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04/18 20:34:35瀏覽7661|回應7|推薦35 | |
他開心的說,他的文化創意產業,想搞商品銷售。 她皺眉的說,她的數位出版,想搞整合行銷。 他們認真的說,他們在竹科的光電技術,想搞上下游整合。 他們抖抖眉毛賊溜溜的說,他們的科技創新結果,想要搞些資本結構炒作。 回到台灣才剛見到幾位朋友,才剛聊起,所聽到的,幾乎都是在想辦法搞一些「跨產業合作」的項目。 在台灣所謂的「跨產業」,往往同樣耗盡精神的創新規劃,同樣費盡力氣的創意整合,但台灣任何產業整個面對的,最終還是只有「台灣市場」在眼前!以及其中的這2300萬消費人口。 於是,往往「整來整去、跨來跨去」的結果,最終事情能做的規模,也就這麼「丁點大」!最終利潤「分來分去、算來算去」的比例,也就這麼「幾毛趴」! 但事實上,任何一位「關鍵人才」,在其中所需要費神或費力的各種「成本」,包括「頭腦、時間、體力」在內,卻是紮紮實實的缺一不少且甚至耗散更多! 同樣的尖端人才、同樣的研究努力、同樣的創新規劃、同樣的操作結構;倘若這些都可以在某一個放大了一百倍、一千倍的「超級市場」來進行,那又會是何等的景況呢? 這就是如今的「中國大陸」!「內需市場」本身就龐大到死,而從中國伸進「國際市場」,也是毫無疑問的唯一路徑。 因此,針對「台灣工研院」在內,各方關注包括台灣各大學研究院校中,越來越多的「台灣人才」被挖到香港或中國大陸,這應該是此時才應該驚訝的嗎? 或者不妨這麼思考:難道人才「流失」,這一切只是「待遇薪資」的問題?稍微調整一下,給錢給多一點就OK,人就不會走了? 對於某一位人才的當事者,可能畢生才會有的這麼一個,在潮流趨勢上散放光芒到淋漓極致的「生涯機會」,台灣當中這些勇敢向著中國大陸十多億人口、更廣大的舞台與市場的前進之士,真的是一種「人才流失」? 要知道,在台灣,可不是所有的產業,都能像「HTC」宏達電一般,做到國際市場充分領先的規模。 但在中國大陸,這幾年一些隨便阿貓阿狗的新概念產業,幾年內搞出營業額幾億人民幣,很快就在美國IPO上市敲鐘的,比比皆是。 而絕大部分的台灣產業,甚至包括台灣學術研究的領域,面對一個台灣規模極小的「有限市場」本身,我們究竟應當以如何等的眼光,來看待台灣人才的「去、來」,首先,實在應該遠離過去那種「本位的、地域的」狹隘眼光。 許多台灣產業包括台灣最發達的「媒體產業」在內,其實人人皆知,幾乎都已經到了「池小王八多」的地步! 基於規模十分有限的台灣「市場營收」,所必然在最初就徹底被抑制的「預算結構」之下;台灣產業出現各種「擁擠、偏狹,且相互拷貝複製」的產業模式,如今早已成為進一步吞噬台灣自身「產業創新進步」與「人才生涯發展」的最大輪迴。 從這個角度來看,那些被大陸、香港挖角,而視為「出走的台灣人才」,究竟是產業的破水井漏光光,或者概念的蒲公英飄遠方?在損失或幸運之間,還很難說呢! 包括政府在內,整個思考的重點不是「別人高薪挖角」;而是應該思考,為何即使是小小香港,人家也「出的起這種高薪」? 答案是讓人無力面對的!那就是:這種背靠了「超級市場規模」的能量之大,實在是整個台灣,即使集結了政府與產業的全部力量,也難望人家項背的事實。 台灣,如今怎麼可能在產業規模與狀態上「與大陸競爭」?也何必要競爭? 真正夠聰明的,是應該要如何想辦法,讓台灣好好的在政府「政策戰略」與企業「產業策略」上充分結合,好好「咬中國對岸的市場一大口」! 在此同時,其實台灣被禮聘到對岸的人才,無論進入產業機構或研究單位,「能當多久的高薪人才」,還很難說! 除非是真有本事「創出一片天」!否則許多台灣人才的能力,也都是整個中國大陸產業趨勢的某個階段「有亮點」或「被需求」而已。 倒也不是人家利用了好一陣子,就要你滾蛋!而是中國大陸的「人事管理變動」幅度甚大,無論中央央企或地方國企,往往才剛換個新領導班子,對於許多過去的合作項目與人才對象,就會被重新評估。 