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02/16 16:13:46瀏覽1331|回應1|推薦17 | |
當台灣的主計處準備公布經濟成長率(GDP)預測,大幅下修至接近「零」,終於讓人看見了一座小島。 原來台灣經濟是如此的小島,承受國際潮浪沖擊的緩衝地帶,如此之小。 在所謂地球暖化造成海平面升高,可能吞沒太平洋的一些小島之前,那一股看不見的金融海嘯,已經正在吞沒這座島上的,許多民眾腳下的生存土地。 「該怎麼活下去呢?」還會提出求助訊號的,往往還不是最絕望的人。 GDP統計之所以冷面無情,連任何政府都退讓三分,在於「零」并不是可以永遠停損的終點;數字是還可以繼續「負」下去的。 相對於中國大陸地方政府此刻充滿「保七、保八」的吆喝宣示,GDP這個百分比的數字變化,其實只是多了些一般人們無關痛癢的疑惑。 當時許多家庭,因為眺望穩定工作與理想發展的必然,難免小幅貸款買了房子車子,以籌建幸福家園。 如今一旦開始「無薪放假」甚至裁員失業,每一筆的支出再小,也都可以是心頭沈重的負擔了。 數字再怎麼省到底,也有撐不了的極限。 財經數字,我不知道怎麼乘除。 當財稅部門逐漸統計出,包含稅收的驚人遞減在內,連同先前的出口數字的空前衰退,完全超過政府的預算架構時,台灣政府單位會「減薪」「裁公務員」或「公務機關也放無薪假」?或者繼續大剌剌的說,為了依法保障公務人員權益,必須擴大舉債范圍。 這半年多來的金融海嘯,只有我的幾位退休公務員的長輩與此「無關」。 他們有的還是照例聚餐、有的定期泡溫泉唱卡拉OK、還有的繼續瞞著老婆外遇劈腿。 一位軍職退役的長輩就抱怨說,「怎麼倒了這麼多店哪?都沒地方可以好好打打牙祭了!」 我也不知道,生存的數字怎麼加減。 好友的房貸會怎麼辦?孩子怎麼辦?以後怎麼辦? 他當初月薪大約臺幣卅萬左右,年薪四百多萬,買下五千萬的房子,孩子送去上歐洲學校,太太早餐後讓傭人打掃房子,然後自己去做瑜珈。 如今在過年前,他領到十個月的資遣費。他疲倦的對我說:「現在高單價的房子也難脫手,孩子萬一不行就回台灣的體制吧!現在和太太常吵架,因為她還不習慣沒有傭人的買菜煮飯生活。」 他沒有多提他未來的工作,他只是說,要是他們家是一個月花五萬塊就可以過活的家庭,那該多好! 逼近零的統計數字,意味在台灣這個社會的所有角落,一整年所有正面的貢獻與努力,最後都如同陷入流沙而無法累積。 然而,除了繼續聽到裁員的消息,且媒體對裁員除了更大的數字,或者因為失業而死得、搶得離奇之外,也都不多報導了。從政府機關到每一個家庭,台灣這座小島上,因應變局的「生存之道」究竟已經展開了嗎? 四方打探看來,結論是:只有「憂慮」已經啟動。 但問題是,台灣這座小島的經濟規模實在太小,如今最大的憂慮并非「何時榮景再現」,而是「生存的基本條件」。 「所有自己會的能力,別人也都會」「所有自己能想到的方式,別人也都在想」,一位中年失業多時,還在努力不懈找出路的朋友,無奈的形容: 除了意識型態與價值多元的民主驕傲,如今在經濟沖擊中這才發現,原來,台灣社會與教育中培養出來的最基本與最現實的謀生能力,竟然如此有限。 他說,他在整座城市中,甚至這座島嶼中,真不知道自己能做什麼,才能讓一家人換口飯吃?而且自己所做的,確實是人們需要的,也確實是人們願意付錢給他的。 金融海嘯已經在我親眼所見的國際間,活生生吞沒許多國際間的企業集團。 最近,連我自己也忍不住要盤算設想些許,以因應生涯變故的可能。 當一切媒體人鮮亮華麗的專業與角色,都被迫在現實中脫去之後,自己在茫茫人海中僅容生存的游泳褲,還有什麼款式可穿? 其實我也是一樣的! 我想我會做的,與所有經濟學家最擔憂且警告的景氣「惡性循環」都一樣。 我會選擇「最大的降低負債利息」,「減少甚至停止一切不必要的支出」,「賣掉多余的資產物項換取收入」,而以一種冬眠維生的狀態等待曙光。 然而,經濟的「曙光」,會因為所有市場人心進入冬眠,甚至「停止流通」而時間到了就出現?恰恰剛好相反吧! 但作為一個人或者一方家庭的基本生存考量,那些政府或專家萬分在意的GDP數字,實在是干咱們屁事啊? 與中國大陸不同,社會進步多年的台灣,連「勞力」的需求都有限。進步,此刻成為最無助的壓力。 距離戰亂苦難的年代已經久遠,台灣再也沒人能夠像平日勵志叢書里所訴說,感悟「生存本身,是一份天賜的福氣」。 當下也再也沒有任何人能拍胸脯保證,景氣何時轉好?工作機會誰能給予?連財政收入即將更為恐怖荒唐的馬英九政府,都不能給。 這一座小島的生存之道,如今因為絕大多數的「中產階級」遭受沖擊,一下子墜落到社會底層。 而社會底層,除了仰仗生存的一種頑抗的意志本能,還能靠什麼? 網路論壇與部落格里,已經開始出現許多「分享生存經驗」的文章。 勸人立即剪斷信用卡、各種節衣縮食手段,特別是以無薪假期或失業所多出來的「時間」,轉換以往因為隨手方便所付出的高額成本。 近日自行車的風氣,恰好可以用體力,節省不少交通費。 許多「宅」到最後宅成專家的男女,甚至建議除了留下網路支出之外,電視休閑、電話通訊及一切,都可以透過網路搞定。 包括透過網路,拍賣掉手頭上多余的物品,多少換一點現金! 倘若還有更多無奈的時光,更甚者連網路費都繳不起,也有人建議可以到附近的圖書館免費上網,看看人打發時間,免得憋成憂鬱症呢! 這波因為景氣沖擊帶來的挑戰,值得密切注意因此同樣開展的「生存智慧」。 或許在經濟丈量的眼光中,這是市場消費的「緊縮與冬眠」,但對於最嚴酷的生存習題而言,這是一種生活價值的「靈活與嚴密」。 畢竟,這一波失業共苦的人數,在這座島上已經突破幾十萬,而蔓延的影響甚至超過幾百萬人了。 就算是台灣各方面在期待或張望的兩岸關系,是否真能帶來如同當初香港開放「自由行」,啟動一個突破性的抒解,恐怕也還很漫長。 已經遺忘了「生存之道」,或者在台灣過去從沒遭遇「生存命題」的人,無論此刻仍在幸運就業或者可能失業,眼前最重要的,應該就是甩開過去的一切生活習慣與狀態,認真的將「生存」,作為一個積極準備或籌畫面對的題目! |
|
( 時事評論|財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