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尋找一個向幸福前進的社會制度(五)
2012/07/31 00:30:07瀏覽307|回應0|推薦5

三、幸福社會的最大關鍵是創新與平衡!

 想過著安定又豐足的美滿生活,需要積極的創造。但是創造和破壞常常是一體的兩面,不是越多越好,只有恰到好處的平衡,才能成就社會的真正幸福。

[幸福的基礎是什麼?眾人真正想要成就的自己]

 如果一個人在瞑目之前,如果能覺得這一生充實,沒留下任何遺憾了,這樣的人生,是幸福的吧。似乎沒有什麼能比成為理想中的自己更讓人滿足了。

*只有得到自己真正想要的才會幸福

 有錢有地位能帶來快樂嗎?在別人面前有面子能帶來快樂嗎?其實,每個人想要的,多少都有點差別,對別人來說是好的,自己可能不是那麼受用。不知道實際上是怎樣,看起來好像很風光,就讓人覺得很羨慕了,可是,不知道有多少人的表面風光是努力硬擠出來的表象?

 每一種人都有屬於他的煩惱。有錢人有有錢人的煩惱,窮人有窮人的煩惱,舊的煩惱被解決了,新的煩惱又來了。追逐社會地位與個人的成就,對野心大的人可能是充實的,可以帶來成就感,但對只想過好日子的懶人來說可能只是活受罪而已。塞給一個人他不想要的所謂的好東西,他只會覺得痛苦而已,帶來的只有壓力而已。現代人快樂的有多少,痛苦的又有多少?

 而最大最大的盲點則是,我們一般很少會去思考自己到底真正想要的是什麼,自己想要追求的是什麼,而只是盲目的從眾,一窩蜂的趕流行。常常是好像得到本來想要的,好像達到自己的理想目標了,才發現得到的是這樣的空虛。這根本就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然而,這往往是得到了的時候才會發現。

 買錯東西的時候,又不能退貨,特別是承認買錯會很丟臉的時候,那一個悶,真的是會讓人得內傷的。在追尋人生的目標與成就的過程,其實也和買東西很像,沒買到手之前,真的不知道那個商品是怎樣的。等幻想破滅的時候,為了一個面子,咬著牙痛苦的承受,不知道有多常見呢。

 所以說,有錢不一定快樂,有名聲不一定快樂,人生煩惱苦多,沒有有沒有的苦惱,有也有有的苦惱,我們都想得到更多,但常常伴隨著得到的滿足感,也常帶來始料未及的折磨或是空虛感。其實,要得到幸福,就是要得到能讓自己真正覺得幸福的事物罷了,一切外在對成就什麼的標準也都只是外在的,人呢,最實在的也就是自己了,到頭來,一個人的所有,也就是自己到底是什麼,算什麼,是不是喜歡欣賞自己,人生重來一次會不會後悔這樣一路走來的方式罷了。如果暮然回首,發現這樣的一個事實,啊,原來自己不過是個猥瑣的噁心人渣,想來這樣的人生肯定快樂不起來吧?

*最基本的安定感,吃得飽,不受傷害

 有夢最美,希望相隨,充滿著理想抱負在努力生活,這很好。但是,起碼也不能肚子餓,吃得差點也就罷了,如果常常是餓,很餓,非常餓,那些夢想希望什麼的只會是餓得頭昏時看到的星星而已。朝不保夕的狀態下,找不到下一餐的食物的時候,這些理想抱負都只是幻影而已,只有在喪失意識時的夢境裡才有那一絲絲存在的可能性。

 怎樣能得到幸福,這實在是很難斷定,但是怎樣能保證不幸福,答案倒是不難找。吃得飽,穿得暖,路上不會被狗咬或被流彈打中,又或不需露宿環境惡劣的野外,這些很基本的生活條件,如果無法滿足,人生自然不可能有品質可言,只不過是稍微高級一點的畜生而已。

 但人也不是吃飽又不受傷害就好了。害怕受傷其實和受傷是一樣的威脅。即使沒受到傷害,持續在受到傷害的陰影之下,一個人是怎樣也很難開朗起來的,這種恐懼其實也是一種傷害。有錢人家含金湯匙銀湯匙出生的小孩子未必幸福,如果父母給的壓力太大,又得隨時飽受各種恐懼,甚至無法擁有個人的意志與想法,只能做個表面風光的傀儡,那其實也是另一種折磨。有錢但緊緊伴隨朝不保夕的危機感,這種有錢也沒多少快樂可言,除非這個人快樂的泉源完全就只是數鈔票!

 或許每個人都需要一個家,一個避風港,累了或是受傷了,有地方可以休息,這是很重要的。也只有在可以安心,有穩健的後盾的情況下,一個人才會有足夠的勇氣去嘗試與突破自我,才有可能進行創新與改革。擔心受到傷害就是一種成本,擔心退休時無以渡日,自然會減少消費,以及減少投資,然而省錢,常常就是越省越窮。沒有退路,不是變得更退縮,就是變成極端的亡命之徒,這對於取得自信,不斷進步的正向強化的循環,是絕對的阻礙。

*進一步的需求,有面子,有自我價值

 大多數人的生活都有一個基本的安定。無家可歸,孤身一人的,這種人是少數,而會餓到肚子的,這年頭也非常少見,多數人都是在煩惱如何減肥。至於暴力的陰影,可能只有某些行業比較會碰到吧,像現在的台灣,治安說好不好,但也差不到哪裡去,黑道與幫派勢力是有的,但真的囂張得太超過的,嚴重危害一般人的人身安全的,很難。壞人多半只是逞意氣,貪點不義之財啦,喜歡上酒家耍耍威風,與其說壞蛋多可怕,還不如說瘋子和偽君子的危害還要更大些。就算經濟怎麼不景氣,日子要說難過,也還算是文明的難過。

