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方法:如何得體地傳達壞消息
2018/03/19 09:49:30瀏覽30|回應0|推薦0

方法:如何得體地傳達壞消息

=========================================

雲端POS,電商,APP,ERP,行動購物,QR CODE,POS,電子發票,創業

=========================================

沒有人喜歡告訴別人壞消息,然而在職場上,如何得體地傳達壞消息是每位元領導者必需的技能。安迪·莫林斯基(Andy Molinsky)是布蘭迪斯大學的教授,他採訪了超過40位經理,總結出5個技巧,《每日心理學》(Psychology Today)分享了他的心得。

第一,為談話做好準備。如果你告訴對方“你被開除了”,對方很可能會覺得“這不公平”,然後做出過激反應。因此你要提前設想好對方可能的反應,自己該如何應對。

第二,告訴自己這件事為什麼是必須的。每個人都討厭壞消息,但如果你覺得這是必要的,你的心理壓力就不會那麼大。如果你只是傳達決定的人,那麼你可以分析一下做這個決定的原因和其他可能性。

第三,簡單直接,同時保持同理心。直截了當地說清楚,不要讓對方誤解,保持冷靜,並表示同情。雖然美化壞消息是沒用的,但你的態度也不應該過於冷酷。

第四,選擇正確的談話地點。找一個隱蔽的地點和對方談話,將有可能產生的尷尬最小化,給對方留面子。與此同時,也要考慮好自己的安全,因為壞消息很可能會讓對方變得情緒化。

第五,不要討價還價。不要讓你們之間的對話變成一場談判。很多員工聽到壞消息時,很自然會反問“為什麼你要這麼做”“為什麼會這樣”“為什麼是我”等等。最後,短短幾分鐘的對話很可能要持續一個小時。如果這個壞消息是必須說出來的,不要讓自己掉進“為什麼”的陷阱。

掌握這幾個小技巧,未來如果遇到壞消息,你可以更得體地和他人溝通。

 ======================================

批發,服飾,網購,五金,顧客,價格,消費者,商業,條碼,創業貸款,優惠

======================================

倖存心理學:怎樣在絕望中成就自己

我們每個人都會或多或少遇到挫折、逆境,甚至還可能遭遇改變一生的重大變故,陷入絕望。我們應該如何應對這樣的情景?怎樣治癒自己?有沒有可能變逆境為優勢?美國心理學研究專家大衛·B.費爾德曼和李·丹尼爾·克拉韋茨就在新書《倖存心理學》裡回答了這個問題,他們從心理學、精神病學、社會學、人類學甚至商業等角度,探討了怎樣才能走出逆境,以及如何在苦難中成就自己。下面和你介紹四個走出逆境、將逆境變為優勢的方法。

第一,積極思維的悖論。人們常認為,樂觀能消除災難,成功源于積極思維。書裡說,樂觀的態度肯定不是壞事,但是如果將好結果都歸功於積極思維,尤其是認為積極思維一定能幫人們走出逆境,那就不對了,甚至反而會產生相反的結果。有研究表明,鼓勵自己“沒有什麼大問題”“一切都會好起來”,有可能降低自己努力改變現狀的行動力。盲目樂觀會導致人們期待奇跡,不願面對現實。放棄不切實際的目標,才能認清真正的希望,這樣的樂觀才能真正推動個人的成長。

作者舉了一個例子,荷蘭游泳選手瑪律滕·范德韋登19歲就是當地的游泳冠軍,但卻患上了致命的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游泳生涯暫停,三年後痊癒,重回泳池。但他沒有一味地鼓勵自己,他明白自己成為世界冠軍的希望不大了,所以不再像以前那樣瞄準國際比賽冠軍,而是努力贏得小型比賽。在這些小型比賽中,他一次次奪冠,然後取得了2008年北京奧運會10公里馬拉松游泳的參賽資格,他清楚自己並不是這裡最強的參賽選手,所以比賽的時候故意落後,避免遇到別人游泳時劃過來的水流。他在最後拼盡全力,竟然獲得了的冠軍。書裡說,瑪律滕就不是那種相信積極思維可以戰勝一切的人,相反,他非常謹慎,步步為營。他的態度比積極要消極一些,但又比消極更實際,這種狀態才是真正的希望,或者說是有基礎的希望。這種思維要求我們充分瞭解現實再做判斷,跳出所謂的積極思維,直面現實,仔細規劃。不要念叨“一切都會好起來的”,而是問自己“現在要怎麼辦”。

第二,適當妄想是有益的。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心理學家泰勒創造了“積極錯覺”這個概念,說白了就是自我膨脹,對自我的控制力的高估。簡單來說,這是一類特別有自信心的人。

過分自信對很多人來說是件壞事?其實正相反,很多科學實驗證明,這是好事。組織行為學專家馬歇爾·戈登史密斯研究了很多影響力巨大的公司高管,他發現成功人士的共性之一就是非常自信。對自我控制力的高估,常常使他們願意冒各種風險。別人眼裡的危機,在他們眼裡就是機遇。他們也會遇到失敗和重大挫折,但是失敗後,會馬上站起來,再次嘗試,直到成功。

結合剛才提到的“不要盲目樂觀,要做有基礎的希望”,作者提出一個等式:現實看待當下處境 + 強烈認為個人有能力控制自己的命運 = 基於現實的希望。幾十個研究都曾證明,基於現實的希望可能創造更好的結果。

