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5/07/01 04:14:17瀏覽4267|回應2|推薦62 | |
過去,當聽到或看到「馬拉加」這個地名時,「阿慶」唯一的聯想只限於此城市位在「西班牙」,她是現代藝術家「畢卡索」的故鄉。 「畢卡索」可說是二十世紀現代藝術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遺作逾兩萬件,包括了油畫、素描、雕塑、拼貼及陶瓷等。每次,當「阿慶」去到「紐約現代藝術館」五樓的「畢卡索」畫作前,看到崇敬膜拜的遊客擠滿會場之時,不禁對繪畫的「美」起了動搖的心。但不管「阿慶」怎麼想,「畢卡索」終究是位在生前就能名利雙收的藝術家。 年初訂了船票之後,知道其中一段航程會在「馬拉加」停泊時,第一個心願便是希望能在那個地方找到「畢卡索」的痕跡,焉能入寶山空手而歸呢,於是開始在網路上仔細尋找有關「馬拉加」的觀光資訊。 「馬拉加」是「西班牙」南部「地中海」黃金海岸的一座城市。她是「西班牙」僅次於「巴塞隆納」的第二大港口。
擁有百萬人口的「馬拉加」都市圈,是「西班牙」的五大都市圈之一,她的主要經濟命脈是農業和旅遊觀光業。「馬拉加」的甜葡萄酒是全世界聞名的。 到達「馬拉加」那天,「阿慶」早已迫不及待地在船舷等待著郵輪的停靠。碼頭就在舊城區邊上,在一大片老城的建築風景線中,那棟大教堂鐘樓可算是個明顕的地標。「阿慶」認為歐洲城市中的大教堂一定是觀光的重要景點。
上了岸,柬張西望,看不到觀光巴士的蹤跡,只好跟著-些人穿越大馬路到斜對面的遊客資訊中心看看。小小的遊客中心擠滿了人,說是可以免費的無線上網卻是要登記護照才給解鎖的密碼,好不容易上了線,卻只能說不值一毛錢。當遊客,哪有那麼多的西班牙時間等待比牛步還慢的下載,我們只好拿了張市區簡圖,出去踩馬路了。 「馬拉加」老城區的馬路和其他「阿慶」去過的西班牙老城區差不了多少,全無規則可循。出了遊客中心,在腦中記住了由中心前的小路先走一段,然後在某一大街左轉,再走上十來分鐘便可看到位在遊客中心東北方不遠的大教堂。我們邊走邊欣賞路旁的建築,沿途還不時地穿越頻繁的街道,在幾家頗有特色的商店前照相留念。 走著走著,感覺好像有點不對,因為越走越遠,連大教堂的鐘塔頂都看不到了。「馬拉加」的街道彎彎曲曲,街名很難找,在厚著臉皮指手畫腳地問了兩位當地人之後,才知道自己是反方向地走向西北方,而且是已快走到老城西邊的「瓜達爾梅迪納河 (Rio Guadalmedina) 」了。好在是觀光,不然會氣得痛罵自己,畢竟時間有限,再如此粗心可能就甚麼都看不到了。 弄清楚方向後,我們謹慎地往前走去,街道再彎,也要想法修正,當然,我們仍是一邊走一邊欣賞路旁的景色,走了幾分鐘彎到某一條路的時侯,看到對街有棟建築物的風格似曾相識。再一想,那不就是當年「阿慶」數次以專家身分被邀請去北非「摩洛哥」時所看到的「摩爾人 (Moors) 」建築樣式麼? 北非的「摩洛哥」離「西班牙」和「葡萄牙」所處的「伊比利亞」半島只隔了一個窄窄的「直布羅陀」海狹,怪不得南「伊比利亞」的歷史文化中少不了「摩爾人」的特色。 歷史上,「摩爾人」曾是「伊比利亞」半島的征服者。「摩爾人」是一種文化的統稱,族群源自北非的「埃塞俄比亞」,而後移居到非洲的西北部和柬北部。「摩爾人」信奉回教,所以他們的建築有些回教的影子。 好奇心使得「阿慶」忍不住走到對街,想看看那巨大的門裡邊藏了些什麼?沒想到,裡面竟然是座大市場,那不正是「阿慶」到新地方一定要看的文化景點麼?這座市場的走道很寬,感覺上很乾淨而且貨色齊全,海鮮攤位上堆疊的貝類和魚蝦更是誘人,可惜不能買,只有猛按相機留下紀念了。
找到「聖奧古斯丁大街 (Calle San Agustin)」,那是條熱鬧的觀光街,我們在兩旁古典建築和擁擠的人潮中東張西望,實在享足了旅遊所帶來的快樂。