 其實很多人都是死要面子的。可以吃苦,但是不能沒面子。愛占便宜的人可以為了面子而吃虧,這個面子,其實是硬道理。掌握一個人的臉面在哪,多半可以預測,甚至支配那個人的行動。

 當然這種為了面子而失去理智的情況,可能有不好的結果,但也可能有好的結果。為了在朋友面前有面子而回去欺負老婆小孩拿錢亂花的爛男人這種故事,大愛電視台的戲劇裡面不知道演了多少,這種死要面子而連累妻小的行為,當然是悲劇,是不好的。但也有那種為了面子而忘記了自己本來自私自利本性,因為一時誤把自己當成偉大高尚的人,最後真的變成偉大高尚的人這種戲碼存在。

 面子是人性的罩門。是人性的弱點。當然,是可以這樣解釋。但面子是人自我價值認可的一種動力,也可以說是一個人自我成就的動力。沒有人願意當顆灰塵一般的被人忽視,或是被當垃圾般的被人嫌惡,一個人如果沒有對自己的期許,就不會有改變與進步的動力。

 定義一個人的目標方向,和定義一個企業的使命責任其實是同等重要的事。所以人都會有自我的期許,這個期許也就是這個人對幸福達成的一個標準。沒有想清楚自己到底想要什麼的人,通常只會達成他誤以為對自己好的目標,而無法得到真正的快樂與成就感,怎麼努力也只有空虛。這問題說玄說形而上是玄是形而上沒錯,但連什麼是充實都搞不清楚的話,到頭怎能不覺空虛呢?

*一個人的幸福和群體的共同幸福的協調

 一個人自我成就,所以得到幸福。這不是那麼容易的。自我成就常常是伴隨著競爭的意識,要成為被人認同與肯定的人,那就要別人認同與肯定。只要是牽涉到人,就不是簡單的事,因為人的想法與價值觀各有不同,不像物質一樣只要觀察研究,經過努力就能達成目標的。關於人,那就是一個動態的概念,我在進行某些計畫,別人也會採取某些行動,各自的目標不同,而各自採取了不同的行動,而這些行動可能會在互相之間產生影響,所以,就是世事難料,只能盡人事,卻無法強求結果。

 一個人的成功,是那一個人的目標。那如果以一個群體來看,怎樣才能算得上是這個群體的整體的成功呢?如果每個人都是大笑,哈哈哈哈哈,別人的失敗,就是哇耶快樂啊!像這樣黑白郎君式的快樂定義,那這個群體一定很不快樂,因為最後只能有一個人笑而已。以打敗別人為手段來取得成就感,以勝過別人為目標,如果大家都抱一樣的目標在努力著,很容易導致惡性競爭,最後幾乎沒有人可以成就自己,連贏家也會產生贏家的苦惱,前仆後繼的虎視眈眈的惡意競爭者在後面追趕,這種笑也是笑得很累的。

 一個人的強,容易定義與追求,但一個群體的強,卻不是一堆很強的人聚集在一起,就能成就。當一個人不足成事,必須以一個群體來行動,來競爭的時候,一個人的目標和所屬的群體能否達成目標就有了關聯。清末的中國人,一個人的時候超級強大,但成為一個群體時就變成廢物,就是群體與個人利害衝突的一個極致了。結果因為群體非常弱,每個人的高強武藝也派不上任何用處,只能任外人魚肉而已。

 一個人的幸福如果和群體的幸福不能協調,結局就是大家一起慘,怎麼努力都是慘。所以說,只要關於人,那就必須用動態的觀點來看,而不能用死板的傳統智慧去測度。想要達成什麼目標?是要忽視現實,一股腦的用自己死認的競爭法則去努力追求理想,很可能努力到頭,只是把整體給拖下來一點,而自己也得不到自己想要的,萬分努力掙扎也只是一個差強人意的結果而已。

 這是一個矛盾而難解的難題。有時候,組織裡頭的人,就是處於彼此競爭的狀態之下。如果做一件事,對自己沒有好處,但對群體的整體利益有幫助,也對競爭對手有好處,那這件事就不可能被執行了。即使這麼做對自己沒有直接的損失,還能對群體帶來巨大的好處,因為惡性競爭的格局,就不會去做,從外部的另一個群體的觀點來看的話,可以說是這個群體的行動不理性,腐敗而無能,缺乏競爭力。但是這個群體的內部可能已經是高度緊繃競爭的了,只不過對外卻是無能而已。好麻煩呀!

 其實這需要一點哲學上的高度。重新思考個人的價值與定位為何,是很重要的事。可以不要計較一些小利益,而把眼光放得更高更遠,也可以不要把競爭看成你死我活,而把競爭當成是充分發揮個人價值,追求分工與差異定位之下個人價值的最大化。一個人,有時候就能改善一整個群體的共同思考習慣和價值觀,能引導群體朝向良性競爭,分工合作而非互相保證毀滅的惡性內鬥,那這樣的群體必然會繁榮興盛的。或許在這種氣氛之下,個人成就的達成會更順利,也更充實吧。

[需要有資源來成就眾人,需要創新來解決資源不足的問題]

 如果沒有陽光空氣和水,所有人類都要死。沒有足夠的土地,資源和資本,任何經濟建設都無法展開,人類也無法取得除了生存下來以外的成就。任何經濟活動的基礎都是資源,沒有資源是什麼都做不成的。

*資源有限,需求無窮,有限資源的競爭

 資源永遠很重要。即使全球的眼光大都放在股票房地產的投機上頭,原物料的掌握,永遠都是很重要的根本任務。缺石油,相關產業就動彈不得,缺曠產等工業原料,就做不出任何東西。確保資源的順利取得是許多產業的生存命脈。有限的資源也是不得不競爭的根本原因。這個世界並非人人和諧的照自己喜歡的方式努力生活就能得到快樂的,假如每個人都想像帝王一般的過生活,那每個人消耗的資源就是和一個帝王消耗的資源一樣多的話,數學乘一乘,地球上哪來這麼多資源可以揮霍呢?

