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4/12/30 00:00:46瀏覽3359|回應3|推薦10 | |
房價高薪水少是台灣目前主要聚焦的政治議題了吧。前天參加公司辦的訓練活動,坐遊覽車去桃園一趟,路上無聊就觀察了一下,馬路旁的廣告招牌的狀況。怎樣?都廣告些什麼?沒特別留心還真的沒注意到,一路上的廣告大部分都是房地產的廣告,一大堆新建案在推出的樣子,不只是廣告看板,甚至還有一堆車子是專門為建案廣告的。 圈一塊地,蓋房子,這似乎是台灣最有效的煉金術了。作其他生意,賣吃的大眾的胃口也有限,成長必然要從現有市場搶客人,沒那麼容易。製造業利潤微薄競爭激烈就不用說了,其他民生物資與服務相關市場多半也沒有什麼成長的空間,畢竟物價不能漲嘛,市場需求就是那麼有限,想要多掙錢也沒那麼容易。台灣的空屋率據說不低。那麼依據市場供需法則,為什麼房價降不下來?或許是以前的小學老師的教育宣傳太有效了,小時候常常聽到老師說台灣人口太多土地太少,買土地買房地產是最保險最不會錯的投資方向。說的的確沒錯,以相對價格來說,房地產的漲幅遠遠超過其他行業,二三十年前如果很摳的省吃儉用再勇敢的借錢買房買地,只要選擇的標的不要太糟糕,現在都應該是那種躺著等專屬理財專員幫自己理財,等專業律師幫自己規劃節稅的那種土豪了吧? 先不管老師說的話有沒有道理,至少說買車會窮買房會富,在那個年代,確實是完全正確的。但同樣的,這也造就了一種刻板印象,台灣人多地少,房地產只會漲最是保值。這就像民國七十幾年股票剛開始瘋炒的時候一樣,大家就是買股票,然後就是等著上漲發財了,錢就像是用印的一樣,每天就是漲漲漲,躺著都能賺,只有沒上車的人吃大虧。股市泡沫過小崩盤過幾次,經過起起落落後也成熟了一點,但房市與地產業卻好像還保持在那麼只要買了就應該漲,只要建設案開發土地成功就等同創造了大量的利潤那種瘋狂。是啊,除非台灣所有熱錢都跑去買樂透了,否則過多的民間資金總是要有去處,好像除了房地產,還真的沒啥好的投資標的。更不用說我們政府也很重視科學數據,要衝經濟成長率,喔喔,民生物資不能漲價,成本高了也要控制物價,需求本身又有限,其他的產業相對於被迫呈現負成長的狀況下,熱錢太多,房價不漲也難吧?什麼?可以拿來衝股市?想太多了,那些個上市櫃公司需要的資金與投資計畫也是有限的,有創新能力的也是很有限,對資金的需求其實也是有限的,給他們太多資金只會讓他們爽爽的浪費搞得一團亂而已,銀行有呆帳,企業有隱藏性問題的只怕也有不少,總是有那種借錢來發薪水與發股利的企業,股民早就怕了,所以想炒股價也沒那麼容易,政府拼命的想製造熱錢炒熱股市來拼選舉時股民相挺,或許也是變相的提供房市過多的銀彈吧。 經濟不景氣不是現在才發明與發現的玩意兒。工業革命後英國也經歷過這種經濟蕭條,不是一次兩次了。國富論裡頭的描述是,當大家都沒工作的時候,也就是市場沒有需求時,大家都賺不到錢,沒錢就沒得消費,就更賺不到錢了,那時大家怎麼辦?或許說來像笑話,是互相幫忙洗衣服這樣來製造消費與收入的,但是啊,在真的需求不足的時候,如果不能提供類似的機制讓經濟保持流動,市場機制失靈是能造成災難的。多餘的資金必須找到出口,多餘的勞力也必須找到出口,這都是必然的。需求不足應該是重商主義的全球化競爭下產生的通病,各國想辦法讓自已的貨幣貶值刺激出口搶市場,其實也就是全球性的生產力過剩惡性競爭而造成的需求不足與勞力過剩吧。需求不足應該是現實的問題,不是單哪一人的什麼愚蠢錯誤所造成的,同樣的,這也是全球性的問題吧。