第三,適當的寬恕。很多創傷可能是人為造成的,這就會給被傷害者帶來仇恨。但是心理學研究顯示,不原諒、記恨,對精神健康的壞處顯而易見。有研究人員發現,有些疾病更常發生在喜歡記仇的人身上,他們得心臟病的可能性更高,血壓更高,患胃潰瘍、關節炎、背部問題、頭疼和慢性疾病的可能性都比那些不輕易懷恨在心的人高。

心理學家洛倫·圖森特和同事還在實驗中發現,原諒和減輕抑鬱有關。那些容易原諒別人對自己犯下過錯的人,患抑鬱的可能性更低。圖森特和同事認為,希望可能是原諒和降低抑鬱風險的連接點,越是不原諒就會陷入絕望,更可能導致抑鬱。一直研究“希望”這個話題的堪薩斯大學的心理學家斯耐德也在研究中發現,原諒和希望之間的關係十分簡單,原諒就是不再幻想著改變過去,意味著打破你和過去之間的心理聯繫,不再執著於改變已經發生的事,讓人獲得解放。

第四,陪伴。研究顯示,對遭受創傷的人來說,身邊人的力量至關重要。1997年,荷蘭阿姆斯特丹市的長壽與衰老調查,歷時兩年半,訪問了近3000位病人,來研究社會關懷和死亡率之間到底有什麼關係。研究人員分析了人們生活中接受的各種外在關懷,包括是否已婚,是否有伴侶,朋友、家人的數量,以及調查者對受到的關懷的評價。結果表明,精神支持被證明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實驗結果還顯示,接受較高程度情感關懷的參與者的死亡率,是其他人的一半,接受情感關懷較少的群體,死亡率達到了13%,而前者只有6%。事實上,如今很多心理學前沿研究都認為,他人的關懷能給受到創傷的人提供情感緩衝,使他們較少受到創傷後精神疾病的困擾,甚至能幫助他們獲得創傷後的成長。

以上就是《倖存心理學》這本書介紹的四個可以幫助人們度過創傷,甚至將逆境變為優勢的方法。希望對你有啟發。

本期內容參考來源:《倖存心理學》,作者:大衛·B. 費爾德曼/李·丹尼爾·克拉韋茨,中信出版集團出版

改寫:泰斯

========================================

門市,流程,進銷存,折扣,會員,零售,會員卡,營業稅申報,電子商務,廣告

========================================

觀點:聰明地思考,愚笨地做事

辻野晃一郎是前穀歌日本公司總裁,最近他出版了《穀歌的斷舍離》一書。在書中,辻野晃一郎認為,成功就是要堅持“Why”,而適時捨棄“How”。

在加入穀歌之前,辻野晃一郎曾經在索尼工作,每當遇到困難時,他都會告訴自己“聰明地思考,愚笨地做事。”他認為,這個世界上聰明人非常多,但能夠把想到的事情堅持做到最後的人很少。越聰明的人,在碰壁時越擅長用很有說服力的說法解釋做不到的理由,然後立刻放棄,或者把包袱甩出去。還有一種是“發散型”的人,他們經常有各種獨特的點子,但下一秒他們的興趣立刻轉向別處,結果那些靈感一閃而過,並沒有得到實踐。而當看到別人成功時,他們會說“其實我也這樣想過”。辻野晃一郎認為這是沒有意義的,因為聰明思考固然重要,但愚笨地踐行並最終獲得成果需要執行力和耐力,這兩種能力正是成功人士與普通大眾最明顯的區別。

辻野晃一郎認為,凡事都分兩種場合,一種是“要愚笨地堅持做到最後”,另一種是“要有勇氣中途放棄”。那這二者是否矛盾呢?他說:“愚笨地堅持做到最後非常重要,放棄也同樣重要,而能夠有所區分才是最重要的。”

區分可以通過“Why”和“How”來進行考慮。“Why”指的是目的,就是“為什麼要做這件事”。“How”指的是方法,就是“如何能達到這個目的”。一般來說,屬於“Why”的部分應該毫不動搖地、愚笨地堅持做到最後。“How”是實現“Why”的方法,一旦發現用某種方法不能實現目的,完全可以中途放棄這種方法。

辻野晃一郎認為,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如果說人生的目的是“Why”,那麼工作的公司就屬於“How”。從一家公司辭職只不過是改變了實現人生目的的方法。辻野晃一郎說,無論是在哪裡工作,都要拼盡全力做到極致。這樣才能敏銳地覺察到應該捨棄的東西,並且不錯過時機。

 

 

[ERP X EC] [POS + 電商] 行業別雲端系統   規劃/設計/建置 資料整理

=========================================

中小企業,雲端,出租,推薦,批發,創業貸款,顧客管理,收銀機,條碼掃瞄器

=========================================

[ERP X EC] [POS + 電商] 行業別雲端系統 規劃/設計/建置

寶碁科技有限公司

連絡承辦人員 : 謝先生

行動電話 : 0988-967-688

Line ID : pos.app

連絡時間 : 平常工作日 09:00 ~ 17:00

以 人性、流程與技術 為核心理念

( 知識學習商業管理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posadvisor&aid=111177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