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2/09 14:00:19瀏覽399|回應1|推薦0 | |
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這世界上大多數的事物,對我們而言,都是外行的,我們的了解有限,更不用說專精了,我們大概只是看看熱鬧而已。 看熱鬧很簡單,靠感覺就行了。一個職務,有其方方面面,我們以外行的角度觀察,只能看到一些表面的枝微末節。或許它有一百項工作,而我們只看到其中的五十項,比較有印象又可能只有其中十項,對這個職務,我們打的印象分數,大概就是以那十項印象深刻的為主,其他四十項沒那麼注意的稍微有點影響,至於看不到的部分,則不在評估考慮的範圍裡面。就是看個熱鬧而已,自然沒辦法精準到那裡去,這樣的態度,也挺符合人的本能的,而不用刻意去實行,自然就是這樣反應。 如果是看待別人的職務,那當當外行人倒也無可厚非,畢竟一個人的能力範圍有限,不可能事事講求圓滿。那,看待自己的職務之時,又是怎麼一回事呢? 其實,我們乍看到的,往往也就是一項一項的工作,有的必須馬上辦,有的可以有空再處理,有的做與不做似乎不打緊。貫徹這項職務,如果也只是挑認為重要的項目執行,那和外行看熱鬧,又有什麼差別呢?不錯,即使是我們親自擔當的職務,一開始,我們也是外行的,只能看看熱鬧,湊合湊合著幹,沒有什麼像樣的門道。外行要轉內行,需要經歷一定的過程。如果自以為是內行,努力包裝掩飾職務的外觀,要讓看熱鬧的人看不清楚,來彰顯自己的內行,抱這樣的態度是永遠跨不進內行的領域的吧? 傻蛋對於內行外行的分別,大概是這樣看的。要由外行跨入內行,必須要對工作項目有組織,先定主幹,後定枝葉,井井有條而枝葉無所遺漏,方為內行。組織的方式沒有公式可以套的,把事物做組織的原則,牽涉到個人價值判斷的方式,不同人對同一個職務,或許選用的主幹會不一樣,整體管理的效果也不盡相同。但是將表現較好的人的方式完全移植到另一個人身上,效果未必會好。主幹與枝葉要怎麼劃分,甚至沒有現成可用的主幹時,如何創造適用的主幹,都是需要學習的,是從經驗與試誤中不斷淬煉出來的,並沒有標準答案可以套,能累積經驗,並不斷改進,這不正是人勝過機器的價值所在嗎? 傻蛋就把自己認為的內行提出來看看吧。首先,枝葉要齊,不可因個人偏見或價值判斷,就忽視或無視。只要是能觀察到的,有意義的項目,就不應該放過,無論當下是否能想得出此項目相對的應付方式。項目趨近完整後(嗯,永遠不會完整)就要決定枝幹。主幹,是以職務本身的使命為出發點,以其價值為依歸來拉出來,支幹則要參考現有的項目,來決定如何組織。類型相近的,自然可以放在一塊考量。相關性高,可以一併處理的,也就放在一起。至於找不到可以分類的,則單獨一個類別出來,這是現在熟悉的程度不夠的關係,等日後摸得熟了再決定其在大樹上應該擺放的位置。如此,當一個項目有立即處理的需求時,相關的項目,處理的先後順序就得以確保。想到要處理某個項目的時候,也可以考慮把相關連的一些項目整合起來,有效率的以專案方式執行它。項目可能不止一百,可能非常的多,但是如果枝幹的結構良好,還是可以清清楚楚的,每執行一件事,都能將成效回歸於主幹上的意義,而不流於末節上的混亂瞎忙。這樣就不會有見樹不見林的毛病,也能以較有效率的方案來執行任務,所以,也就算得上跨進內行的門檻了。 這種組織的道理其實大家多少都是知道的,也沒有什麼高明可言,但是真的把組織工作做好,卻是不容易的。看熱鬧是人的天性,敷衍了事是人不必刻意養成就有的自然反應,如果無有效的管理,或較崇高的成就動機,把工作組織起來是不會發生的神話,在效率低落的環境必然是如此的。如何讓人自動自發的認真看待自己的職務,方法很多。有效的領導與激勵,是一種方法,不過這種方法難度其實很高,表面上這樣做,而真正有成效的比例,其實很低。另外一種方法就是把任務的枝葉公開透明化,用資訊共享的手段,來邪惡的創造所有人認真努力的動機。這種方法就是所謂的目標管理,績效管理,深度要做到位,也是不容易的,必須要徹底瞭解整個範圍的細節,才會有效,而層次較淺的,模糊地帶大,可以找的借口也多,成效自然是不彰的。所以說,內行不是簡單就能進的,所以內行外行是有差別的啊! |
|
( 不分類|不分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