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亞歷山大大帝
2012/11/07 10:08:00瀏覽371|回應0|推薦6
(希臘)狄奧.安哲羅普洛斯 Theodoros Angelopoulos【亞歷山大大帝 Alexander The Great】(1980)

撰文/蔡瑋

民俗風的管樂演奏,有時直接是劇情中民俗舞的伴奏—單簧管、小提琴、手鼓,同樣的旋律有時用在場面的配樂;人聲的嗟嘆也經常使用,有代替人聲喧嘩的意圖;



影像風格設定為環境劇場的目擊者經驗;場景以室外、廣場或室內群眾聚會場合為多,群眾腳色為最主要,因此也多群戲;

比較希臘悲劇傳統,少了歌隊的唸唱同人物的語言表現;
改編近代希臘史為環境劇場的寓言劇,以拜倫的海神普希頓神廟見日出的詩境,引入古代亞歷山大大帝歷史人物進入20世紀,對應希臘近代史上的農民武裝暴動,其中又牽扯到英國帝國主義、義大利無政府主義、與本土的社會主義社會。亞歷山大不僅是集團武力的象徵,也是貫串情節的主要人物,自越獄挾持英國貴族,到政府妥協,特赦審判庭的打破造成無政府狀態,與英國帝國主義的扞格,得勢後實行恐怖統治,到最終失掉民心遭民眾遺棄…。其間回溯亞歷山大簡略的成長身世,迎娶養母的婚禮上新娘慘遭格斃(指與共產國際的牽連,遭到地主階級的迫害?),正說明亞熾熱的復仇怒火,同時以另一內戰遺孤小亞歷山大重複前者的命運;最後一幕少年痛失養母騎馬下山,暗示共產主義者流入都市,一種風雨將至的憂懷。

敘事常呈現人字或魚麟狀的重疊、堆砌,而非線性。
加意於活人畫—如英國貴族在普希頓海神廟觀日出一景,場面上的能量、節奏變化不多。飾演亞歷山大的演員,演技猶如嘉年華的演員,發揮極其有限。場景主要是有石橋與鐘樓的山莊,與山腳下河畔茅屋木柵為主的軍營成對比,後者設計顯得潦草、單一。

重視服裝道具的象徵性應用,如養母當年中槍的嫁衣,重複出現在養妹自赴刑場槍決的場面—暗示高壓恐怖統治者業已泯滅人性、掌權者與人民間愛情的幻滅,又如亞歷山大最終死於亂民之手,屍首無存卻獨留下一顆石膏頭象,隱喻歷史的圖騰的頑強不滅隨時可能捲土重來,再就是亞歷山力強迫村民啟動並撥快鐘樓上的時鐘,後者有代表現代化的意義;嚮導在無人的空屋屢遭黑槍伏擊,象徵恐怖統治的無人之國;兩度出現的死羊血淋淋橫陳狼籍的場面,直白可做大屠殺的替代。

敘事多平衡史材的顧慮,似嘉年華遊行演劇的昇華,對國民收振聾發聵的效果為主要訴求[以本片的意匠,套用在1925年的’二林事件’或1947年的’228事件’上,也十分合適](本片榮獲1980威尼斯影展費比西影評人獎;2012金馬影展)
( 休閒生活影視戲劇 )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playwright&aid=7022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