好了,需求不足是前提,然後資金氾濫與勞力過剩也同樣是前提,那,兩者相加,在台灣似乎就產生了房價漲漲漲,只有薪水漲不上去的艱困處境。沒辦法,不能強制要那些有錢人把錢投資到高風險的,在台灣這種創新環境與文化風氣下成功率微乎其微的創新產業吧,也不能禁止他們遵從小學開始老師就一直灌輸的台灣房價最保值的這種投資策略,於是房價漲其他不漲,也就形成了最後的惡果了,而最終的壞結果是貧富差距越拉越大,貧富因努力與墮落的自然流動趨於停滯,而贏家通吃,輸家輸到沒得再輸的話,社會的安定度也會受到挑戰,內部不和諧而失去團結與向心力,也會讓台灣社會的人力素質受到壞的影響而下沉,而進入更糟的惡性循環。是啦,現在是還沒遭到絕望的地步啦,但,我們的政客為了短視的政治利益透支了我們下一代下下一代的財富,養肥了一些其實沒有足夠存在意義的財團與讓現在的老百姓貪到一點可有可無的小便宜,如果不能及時做出正確的改革,後果將是非常嚴重的。 其實可以看看,為什麼同樣是全球化的挑戰,像新加坡就沒有遇到那麼嚴峻的情況,甚至還欣欣向榮?不得不說,人家的政府,法治與人民平均素養遠遠超過台灣人。但這不是基因好腦袋聰明的比較優秀或不優秀的問題,而是,不同社會在利益分配的傾向上有不同的緣故。全球性的中產階級消失貧富懸殊惡化,但在表現較好的社會,這種情況就相對不是那麼慘。關鍵在利益分配的方式。像英國以前說的那種互相幫忙洗衣服來度過難關,我們現在的說法叫做擴大內需。但是怎樣的擴大內需法?很明顯的,利益全部都流向建築地產業去了,這毫無疑問的比大家互相幫忙洗衣服賺錢的這種擴大內需還要糟糕,台灣根本就不是房子不夠住而大興土木,而是為了有人要賺錢而大興土木的啊!底層老百姓富不起來,教育與人力素質拉不起來,有錢人要支配社會太輕鬆也不需要像樣的管理能力與創新精神,只要搞搞關係就能保持社會地位,要面子用錢砸就是了,實質上缺乏能力的老闆又會同時制約了積極有能力的沒錢的人的發揮空間。其實台灣還是嚴重缺乏共識,打房就能改善問題了嗎?立法強制企業必須加薪就能解決問題了嗎?台灣政治動物的思考能力經過這麼多年的驗證,應該已經證實是無能的了,社會鬥爭也只是內鬥,而不是改革。每個人都高喊我要錢,給我錢,這是我的公民權利,我們要公平,但這種內鬥沒有任何意義,也無法凝聚任何共識,因為餅就那麼大,我們現在除了拼命消費下一代的未來之外根本什麼也沒做好不是嗎?應該要凝聚的共識或許是,我們社會有那些問題,那些浪費,哪些不足的真正有意義的需求,然後我們是否應該要動員社會資源讓資源能傾斜到對社會整體有利,對未來健全發展有利的方向,從建築業能一直那麼熱可以看出台灣根本就不缺資金,只是錢根本就沒用對地方而已,該做的事都沒做好,政治人物為了面子亂搞亂花的錢無法估算,然後喊沒錢做事,如果我們不能賞善罰惡,只是爭相的想佔到那些佔便宜剝削其他人的好位置的裝一副偽善的模樣,傻蛋只能說是看到一種穿著名牌的垃圾在路上晃來晃去來形容自己的觀感了。 當然啦,可以有各種不同的觀點啦,我們的官員大概是這樣想的吧,經濟有成長啊,這些都有數據支持啊,這是科學是專業啊,需求不足是什麼東西,政府的統計數計並沒有顯示,各項數據都在政府控制之下,並沒有異常的需要解決的問題,不要胡說八道了,這樣的觀點吧。根本的問題還是要從本質面出發來觀察與思考解決對策,但如果根本不想看到問題,只想擺一副我有努力了成績不好是運氣是外面其他人的責任,在外人眼裡荒腔走板的表現也就不足為奇了。 |
|
( 不分類|不分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