 另一方面,有些事物本身不具備物理性質的稀缺性,但是卻有著邏輯上的稀缺性。第一名就只有一個,如果每個人都能是第一名,那這個第一名就不是第一名了。人類的欲望是沒有止境的,這是成長的動力,但也是麻煩的淵藪。當大家要的都一樣,但是卻沒有足夠的標的讓大家都能滿足的話,就會產生競爭,而且,這種爭奪有限資源的競爭是零和的,競爭只是成本而已,競爭越激烈,成本越高,但總所得不會因此增加,反而可能在爭奪的過程中產生浪費而更加減少。

*良性競爭與惡性競爭的差異

 或許吧,就是要有稀缺性,才有價值,才值得去爭取。但競爭有限的目標,只會越競爭越少而已,那是越爭越苦的。那似乎和目標是背道而馳的了?競爭未必然只能競爭現有的成果,還有另一種競爭,那就是創造,以創造更多來代替爭取更多。如果大家都窮,但大家都以創造自己或他人之所需為目標努力和自己過去的效率水平在競爭,那在這場競爭當中,所有人會從競爭的投入當中獲得越來越好的生活水準。

 把對群體有貢獻的成就感當作是個人成就的目標,以得到他人的尊敬當成是成功的標準,像這樣的抽象事物,本身也是具有稀缺性的。如果我實際對群體有很大的貢獻,但其他成員對群體的貢獻都比我大非常多,我的貢獻就顯得不足為道了。這時候仍然要和其他人競爭,才能獲得這種榮譽,不過和前一種競爭不同,這種競爭並非內鬥,並非掠奪現有事物,而是創造更多事物,換句話說,資源不會因為激烈競爭而枯竭,反而會因為競爭而益加充盈。像這樣的競爭就是良性的競爭。

 而惡性競爭就是無法創造出更多價值,只能從現有的成果當中去爭取自己的那一部分,競爭越激烈,大家就越痛苦與貧窮。或許可以說,以創造價值為目的的積極競爭,是良性競爭,以爭取自身權益的積極競爭,則傾向淪為惡性循環。

 以什麼為目的,這其實是很難判讀的。人類的行動,出於本能的部分常常比出於理智和信念的部分要高,而且所謂的目的也常常不是明確具體的,那就是一個感覺或一個習慣而已。所以要用這個群體的人是以什麼目的在做內部的競爭,是良性是惡性,用口頭問他們,你們是在努力創造成果還是在努力互相卡位,答案可以肯定的是,每個群體看起來都能得到良性競爭的答案。這當然是沒有意義的。直接看結果比較快,如果這個群體在運轉的過程當中,資源是充沛而不斷增加的,團隊績效與競爭力是不斷進步的,那這個群體就該是處在良性的競爭氣氛之下,不用刻意去監督管理,也成創造好成績。反之,就算什麼團隊精神團結合作和諧至上的口號標語掛滿滿,如果一個內部競爭激烈的群體實際的外在表現是一直沒有長進,甚至是退步的,那這種競爭模式大概就是不健康的。不健康的競爭模式之下,或許裡頭的成員自認為的目標信念,和他們本能上實際行動的,是不一樣的。抱著善意做蠢事是很常見的情況,特別是那份善意只是口頭上的,感覺上的,道德標語式的那種,而不知不覺陷入的惡性競爭,導致群體動能的枯竭,坦白說成就不了什麼,那根本只是在破壞,而不是在創造。也可以這麼說,良性的競爭是成功的管理的結果,而惡性的競爭是缺乏有效管理的結果,要小心的一點是,它主要是結果,而非原因,想改變現況,要從原因下手,而不是從產生的結果現象上去動主意。陷入惡性競爭,只有折衝協調,找到共同的長遠利益,並改善利益分配的公平與效率,這樣從根本下手,才有可能收效,禁止或壓抑某些競爭的形式,只會讓惡性競爭的內涵以不同形式繼續保留下去,對結果的改善,通常是無濟於事的。

*沒有創新,就無法維持良性競爭,也無法產生更多價值

 良性競爭和惡性競爭差異太大,腦袋清楚的人都知道維持良性的競爭會比較好。但情況並沒有那麼容易。如果沒有足夠的價值讓大家都能分配到可以滿足的程度,要維持和諧與合作,並不是容易的事,甚至可說是不可能達成的任務。如果大家都為了群體盡心盡力,但這樣的努力也是枉然,也得不到任何實際的成績,那麼這種努力就沒有意義。

 重點是,價值不是努力工作就能夠保證創造得出來的。良性競爭的成立前提是,這樣的競爭活動能夠刺激出更多有價值的產出。但如果沒有創造有價值的產出的方法存在,良性競爭就沒有起點,也無從進入良性循環了。