地圖上指點著,沿著「聖奧古斯丁街」東北方一路到底,再轉到某一小道上,就可找到「畢加索博物館了」。說起來簡單,身歷其境,尤其是在陌生又語言不通的異國,於彎曲的小巷道中迷路簡直是難逃的結局,不過,我們還是真要感謝當地人,當我們向某路人說出「畢卡索」三個字時,一位女性很有愛心地指引我們穿越彎曲的巷弄,直接來到一棟建築物前面。 我們原是想直接找博物館(因這才是畢卡索成長的地方),卻又看到類似回教「摩爾人」的建築門面,而且門前擠滿了像是遊客的人群,心想難道裡面又是一座熱鬧的市場嗎?就在此時,聽到有位當地人說這是「畢加索」年幼時受洗的教堂。 在窄巷中從正面看,這哪像是座教堂?好在是和「畢加索」有關,加上不收門票,我們便自然而然地隨著隊伍進去了。到了裡面,才知整個格局和一般歐洲大型的天主堂幾乎一模一樣。對此教堂裡外建築格調的差距,不禁引起了「阿慶」的好奇心。 教堂的正面看不到名稱,只有在街角的牆上有「Santiago (聖地亞哥) 」這個字,原來這就是著名的「聖地亞哥使徒教會 (Iglesia De Santiago Apostol) 。看似清真寺的正門沒有開,教堂的進出只用右邊那個比較小的門,門框的右上方有個小方塊以西班牙文寫著「畢加索於 1881年在這教堂受洗」。
「馬拉加」的「聖地亞哥使徒教會」創建於 1490年,在 1545年擴建,在「馬拉加」中算是最古老的教堂之一。這所教堂在建造時就佔用了鄰近的清真寺,所以教會正面的建築結合了回教「穆德哈爾(Mudejar) 」和西方「巴洛可」的「哥德」樣式。教堂的大門是回教樣式,左方那獨立的鐘塔也是原先清真寺的塔。教堂內部的裝飾則屬於華麗而古典的「巴洛可」樣式,其中很多精美的木雕是於十八世紀完成的。 從「聖地亞哥教會」出來,我們又陷入彎曲交錯的小巷中,好不容易又摸索了一陣子才找到「畢加索博物館」 (Museo Picasso),途中還經過一座戶外的「摩爾」式的咖啡店,兩個大大的「阿拉伯」水煙壺旁,各圍著幾張沒有靠背的方椅,此「阿拉伯」的裝飾在小巷中顯得十分的引人注目。
「畢加索博物館」的外表非常的樸素,獨獨大門右側一行紅色的館名較為顯眼。展館是座兩層中庭式的建築,買了票進展館有耳機可取用。博物館內的展品並不多,有講解的作品只有二十件左右。許多看起來有些莫名所以的繪畫作品,耳機中把它講的頭頭是道,說明了那些畫的作畫背景和畫中要表達的含義,聽起來似乎頗有道理,但出了博物館後,我有種被洗腦的感覺。 這所成立於 2003年的博物館是遊客所熱愛的「馬拉加」觀光景點之一。展品包括了素描、油畫和陶藝作品,然而,展覽室內不准照相,這和「紐約現代藝術館」的大方,完全不能相比。後者在許多地方,除了部份的特展外,其他的館藏品均准許遊客在不用閃光燈的狀態下攝影留念的。
博物館的地下層是一座古羅馬的廢墟,幾條出土的牆基而已。廢墟中有木板步道可供遊客參觀和照相。離開博物館之前,我們沒有忘了它的紀念品店,店內四週架子上擺了好多有關「畢加索」的書刊和油畫複製品,我們就在店內逛逛翻翻也是蠻過癮的。 「馬拉加」的主教座堂離「畢加索博物館」很近,可惜沒有直路可通達。好在走在不規則的巷道中,不時地可以看到那大教堂的鐘塔。大教堂在 1528年開始建,中途停工數次,直到1782年才完成今天的樣子。 這主教座堂也是建在回教的清真寺上,加上長時間的工期,因而在建築的風格上融合了「哥德」「巴洛克」「新古典主義」和西班牙的「伊沙貝拉」等等樣式。原計畫教堂有兩座鐘塔,可能是由於經費的關係,只完成了一座,這座大教堂也因此有了「獨臂夫人 (La Manquita) 」之稱。
大教堂的主體建築很高大,感覺上有點西班牙古堡的味道。教堂的正前方連個像樣的廣場都沒有,因而照相只能部份取景。教堂側面的亭園裡有很現代的宗教藝術作品,但讓人一時看不出所以然,或許需要專家的解說才能瞭解其中的含義。 在教堂的門口,再次看到乞討的老婦人,這是兩天內在兩座城市的教堂所看到的共同景象。對此情形,只能感嘆那有尊嚴的「老有所養」的禮運大同社會並沒有被文明的西班牙人所實踐。 走累了,體力有限,旅遊簡圖上還有的一些觀光景點只好忍痛放棄。回碼頭的路程可順利多了,有了西班牙巷道的概念,不必再一一問路,我們便很順利走回郵輪停泊的地方。人在環境中的學習是可以培養的,不是嗎? 在頂層的麗都餐廳喝著茶,郵輪正在出港,看著漸漸遠去的「馬拉加」,想著「畢加索」童年成長的地方、大理石路面的街道、熙來嚷往的觀光客,還有教堂外乞討的老婦,口中不自禁地哼出了小時侯曾經背過的「禮運大同」篇,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啊!「烏托邦」,妳到底在那裡?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