有了這麼多的高學歷人才,我們反而看到許多年輕學生人生實務經驗不夠成熟,欠缺技術元素、人格元素、文化元素、社交元素,而這些都是學校無法提供,也學不到的重要社會能力。
(三)500億:不當的教育投資
1.不公的資源分配:
台大是教育部五年五百億「邁向頂尖大學計畫」的最大贏家。台大學生的父親有近五成是中高白領階級,月入八萬以上。而父親為勞工的不到7%,父親務農的更只有1.6%。台灣教育體制,高度補貼背景好,競爭力強的學生,窮人難以透過教育翻身,社會階級不易流動。台灣正往一條「贏者全拿」「強者益強,弱者益弱」的不公義之路前進。
2.不義的資源利用:
(1)有大樓
台灣的五年五百億預算,大學用在搶蓋大樓,鋪紅磚道、地下水道,或者讓現有師資以研究計畫之名,將這筆錢分食,以消耗殆盡。沒有改革的方向和願景,沒有宏觀的人才培育,仿佛只要擠入全球排名前一百大、五十大,教育部所砸下的五百億民脂民膏,就可以交差了事。
(2)無大師:
台灣的大學沒有看到真正國際級的大學者長駐,也沒有看到一位校務治理有方的國際級校長出現。國際學生人數更未見增加。如果台灣不是這些外國年輕人唯一可以學到東西的地方,那他為什麼要來。台灣在世界享有重譽的教授先後被聘為香港各大學的校長,前香港科技大學校長朱經武,前香港城市大學校長張信剛,現任校長郭位等,台灣卻聘不到這些教授。
(四)300億:無效的失業補助
1.無業的年輕啃老族:
2010年主計處統計,長期失業人口中竟然高達26%具有大學學歷。有些年輕人,在各種因素交相影響下,成為吃定父母的「啃老族」。
2.不當的失業率拯救:
在全球金融危機,失業率最嚴重的時候,2008年4月立法院三讀通過,勞工強制退休年齡從現行的60歲延長為65歲。政府與民意機關在年輕人就業最辛苦的金融風暴關鍵時刻,推出這個嚴重影響年輕人就業機會的法案,但是年輕人居然對此置若罔聞,無動於衷!反過來,政府又砸下300億拯救失業率,幫助本來無人力需求的企業,以低薪認養畢業生一年。白白浪費了三百億!
二、築夢踏實:
(一)江振誠的故事:
1.出色的台灣人:
江振誠在士林夜市旁長大,16歲還是淡水商工餐飲科學生時,就在亞都飯店巴黎廳當學徒。今年三十六歲的江振誠(Andrè Chiang),如今是國際餐飲圈表現最出色的台灣人之一。
2.亞洲十大青年主廚:
2010年他所主掌的新加坡Jaan par Andrè餐廳,名列知名的「英國聖貝勒格利諾」全球50大餐廳之第39名。 身上傳奇無數。二度被《時代雜誌》封為「印度洋最偉大的料理」、餐飲指南《Relais and Chateaux》將他列為「2006年全球最佳150位主廚之一」、Discovery 選他為「2006亞洲十大最佳青年主廚」。
3.法國廚藝之旅:
江振誠從來沒有念過大學,但卻在競爭激烈的法式料理中,從臺灣出發、一步步站上國際頂尖的法式料理舞台,他走過的路,充滿荊棘,卻是一路跟隨內心熱情的追尋夢想之旅。江振誠說:我沒有比別人聰明、有天分,我只是很努力把事情做好。二十歲那年,江振誠賣了摩托車,提出在銀行僅有的10萬元存款,向阿姨借了15萬元,帶著伯父送的一套刀具,決心到法國闖一闖,開啟廚藝之旅。法國的前七年,每天工作20個小時,從削馬鈴薯、打雜清掃開始,從來不覺得辛苦。
4.愈專注燈愈亮:
江振誠特別喜歡在壓力下工作,因為當他在壓力下專注一件事情時,一切都變成像慢動作一樣,所有細節都無比的深刻與清晰。他說:每個人都像一盞燈,當你愈專注時,它就愈亮。
5.行雲流水的當家主廚:
30歲不到,江振誠就晉升為餐廳當家主廚,管理下面35個法國廚師。身高近190的Andrè(江振誠法文名),一頭短髮,配上英挺的廚師服,一身白,才一轉身進入以馬錶計時的廚房裡,便操起流利的英文、法文,行雲流水般指揮這個小小王國,他是這群白衣人中最重要的靈魂,每道菜經過他的巧手,都注入截然不同的風格。他往往弓著背,用鑷子細膩擺盤,精巧陳列,僅一個用餐時段,他得經手400道以上的料理,堅持,完美。每一道菜就是一件藝術品。
6.烹調追求的是藝術:
江師傅的餐廳沒有菜單,服務生也不解釋盤子裡有什麼菜。他們會告訴客人為什麼江師傅有這樣的想法?他在什麼情況被啟發、他想傳達什麼訊息?江師傅熱愛藝術,連餐廳的每一只盤子,都是親手用陶土捏製的。每一道食物,江師傅都把它當作一件藝術品,不只是吃的東西而已,該配怎樣的盤子、該用怎樣的刀子、整體要呈現什麼韻味,所有這些全是藝術。江師傅的責任不只在烹調食物,他追求的是藝術。很多廚師成名之後,餐廳愈開愈多,江師傅成名之後,則是愈開愈小。最早的餐廳有125個座位,現在只有30個座位。因為他想更專注,給每位客人更多關注,更多時間,更好的呈現。
(二)一個父親的懺悔:
1.父子對話:
「你這樣的成績,申請不到好學校的。」
「幹嘛要申請好學校?」
「進好學校學一技之長,受人重視,將來好找事呀!」
「我現在就去找事不行嗎?」
「你現在這樣能做什麼事?一個大學畢業生,沒有一技之長,你只能做出賣勞力的事情。你要去端盤子?還是去加油站幫人家加油?」
「那又怎麼樣?」
「那你會有什麼前途呢?你這樣做,十年後,你可能還在端盤子、還在出賣勞力。」
「那又怎樣?」
「什麼叫那又怎樣?你就這麼沒出息?你想一輩子端盤子?一輩子出賣勞力?」
威威開始不說話了,眼神又開始冷漠、木然,直直的瞪著我。久久,威威冒出一句話:「如果我十年不回家,你會怎麼樣?」
2.兒子的最後一封e-mail:
從小到大,威威受不了父親只問成績的高壓統治,長年打罵羞辱,積怨日深,最後遠走美國,斷絕音訊。擔任大學教授的父親景鴻鑫永遠記得2007年10 月,他收到兒子寫給他的最後一封e-mail :
你總是說你多愛我!
但在我印象中,我們一見面,你就會說,我為何不照你說的話做?
還會說,你這樣子未來會很糟糕很怎樣………
我想到就噁心。真的,噁心!
我想不透,一個人,可以在口口聲聲說愛一個人的同時,
同時以毀滅他的信心、自尊、情感為樂。
就像描寫中國傳統家庭的電影一樣,
父母總以對小孩的責罰來表示對小孩的愛。
或許你覺得那很正常,沒有什麼不對。
但你可否想過,在小孩心中是什麼感覺?......
總之,我想說的是,我以後不想再跟你們連絡了。永遠不!
我受不了那種摧殘尊嚴的言詞。
即使我知道你們會養我。
你說的話,你們說的話都讓我心碎。
最愛的人,傷我最深!......
與你們分開,物質上無比困難,但是心靈上沒有枷鎖。......
你們以後不用再e-mail 或打電話給我了,錢也不用匯了。
我會活得很好 ,希望你們也活得安好。
3.父親的懺悔:
這封絕交信,冷冷的停在電腦螢幕前,彷彿像一顆原子彈在耳朵旁炸開,孩子的父親由震撼、流淚到深切自責,逐漸覺悟到自己的種種不是。去年,他鼓起勇氣寫書,外揚家醜,除了療癒自己,更希望天下父不要再犯同樣的錯,更盼望有生之年,能當面向孩子說一句:孩子,對不起。這是一位父親何其沈重的自責!
(三)實踐大學的故事:
1.全球前30強設計學院:
台灣唯一入榜全球前30強的實踐大學設計學院,在國內教育部評鑑吊車尾,得不到教育部五年五百億資源的補助。因為我們的大學評鑑以發表論文多少來決定好學校的標準。實踐大學的師資並不唯博士是問,而且聘請的師資也沒有積極發表SCI、SSCI等國際學術期刊論文,因此在評比的積分規則上,吃了很大的悶虧。
2.帶著學生贏遍海內外設計大獎:
實踐大學設計學院的老師群,有許多來自業界、擁有實戰經驗的佼佼者,他們能帶給生的不比博士差,特別是在強調實作的設計領域。同樣的,教授沒發表學術論文,卻帶著學生贏遍海內外設計大獎(該學院學生15年來,在海內外獲獎近千項),這又該如何計算價值呢?
3.讓實踐大學走向設計名校的推手:
謝大立和官政能兩位出身普瑞特藝術學院校友,讓實踐大學在十幾年間經歷了劇烈的課程改革。前設計學院院長安郁茜接手進行更根本的精神蛻變。是大家公認帶領實踐大學設計院走向設計名校的一大推手。她為實踐大學引進了很多資源及人脈師資。安郁茜在美國參加建築師考試時,發現她試前苦記的複雜公式,考卷上全都有,而且還為應考者準備了計算機。因為這場考試並不是要考你是否記得公式,而是要考妳是否會活用公式。這件事給安郁茜很大的振撼!讓安郁茜在實踐教書時,特別強調啟發式教學,要學生做一個「思想上的強者」,也讓實踐大學從一個「新娘學校」蛻變成他們自我調侃的「創新匪類」大本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