 那,新的價值要怎麼創造?真的只能是創新而已。尋找現有的機會,找到價值上的落差,或改善效率的可能性,加以嘗試,想要創造些什麼,需要的是用心觀察尋找機會,或是積極的持續改善。就算是持續改善,也要先找到哪裡是可以改善的,才有所謂的改善存在。換句話說,用心尋找創造價值的機會與可能性,是創新的首要條件。敷衍的態度就不可能進行創新,只會衍生出官僚風氣,而績效也只能是短暫用欺騙的方式捏造出來的假成績。換句話說,專注於價值創造的心態是創新成功的基本條件,而創新是維持良性競爭的必要養分,所以,心態上如果不適合創新與改變,就無法擁有不斷穩定成長的真正繁榮興盛,也就無法享有自我成就的達成,那就是一條通往地獄的死巷子了。

[要走出競爭必然的死胡同]

 競爭的極致通常就是人吃人而已。

*創新不是感覺,而是要找出需求的價值之所在

 要突破惡性競爭的詛咒,要點在於能夠創新,能創造更多的價值來供分配,以維持一個可以分工合作,不需勾心鬥角互相牽制的正面環境與氣氛。但創新本身就是一門大學問。人人都愛創新,但每個人看待創新的角度不一樣,有的創新真的能解決問題,創造大量價值,但更多所謂的創新,只是看起來感覺上有點想法,但實際上卻沒有什麼可以讓人振奮的成果,雞肋一般的創新。

 有成效的創新,一定不能只是矇矓的感覺。很多人喊著創新啊,創意啊,結果呢?除了自以為是才子,是藝術家之外,根本沒有人欣賞,而這種創意也僅值得那種客套的恭維,沒有真正實際應用的空間。因為根本就沒想清楚,純粹只是自爽而已。最好的例子就是台灣政府的形象宣傳廣告,搞那什麼文創,什麼青年活力什麼的,其實就只有一個無腦而已。只有矇矓的幻想,沒有清楚,經得起考驗的邏輯思考,沒有非達成不可的專注熱忱,沒有打破自己固有習慣觀點的大破大立,所謂的創意,真的只是小孩子不成熟的把戲而已,是什麼也創造不出來的。新奇,自己所不熟悉的新玩意,會給自己新鮮感,但,千萬不要把這種新鮮感當成是創新的成分,新鮮是沒有仔細思考與消化的模糊概念,認真看待之後,新奇的感覺消退了,才能看到事物的原貌。如果把提供這種新鮮感當成創新,當作創意,那就是先把自己腦袋弄糊,再設法把別人的腦袋也弄糊罷了。自己腦袋裝漿糊就算了,然後用不知道算不算好意的積極態度把別人的腦袋也弄成漿糊,這就實在很可悲了。

 有成效的創新,大多是從實際的需求而來。所以平常就要注意觀察,隨時對機會保持敏銳。有沒有哪裡可能有問題,會不會有某個需求其實沒有被滿足,其他人對這件事情是怎麼想的,客戶買這個商品背後真正的動機是什麼,尋找需求沒有公式,唯一個規則就是專注用心而已。心不在焉的人是看不到需求的,靠著幻想與莫名其妙的天才,通常只會搞出一堆烏煙瘴氣的垃圾而已。這種創新反而是資源的浪費,對風氣的改善和效率的提升一點幫助也沒有。

 想要創造更多的價值,讓群體中的成員都能有充足的資源可以分配,避免因為沒有別的辦法了,只好內部自相競爭有限的資源,就必須找到價值之所在,並努力的創造出來。這需要的就是創新,真正的創新,不是那種感覺上像個發明家或聰明人的那種創新,難道不是嗎?

*要避免紅海競爭,紅海競爭的終點是腐敗

 競爭不僅僅是個人的事。一個產業的許多企業,也處在彼此競爭的狀態下,甚至,某些產業之間,也存在著替代性的生存競爭。理論上,這種競爭是構成市場效率的基礎,因為競爭,所以各自拿出最好的本事,提高效率減少浪費,對社會有益。但,這是理論上的,實際上,情況不一定如此。

 當進入門檻不高的時候,新的競爭者很容易就能加入。新加入的競爭者或許有其特殊的新方法或是某些有利條件,才踏進來參與競賽,多了這樣的刺激,產業應該會更加激發出生產力才是,變得更蓬勃興旺才是。但有時候,新加入者唯一擁有的,其實只是對產業的無知而已。或許產業的市場已經飽和了,沒有必備條件的新加入者是無法生存的,但,這訊息新加入者未必清楚。而且,人往往容易高估自己,然後認為只要努力就能成功,只要堅持情況一定會好轉,於是呢?有些產業,因為熱門或具備未來性,就吸引了一大堆的競爭者來角逐有限的市場。大家常常都是相信未來會成功,所以現在不賺錢沒有關係,相信未來會成功,所以拼命而不擇手段的提高市場占有率。結果是什麼?如果沒有一兩個具備絕對壓倒性優勢的競爭參與者存在,這個產業會淪為戰國時代,然後大多數的企業都是賠錢著等待未來的希望。產品是被需要的,技術也有一點點專業性,甚至還資本集中有進入門檻,但惡性的紅海競爭,卻足以讓這些企業個個產生大量虧損。