另外,台灣人才雖然有自身的專業,到了對岸也經常會因為不熟悉大陸的各種產業內規、管理文化與同儕風格,並且大多習慣「以台灣的島內眼光,丈量別人的習慣與法則,並且總嫌人家『差自己一截』」!最終鬧出不少衝突。 也就是說,台灣人才到對岸,就算是被延聘到學術機構院所,也絕對沒有保證能是「長期金飯碗」!台灣人才本身,也必須面臨生涯抉擇的適應風險,尤其是與大陸周遭人事相處的不確定因素。 因此,若是以最近受到矚目的「台灣工研院」為例,我實在有個建議,為何不去換個角度思考,既然自己手上的人才終將被挖角,那麼: 為何不乾脆建立一個工研院人才的「經紀機制」?工研院當個「經紀人」,為台灣人才談個好價錢、順道抽點成,一方面保障台灣人才的「相對安危」,另方面也為台灣人才在大陸市場與潮流的最大發揮,創造出一個全新的「出路機制」。 台灣的各個產業,其實始終都有「伸進大陸」的有利條件。 但就我在兩岸這十多年來的經驗看來,最大的問題是:台灣以政府單位為首,以及台灣各個產業對於中國大陸的產業運作實況,乃至如何進行兩岸合作的經驗,實在是徹底單薄到不行! 從中國大陸的現況而言,中國大陸從中央到地方,他們幾乎都完完全全擁有最最關鍵的「資金」、也擁有最最關鍵的「市場」或「通道」,也不乏或甚至比台灣還更熟悉國際市場操作與合作的機會;台灣方面擁有的僅有優勢,幾乎僅剩下中間段「研發」、「整合」、「管理」的經驗與創意而已。 因此,作為一個兩岸產業之間平等擴大合作的時間點,早已經是昨日黃花! 中國大陸產業目前相對於台灣,往往僅需要某些「關鍵人才」,便足以完成整個產業結構大幅擴展大陸內需市場,或者國際市場競爭。 事實上,大陸產業始終也都有能力,並且持續引入更多「歐美人才」,以及香港新加坡的「華人人才」,也並不是非要「台灣人才」不可! 台灣人才一到大陸,往往很快也會出現一些問題,那就是:「執行速度太慢」!「對終極市場並不熟悉」!特別是經常做一些「程序上與邏輯上的規劃」,而無法提出「真正具體可砍入市場的強力方案」! 因此,如何掌握中國大陸這個階段,對於產業或研究人才的整體需求,並且為「台灣人才昂然挺進中國大陸」,其實「本身就足以是個產業」! 過去是「台商進大陸」的時代,此刻即使是台灣上市公司的規模想進大陸,也完全沒有任何優勢可言了。 此刻反倒是適合以台灣人才來「化零為整」!讓「台灣人才進大陸」成為某種碎片或病毒擴散,讓我們還有最後一些機會,在中國大陸的產業鍊條的立體發展中,取得某些關鍵的位置。 台灣媒體的報導中總以為大陸各種產業,包括科技光電產業的技術,對於中國大陸來說,好像一切都是「非台灣人才不可」!這實在是笑掉人家大牙的井底之蛙蠢見! 我的天哪!整個大陸是美國、日韓、歐洲,乃至全世界的企業與人才都伸手進去的大舞台與大戰場,單單中國大陸的「美國商會」,就有兩千多位會員在全中國各地投資或合資!日本與韓國所有最主要的品牌,都在大陸進行研發與生產! 中國大陸,除了兩岸統一,真的需要台灣任何產業的「蝦米碗糕」呢? 因此,對於所有被鎖定的「台灣人才」來說,倘若有這樣的機會,獲得一個「龐大市場的青睞」或「站在巨人的肩榜上做事」的機緣,面對個人生涯可能絕無僅有的,進入一個趨勢潮流中難能可貴的抉擇口,整體來說,實在應該要好好把握才對! 至於政府,真的不用再去多想啥的「調薪、留人才」了! 擴大不了台灣的內需市場(連今後「少子化」的大學院校,需要多少天價薪水的教授?),面對現實的必然,政府真正要竭盡思慮的,應該是: 一、如何「讓台灣人才,更有機會站在中國產業的戰略高處之上」! 二、如何「讓台灣人才,獲得更完整無慮的發展保障」! 三、如何透過台灣人才取得中國大陸產業與市場優勢,「台灣產業與市場能因此串聯出相對優勢」! 四、如何讓「台灣人才在大陸賺的錢,回台灣多繳點稅」吧! |
|
( 時事評論|兩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