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3/11/29 11:06:21瀏覽4535|回應2|推薦29 | |
其實我們這才知道,原來台灣四大米商都以大量進口米,充當台灣米來包裝銷售。
那台灣農民每年幾季收成的稻米呢?除了政府每年定期定量的「糧食儲備收購」,「台灣米」到底在哪? 農委會農糧署不是手中掌握著,每年「稻米產量、農地休耕、政策補貼、稻米進口」的所有資料與數字,所有預算核定與發放的嗎? 但如今該問誰,誰來告訴我們,「台灣米」都賣到哪裡了?我們可以去哪兒買? 米商們過去平日總會定期的找些農業系所教授,再邀請農糧官員們一起「聚餐」,逢年過節會再以私人名義送些人情合理的「小禮」。
關鍵,往往是這些社交人脈活躍的「教授」!他們拉攏也折衝在官員與廠商之間。 除此之外,很多中央或地方上跑農業的「資深記者」們也甚至都是這些餐會上吃飯、收禮的一員。 這一次可惡的農委會農糧署,竟然不顧廣大消費大眾的安全和權益,而逕行私下「放水」檢驗不合格的米商,就是這種「官商人脈網」的風氣與結果。
雖然主委陳保基承諾,將會移送政風與檢調查處;但這種因為「利益灰色地帶」造就的「官員通風報信」,早就是農政體系長年勞不可破的文化了! 農業的「產、官、學」三方聯手,掌握「法規」、瓜分「預算」,向來對農民採取「高姿態」、對大眾權益也「相對漠視」。
這一直是台灣農政,長年欠缺外力推動改革的惡因所在。 農委會和地方農政單位,也一向是行政院內相對「天高皇帝遠」的政務單位。
除非是農牧疫情或特殊事件,否則其實也是媒體報導興趣缺缺的新聞領域。 而這些都讓農政官員當中,官位越高越多「一皮天下無難事」的心態! 農委會的公文流程和執行效率,也是各部會中「慢到有名」!從開會、提出會後報告、找外界學者評估補充、檢討會,就算再簡單、沒有跨部會會簽的內部政策,從最初到最終出台,哪一個不是拖到三個月、半年以上? 之前的疫情通報延誤,也都是因為農委會內部「沒有自律、也沒人盯」的結果。 事實上,各地「農會」「農產合作社」雖然眾所皆知弊病甚多,但農會體系做為國民黨數十年概念上的「基層票倉」,黨政體系一向只有討好,平日始終都是敬而遠之。
而「農業」,完全是與「教育」或「原住民」的議題一樣,在台灣都具備一種「原罪背景的道德地位」!一提到農業,彷彿全民都對農民有幾輩子的虧欠!立委也很少出手刪預算。 這些都成為農業施政價值上和體制上的「死角」,任令這些可惡的「產官學」,穿梭在農政體系的縫隙中攫取利益、欺騙世人。 我們一定要清楚,這些年我們對台灣農業的好印象,包括「有機施耕」、「無毒農業」「農業網路行銷包裝」等等,全然都是民間有心人的創新與推動。
農委會永遠是最後看了媒體報導,才趕緊「錦上添花」的那一種! 這次許多網民都在叫罵,那個電視上看了讓人忍不住發火的農糧署署長李蒼郎的嘴臉,他應該速速下台!
放心,李署長絕對不會自己主動下台!而陳保基學者出身,個性也不擅長砍人(砍了也可能只是換了另個濫貨上台)!已經換了無數任主委的農委會局處大官們每個人都知道,忍一忍過了,就沒事! 反正過一陣子之後,米商們會乖乖再度設宴,向「連累受驚」的官員們為了這次風波「賠罪道歉」,農業圈學閥的教授們也會適時從中拉攏說好話。
至於開始滿臉不爽的官員們,只要酒過三巡,誰不是是大夥你一言、我一語的,每個人都在開懷「大罵立委、狠 K媒體」了呢? 最終我們還是不知道,台灣米,到哪裡去了?
|
|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