 虧損個幾年,企業的士氣會降低,股價會破盤,然後有被併購的危險,高階主管為了如何替自己無能的表現解釋會迷失方向,然後整個企業就慢慢走向絕望,最後破產關門下台。只有少數撐到最後沒有倒閉的才有機會享受到一點點成功的果實。但如果進入門檻真的不夠高,那這個產業永遠都會處於惡鬥之中,但這卻是激烈又沒有未來的惡鬥。這種氣氛之下,所謂的競爭常常只是努力跟上競爭對手的腳步而已,而失去思考自身存在價值,尋找創造新價值的空間的那種氣氛,也就是說,這樣的競爭不利於創新,只是消耗資源在進行從結果來看無意義的浪費行為而已。

 所以,如果參與競爭時沒有相當有力的必殺技在手,就不應該貿然跳下去淌這攤紅海競爭。紅海競爭的終點,只會是低迷的士氣與加速自身崩壞的腐敗而已。如果已身陷紅海,也不該繼續沉淪,而是應該找出離開紅海,通往藍海的必殺絕招才是。這當然是需要思考,需要創意,需要創造性的創新才能辦得到的。冀望壞時光總會過去,好日子會再臨,只要再努力一下下這樣的想法,繼續留在紅海廝殺,結果只會是一場空而已。

*自我定位,差異化,產生比較利益

 所以說,創造更多價值,以維持良性競爭,可以持續成長的正向循環,就必需尋找價值與機會之所在,來創造更多的價值,以避免淪入內部分食現有大餅的窘迫處境之下。這個重點,就是要有一個適合的舞台,能夠充分投入,並從中創造更多有價值成果的一個環境。有新大陸,有新世界可以探險與開拓,必須保持這樣的氣氛,才能一路走在健康成長的坦途上。

 這個過程有很大的障礙。一旦有了成果,難免會有誘惑去進行內鬥,而非創造。更大的誘惑則是,大家都追求相同的角色,想要相同的成就,所以發展著就漸漸產生政治和內部鬥爭了。但這樣的內部競爭是容易產生浪費的,成功者伴隨著失敗者,以總體的角度來看,只是浪費而已。那,怎樣才能避免這個問題,而讓群體的協同運作更有效率?

 道理就像企業的發展策略一樣。企業必須有核心使命與自我定位,在成長與發展的路上才不會迷失。自己的使命是什麼,自己現在是什麼,有什麼,而未來自己應該要成為什麼樣子,這是企業自我定位時應該自問的問題。如果沒有找到自己的定位,而是從眾的盲目競爭,那麼,資源會無法集中,也難以進行創新,自身的競爭優勢也難以累積。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就很難達成自己也不知道怎樣才算好的理想成就。個人的道理也是一樣的。自己有什麼定位,和別人有什麼不同之處,在現有環境中是否有特別適合自己發揮價值的角色,以及如何和其他人協調彼此角色的扮演方式,也是重要的課題。如果大家都只想當主管那樣一路的升遷而已,那競爭自然會僵化,而每個人的最大價值也無從發揮,最大的問題就是,工作上的分工會很難順利實行,沒有各別追求專業領域,分開發展再整合所產生的那種綜效。

 有些小企業的管理態度是,好像專業知識應該是每個人都應該全都知道,全部流程,所有的知識技術,所有公司的活動,優秀的人才應該都要涉獵熟悉才行,這才是優秀的定義。但,再小的企業,也都有無窮的空間可以創造,可以累積與培養專業的優勢,每一件事情,只要全副用心,鑽研到底,都可以成為一門產生相對優勢的學問。如果什麼都要懂,都要全通,那需要知道的東西會把腦袋塞爆,為了趕上這個所謂的優秀的進度,一個優秀人才的專注力就被內部管理活動全部占據了,那思索自身工作的意義,找尋創新的機會的空間就會被壓縮了。所以這是不太好的作法。角色的定位還是要做適當的劃分,整合的任務是另一回事,但是各個角色任務的細節需要做好規劃與差別定位,讓不同的角色可以相輔相成,其他同事的優秀能更多成為強大的助力,而非只是競爭對手,這樣企業的活力才帶得出來。

 做好差別定位,讓群體中的每個成員都有適合自己發揮的角色,讓內部可以良好的分工合作,讓各自都能以有益於彼此的方式一同成長進步,可以說是一個群體繁榮興盛的根本。所以要重視比較利益的可能性,設法提高分工的效率,這其實也是一種尋找創造價值與減少浪費的創新活動。而這是關於人的活動,所以沒有公式,需要持續努力的管理活動。

 企業管理的理論其實經很完備了,只是要做好不容易而已。但是,關於個人的生涯發展,人際關係管理,以及社會上各個專業領域的分工整合上頭,其實需要改善的空間還很大。把整個社會當成一個整體來看,多數的社會其管理都是很糟糕的。當然,這些社會通常不存在所謂的管理者,管理的成效通常是社會風氣自發形成的囉!

*以成就對他人的正面價值的競爭才能避免惡性競爭

 所以呢,惡性競爭是需要加以小心避免的。有沒有什麼方式可以引導社會風氣朝向分工合作而非惡性競爭發展的呢?

