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牙買加(Jamaica) 」見聞點滴
2015/02/01 01:28:13瀏覽6151|回應2|推薦50

「牙買加(Jamaica) 」見聞點滴

      隔了十多年,終於有機會再一次踏上「牙買加」這個國家。第一次來得匆匆,沒有任何事前預備,印象模糊。而這次由於行前資訊的收集,加上當地導遊的介紹,使得「阿慶」對這個「加勒比海」島國,留下了極深刻的印象。

      人口不到三百萬的「牙買加」,位於「古巴」南方約140公里,是「加勒比海」的第三大島。島的東西長234公里,南北寬82公里,面積為一萬一千四百多平方公里,約為台灣的三分之一。

      「阿慶」到過的兩個城市,「蒙特哥貝(Montego Bay) 和「法爾茅斯(Falmouth) ,都位於島國的西北方。兩個地方相距約半小時的車程,它們都有着長遠的歷史和美麗的海岸,也都是「加勒比海」航線郵輪所選擇的停泊港口。郵輪不選南邊的大城或許有它的原因,究竟,「牙買加」南邊的治安名聲並不是太好。

      當聽到郵輪碼頭商圈中鋼鼓樂隊演奏出 “Island in the sun” 這首曲調時,「阿慶」知道已再次的踏上「牙買加」這塊土地。這首歌「阿慶」從學生時代聽起,熟悉到在今天還可以叫出歌者的名字,「貝拉方特(Belafonte) 」。「貝拉方特」出生於美國,在「牙買加」成長,因而他的音樂作品綜合了美國,非洲,和「加勒比海」島嶼的即興歌曲文化,它也是「牙買加」音樂的特色。

      到「牙買加」的第一個印象就是,在岸上,除了船上下來的遊客外,看到的當地人幾乎全是非洲裔的黑人。這和「阿慶」到過的許多「加勒比海」地區大不一樣,在其他地方,人種比較雜些。為此,我特別回到家查看了一些「牙買加」的歷史,答案才很清楚的浮了上來。

      「牙買加」原本是印第安人「阿拉瓦克 (Arawak) 語系「泰諾族(Taino) 」的居住地。「牙買加」在「阿拉瓦克」語是「水和樹木之地」或「泉水之地」的意思。在 1494 年「哥倫布」到達以前,「泰諾族」在島嶼的南部有兩百多座村落。1509年「西班牙」宣稱「牙買加」為其殖民地,並改其名為「聖地亞哥(Santiago)

      像許多「西班牙」的殖民地一樣,「西班牙」對當地的印第安人使用奴隷政策,不久之後,島上的「泰諾族」因戰爭、疾病,和奴役而幾近於滅绝。當地的印第安人對「西班牙」人所帶來的歐洲疾病可説完全沒有抵抗力,殘存的一些「泰諾族」為求自保,也只能遷移到其他地方。

      為了補充勞動力,尤其是島上主要蔗糖農場的需求,「西班牙」人從非洲買了許多黑奴到「牙買加」來工作,十幾年之後,黑人竟成了當地的主體民族。當然,今天,也有許多的「牙買加」人是黑白混血的。

      在「牙買加」,有關海盗的事物之多,也深留在「阿慶」的記憶中。提起海盗,自然而然的會令人想起那一系列的「加勒比海盗」電影。故事中,海盗所處的「羅亞爾港(Port  Royal) 」不就在「牙買加」嗎?

      「牙買加」和「加勒比海盗」的淵源,說起來蠻有意思的。遠在十六世紀初期,在「西班牙」殖民的時候,「牙買加」就多次受到來自法國、英國、荷蘭等地海盗的襲擊。在1655年,一支英國的艦隊佔領了「牙買加」、他們立即邀請海盗進駐島上最大的「羅亞爾港」,以協助英國人防守「西班牙」人的捲土重來。

      1670年,「西班牙」正式割讓「牙買加」给英國,而英國立即把「牙買加」作為海盗的基地。那些年,直到1892年那著名的毀滅性地震發生之前,那有着海盗之都名稱的「羅亞爾港」,是「加勒比海地區」最繁榮和最富有的地方。

      在英國人佔領期的頭兩百年间,「牙買加」成了世界上著名的蔗糖、萊姆酒,和咖啡的産地,「牙買加」的藍山咖啡(Blue Mountain Coffee)  至今仍相當著名。為了維持眾多的生産勞動力,英國人又從西非大量運送黑奴到「牙買加」。有意思的是,到了十九世紀初期,這些受到壓榨的黑奴多次起義反抗,促使了英國人在1807年放棄了黑奴買賣制度,同時開始進口一些印度人和華人勞工,這些人們的後代成了今天佔總人口百分之三點四的亞裔「牙買加」人。 

      「牙買加」的黑奴雖然在 1833年得到解放,但仍經過長期的抗爭和努力,才终於在1962年宣告獨立,成了一個大英聯邦内的國家。

      最近這次郵輪所停泊的「法爾茅斯」港口,在十八和十九世紀時是「牙買加」的一座繁榮和富有的港市。當年,幾乎每天都有船隻在這港口載運蔗糖和萊姆酒駛向英國,同時,也有船隻載來了黑奴。「法爾茅斯」靠那些黑奴的買賣,帶來了當地的繁榮,並建造了一些當年流行的「喬治亞式建築」。隨着黑奴買賣制度的取消,「法爾茅斯」的繁華也走入歷史。今天,反倒是旅遊觀光業成了當地的經濟支柱。

 

      到了一個新的地方,「阿慶」最喜歡参加市區遊的行程,親眼感受當地的風土人情。來到「法爾茅斯」當然也不列外。遊覽車經過市街時,看到一間不起眼的中餐館,有種説不出的親切感,華人嘛!天涯若比鄰!

 

     行程中,我們也能近看英國人所引進的,成了當地人主要食物之一的─麵包樹,

 

和另一種種子像許多荔枝核般的樹,可惜的是,當時只顧著照相,忘了將名字記下來。

 

      「牙買加」人多信奉基督教,「法爾茅斯」市内的大型建築物就是一些古老的教堂。導遊帶我們参觀了一所在1794年蓋建的法爾茅斯地區教會─聖彼得使徒教會。教會的右邊散佈着一些當年的墳墓,在墓碑上可以看出年代的久遠。導遊説,當年這座教堂曾有座很大的管風琴,可惜被白蟻腐蝕了,想來這些白蟻連牧師的講台也不放過,一定兇猛的很。

 

 

      在聖彼得使徒教會中,導遊特别介紹了牆上一幅耶穌畫像,並請我們仔細觀看。原來這幅耶稣像是由許許多多的人頭組成的,有些人頭可以被輕易的辨認出,如美國的馬丁路德金、印度的甘地等,這種聖像的畫法相當別緻。可惜這幅耶穌畫像沒能受到良好的保護,導遊用她的手指觸碰畫上的人物,雖然是盡心,但古物可能受損,真想當場出口制止她。

 

      當郵輪離開時,那美麗的海岸線、那美洲的黑人國家源始、那十七八世紀的海盗窩,還有那聖彼得教會牆上的耶稣晝像,依舊在「阿慶」的腦海中不斷地盤旋。只能心中暗道: 再見了,獨特的「牙買加」,希望還能有機會再來!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poultrychen&aid=20559531

 回應文章

玉米蘋果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5/02/14 18:45
哈,好有趣的一篇圖與文。微笑

阿慶哥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5/02/10 03:46
最近找到那種子像荔枝核㨾的當地水果名稱, 它們們叫 Ackee 果, 中文是西非荔枝果或阿開木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