 用某種語言來說,這或許叫作愛的力量吧。因為愛其他人,所以期待看著他們成長,也從幫助他們的成長進步而能得到快樂。如果一群人互相抱著愛的態度在對待彼此,那惡性競爭自然無從生根了。當然,這接近宗教性的觀點和人性的自利與自然的淘汰法則是有衝突的,更不用說我們不會去愛一個陌生人,人際關係親疏有別,才是倫理,盲目沒道理的愛,反而可能會製造混亂。

 其實不用肉麻的愛。只要稍微調整一下做人的基本態度即可。人要成為人上人,並非只是單純的外在成就就能達成,還需要磨練個人的器量。器量狹小,看不得他人成功的,自己自然成就有限,身旁不會有能力強又可信任的戰友,只會有一些無法威脅到自己的隨從和心懷不軌的損友而已。而磨練器量的方法,就是要能成就他人雅量。很多人,對於不是自己的成功,就看不對眼。至少要和我遷上一定的關係,才會給予祝福,例如我自己,我的小孩,我的學生,我的朋友,我選擇的選項等等,和我沒有親密關聯的,寧願看它失敗,看不得別人的好。這是競爭本能使然。這樣的人格,自然不能容人,自己的成長空間也有限,傾向限制他人的成長而非促進他人進步。這就是器量狹小。其實呢,放寬心,對自己有足夠的信心,而能放手讓其他人能夠成長進步,這正是領袖氣質的展現。要把培養這種氣度當成是個人能力培養的更高境界,才能突破自我的極限,才能成為改善群體績效的那種賢能的人。人因為包容,因為能成就他人而偉大,事實上,當達到一定的成就之後,沒有這種氣度,再多外在成就,如財富名聲什麼的,也無法改變這個人只是個俗人這樣的事實。再優秀的俗人,也就是個俗人罷了,別人尊敬與羨慕的,是這個人的財富與權勢,而不是這個人本身啊!

[平衡與安定的機制是幸福社會的必須]

 良性的競爭需要嘗試與創造。這需要改變現狀的勇氣。只有具有安全感的人才具備這種勇氣。朝不保夕的人,無法投資未來,只能看眼前的利害而活,這樣是無法通往穩健的持續成長茁壯大道的。

*商業保險常常不划算,但社會確實需要保險

 要安定,那應該就是保險了吧。透過保險的機制,可以分散風險,在有餘裕的時候預先支付在危急的時候所需要支付的代價,從不同情況下金錢的價值不同這點來看,保險本身也可以是創造價值的。就以投入等於產出,但是在不缺錢時投入,在缺錢時產出,這或許可以看作是一種省缺錢時高額利息錢的手段。

 但是,商業保險不一定划算。保險行業本身需要管理,而運作保險行業也需要大量成本,業務員的佣金是成本,保險公司的必要利潤也是成本,這個代價,有時候是過高的。而設計保單本身也是一門高度專業,有的保單設計不當,明顯對保戶有利,而保險公司則是賣越多虧越多。虧錢?就從其他保單上削回來。於是,如果保單的設計與管理能力不足,不同保單之間品質落差較大,那麼,基於風險風散的保險成本概念來解讀,保險的實際成本會因此而更高。商業保險常常需要精打細算的,多數的保單成本都很昂貴,保戶都是虧很大的,只有少數設計不良的保單會讓保戶賺到。這本意不是買保險來分散風險嗎?怎麼好像反而變成是尋找有利可圖投資標的的投機競賽了?商業保險的管理常常是缺乏效率的,如果能夠量入為出,自己管理好自己的財務狀況,只針對少數重大而關鍵的意外投保,其實就差不多了,其實自身財務狀況的健全本身才是最大的保險。

 相對於商業社會的企業和個人的高度保險,社會的保險其實是不足的。而社會需要保險的迫切性,一點也不低於個人。就業市場的波動性不能一味期待有高度穩定的水平,糧食安全也是需要靠緊急的存糧來確保的,這樣的保險是很基本的。而天災的應變,也是社會保險需要處理的部分,國防軍事的安全,更是一個社會保持安定的基本保障。這些社會保險的職責,多半落在政府的肩頭上。

 保險不是魔法,保險也是需要成本的。社會保險也有成本,而且,通常都是很貴的。糧食不要放糧倉應急,先拿去賣,可以換現金,又不會因為囤積產生耗損,租倉庫還要錢要管理費哩,就短視的商業利益來看,囤積應急的糧食,是賠錢生意。反正沒糧食的時候再從外國進口就好了嘛,全球化的經濟,世界性的貿易,國外的糧食還比較便宜呢!這是很大的誘惑。那,如果出現了全球性的氣候異常導致連續幾年的大歉收,會怎樣?買不到糧食就只好捱餓了,最糟的情況是治安崩壞,政府毀滅,肚子餓的人沒有幹不出來的事呀!就像舊約聖經那樣的,連續七年的豐收再連續七年的歉收,就現代而言,如果只是一個小國家發生這樣的問題,全球市場可以吸納這樣的風險,而不會產生太大的波動。的確自由貿易可以為系統性風險降溫。但是如果是全球性的,接近全面性的天候異常,糧食歉收呢?全球的糧食系統可以撐幾年?能在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之前撐過困境?這個問題像是杞人憂天,但全球氣候變遷,系統性風險似乎正在逐年提高當中?而就歷史來看,連續的荒年也不是什麼罕見的情況,溫室效應二氧化碳濃度高,據說還有利於農作物的豐收呢。

 話說回來,社會性安全機制,也就是社會的保險的真正問題在於,我們願意付出多少保險費?在預算吃緊的時候,看起來好像不可能有不吃緊的時候吧,最優先被砍的預算是什麼?或許這才是真正的危機吧。

*沒有安定感會造成投機與不顧未來的風氣

 想成長進步安定繁榮,需要創新。創新需要有冒險的勇氣,要有承擔失敗的準備。不怕失敗,勇於嘗試,這只有具備高度安全感和自信心的人才能做得到,那些自卑或缺乏安全感的人,容易抗拒新的事物和新的改變,這也是不難理解的事情,因為這是人的本性啊。提供安定感與安全感,與提供失敗者重新爬起來的環境,是一個有高度創新風氣所必備的條件。這一點或許現在的美國是做得比較好的,即使美國的政治不是很理想,美國社會仍然維持相當的活力,這或許也是很重要的因素吧。但這很重要,一個能踏上穩定健全的成長繁榮的社會,必定是先建立了安定感與安全感,並且在失敗的嘗試之後仍有再次挑戰的機會,能讓人不害怕失敗,而勇於挑戰的。這種踏實的經濟成長才是最令人愉悅的,製造最多幸福快樂的。

 反過來說,如果缺乏安全感,那麼,首要的事情,又怎能不是保護自己的安全呢?如果弄丟飯碗就得全家喝西北風,那嘗試改變會是很可怕的決定,為了生存,人類會改變自己,從品德高尚變成阿諛奉承,這都不是什麼稀奇的事。為了自己最重視,最想守護的事物,其他都是可以犧牲的。那重點是,被犧牲的是什麼?很遺憾的,通常被犧牲的就是通往真正幸福的關鍵,就是創造力與良性競爭氛圍所需要的互信和合作氣氛,還有成就大事業的器量和高尚的人格。取而代之的是,如果無路可走,那就會不擇手段了,只要能生存下去,怎樣都無所謂。賭一把吧,做些不法的不道德的勾當,那有機會可以翻身,即便把整個社會拖垮也沒辦法,是社會沒留給自己一條好走的路啊!所以呢,可能就是風氣敗壞,道德低落,然後陷入負面的循環當中,即便努力掙扎求生,也多是消耗性的惡性競爭,於是邁入長期而穩定的衰落當中。這就是悲劇般的社會了。

*可以靠付出努力掌握的未來就是一種幸福

 哈,我們常常以為的,只要努力就能獲得成功,每多流一滴汗就離成功更近一步,這樣有點不切實際的幻想,或許本身就是一種最幸福,最棒的環境了。知道方向,只要努力就能得到成果,還有什麼能比這個更振奮人心的,更能讓人充滿幹勁的呢?

 這是一種理想。雖然不是不可能發生,但這樣的態勢,常常都是許多的偶然疊加在一起產生的特殊時空背景,並不是想要,就能有這樣的環境可以好好的來努力一番的。現實世界是更為複雜的,需要考慮更多力量的互相拉扯,在夾縫中找到自己的方向,這不是容易的事情。

 但這正是一個通往成長與繁榮的社會所必須製造出來的氣氛,環境,以及流行的價值觀。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以追求這種環境為目標,這個成果的價值是值得這樣的努力的,不是嗎?

[公平正義不是理想,而是一種平衡]

 進步的社會,不會惡性內鬥,氣氛好呢。這樣的好氣氛,會形成一種現象或是秩序,而很湊巧的,這種秩序,總是剛剛好和所謂的公平正義是一致的。繁榮進步的社會,總是剛好伴隨著較不腐敗的風氣,公平正義也總是更能伸張。或許,喪失了對人性的理想,而產生的腐敗,足以消滅任何有助於社會進步發展的有利條件。恰好達成的公平正義,往往也是湊巧發生的繁榮興盛。

*口號上的公平正義只會製造不公不義與效能浪費的爭奪

 公平正義有助於防止腐敗,也有助於建立社會的安定感與安全感。一個殘酷而不公不義的社會,留不住有理想的人才,而且會腐化所有人,導致更嚴重的內部鬥爭與惡性競爭。公義,是很有價值的,比我們想像的都還要有價值。不過,真正有效的公平正義只是一種自然而然的無形氣氛,一種普遍的價值觀而已,正如魚在水中游不覺得有水那樣。一個人的善意和正直,是他本來就善意而正直,而非是他希望別人覺得他善意而正直。而刻意而為的公平正義,很遺憾,通常沒有什麼效果,只是昂貴的面子而已。

 有個很諷刺的現象是,高喊道德正義口號,特別是態度極為慷慨激昂,常常反而是最腐敗的人。演技不夠好的,要當壞人還當不成呢。真實的善和高明的偽善,真的是微妙的兩個極端,心中缺乏公理正義的人,也才有那個厚臉皮高唱著自己絕不可能實踐的公理正義。不過,當偽善風氣太過普及,人心已經腐敗墮落之時,偽善反而成為一種愚蠢,可笑的愚蠢呢。

 為什麼要高唱自己都不相信的公理正義?那自然不是為了世界和平。如果不是太天真而接近愚蠢的程度,那能解釋的就只有一個利字罷了。為謀私利而推行的公平正義口號與行動,其目的為何?自然是不公不義的剝削其他人。成功者如果都是這副德性,這個社會必然陷入嚴重的惡性內鬥之中,迅速的衰敗下去,很難有例外。

 所以一個民風純樸的社會,只要接受了新的科技幫助,往往可以迅速的發展起來,讓物質生活水平迅速提升,但,一旦發展到滿街都是偽君子的時候,社會就會開始內鬥而陷入崩壞。這好像是所謂的自然循環,窮個幾代,民風就變純樸了?真的是很可悲。

 所以呢?公平正義對社會的良性發展很重要。但是想透過改善社會的公平正義,來達到讓社會變得進步繁榮,卻可能是危險的策略。只有自然而然的公平正義才會有正面效果,硬擠出來的假正義反而具有腐蝕性。有的人或許態度是善意的,但不了解這個複雜世界運作的道理,天真的以為只要呼呼口號人民的道德水平就能提升,貼貼標語就可以產生潛移默化的移風易俗的效果,這無疑是天大的愚蠢。人民只是因應權力和暴力的引導,才展現出一副慷慨激昂的熱血態度,獨裁政權最喜歡拿著槍桿子抵著人民的腦袋要他們演演愛國戲碼呢。這當然多半是演戲,不是真的愛國啊。至於擁有權力,雖出發點是善意的,卻不明事理的人,期望喊喊道德口號還改善社會,這樣子,除非社會上有很大部分的人是觀念和他差不多傻瓜,否則也就只是在演戲而已。這種演戲當然是為了好處,為了能夠得到運用權力牟利的機會呀!又,如果社會上大多數人都是善意的傻瓜,那又何必提振道德?根本沒需要啊!

 所以啊所以,道德風氣是社會發展趨勢很重要的觀察指標,但口號上的道德正義,其本質反倒是腐敗的信號,真的是不可不慎啊!

*讓所有人都能獲得最大幸福滿足的機制必須是一個平衡狀態

 自然而然的社會公平正義,是幸福滿足的社會的,喔,一個普遍現象。這通常不是刻意為之,而且,想要勉強去達成,還不容易收效。因為一個社會有方方面面的各種力量在互相拉扯著,這邊用力推,難保不會有另一股力量會更用力的推回來。

 事實上,每個人都在追求自己的理想,也都想實現他想要的那種,有利於他的公平正義,有時候一個人的公平正義卻是對其他人的不公不義。所以說,沒有什麼是絕對的公平正義的,這都是相對的,沒有適用於所有人的公平正義,對善良正直的人的公平正義對人渣一定很不公平,反之亦然。

 所以真正的道德正義,公平公理,其實是讓整個社會處在整體效率較好的一種秩序。對不同的社會,道德的標準也是不一樣的。能讓大家都剛剛好保持一種適當的關係,好讓彼此增加合作,減少猜忌與互鬥,進而團結出更大的力量,提升群體的力量,這個微妙的平衡,正是社會秩序的寶貴價值,也是道德之所以需要珍惜的理由。喪失這個平衡,就會缺乏效率,然後變得腐敗,於是就陷入持續的衰退與墮落之中了。看看台灣的媒體呀,所謂的墮落好像就是這麼回事?

 把群體的共同利益當成是社會道德正義的標準,為他人著想,這樣通常不會差到哪去。把自己的利益當成是社會道德正義的標準,那結果就是假仁假義,人人都在競爭大義的名分,真實的善與對群體彼此共同利益的追求,反而是蕩然無存的。

*不要把公平正義當理想,而是要當成努力的方向與原則

 於是呢,最好不要把公平正義當成理想。一個人要搞清楚自己眼裡的公平正義和其他人的公平正義是怎樣,不是容易的事。很有可能自己滿腔熱血,認為自己是在對他人犧牲奉獻,結果卻被當成是迫害的行為呢!好像有不少父母對子女的合法迫害戲碼沒日沒夜的在上演呢。把自己的公平正義套到別人身上,有可能是不公不義的。被迫害者,如果有反擊能力,自然不會束手待斃,自然也會嘗試制定自己的規則來反制的。又鬥在一起囉?

 對個人而言,焦點不要放在什麼公平正義與道德標準上頭,那是一種很危險的誤導誘惑。要把重點放在尋找共同利益上頭。努力找到彼此的共同利益之所在,再來是如何協調與溝通交涉,讓彼此可以在共同利益的指引之下充分合作,以邁向共同的目標。這樣比較符合人性的本能,而非逆天。重點來了,一群人彼此的良好合作,追求共同利益的最大化的同時,會產生一些規則和默契,只有維持這個規則默契的平衡,這個合作氣氛才能維持下去。這些規則,其實就是有效的,適合這個群體的道德規範和公平正義了。

 只有能走向繁榮興盛的規則才能帶來幸福快樂,這也是公平正義本來的目的,所以,尋找公平正義的道路上,不是去問路人什麼是正義,而是要追求共同效率的最佳化,並聽從這個規則的指引。

 只不過,很有趣的是,高尚正直的人格,誠實,為他人著想,不要太過自私等等,倒是很恰巧的是多數成功團體的有效道德呢?真誠的抱有這些傳統美德,似乎對改善群體運作的效率是有很重要的關鍵的,是巧合嗎?道德到底是何物,真的值得更深入的思考啊!

*以未來發展為著眼點公平正義才是能持續的幸福社會的基礎

 或許最重要的一點是,一個群體是否著眼於未來性。如果犧牲未來以換取當下的利益,那就無法擁有持續穩健的成長了。一群人勾結在一起,為了利益,於是可以想得出來最聰明的小伎倆為何?就是先透支未來,把享受先享用了再說。這是最大的誘惑了。

 即便大家是為了群體好而努力著,但如果普遍都是短視近利,不顧將來的,這樣的風氣,會產生對未來可預期的絕望感,進而蠶食整個群體的安定感與安全感。如果正在走向必然的毀滅,人的創造力就很難被激發出來,這又是惡性循環的一大要素。所以啊,看重未來的道德風氣,是指引一個社會邁向長期穩定繁榮所必需具備的。這真的只能用微妙的手法潛移默化了,口號是不管用的,而人的本性總是容易墮入腐敗的。所以社會要有好發展,每個人的良好人格培養,真的是很重要的課題。

 長期利益與短期利益必需平衡,個人利益與群體利益必須協調,要創造更多的價值,保持一個可以自強不息的正向成長循環,關鍵就在平衡上頭。或許古希臘的節制之美德,和儒家的中庸之道,會是很好的一個指引方向?

待續...

PS.傻蛋好像寫了很多的廢話 囧rz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pondin&aid=6679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