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9/11/08 12:59:19瀏覽2666|回應0|推薦16 | |
懂得戲的人,知道題材不討喜不要緊,只要戲演得好、編得高潮迭起。 撰文/蔡瑋、圖/網路 為了寫這篇,還特別向圖書館借了導演其他的作品。剛看時以為像肯洛區(Ken Loach),之後才知道黑道元素在導演的創作中的地位。但,錯的多美麗,不是嗎?肯洛區除了吹動大麥的風屬於史詩片,特別留意勞工運動與社會議題,如勞工爭取權益的【麵包與玫瑰】,又有【家庭生活】,講的是家庭氛圍與少女墮胎問題。後者又讓我感覺英倫家庭內同樣有講求長幼尊卑的傳統,而對華人的家庭生活產生共鳴。看了自己以前寫的觀影筆記,又發現與本片視角有雷同之處,意即由議題探討到家庭氛圍的主宰性。 陽光普照標題下得精緻。誰不想家庭之內永遠充滿情感的溫暖、充滿了陽光?但要像太陽一樣無私,有幾人能夠?善意會把自己累死,也會使人受累、疲憊不堪。善意拋灑出去得不到回應,久了為人父母的也會患心理症。發覺,原來全然的善意與無私的犧牲與奉獻,只是自己一廂情願的憧憬罷了。父母也是人,做好自己,認清自己的限制,所有人都鬆一口氣。 這裡的議題是少年感化教育。從前與出資者談劇本,談著談著提到編劇的現實體驗的重要。我以為基本上這是需要的,但現實與戲劇的需求畢竟不同,不可混為一談。從現實觀點,少年感化教育的過程給人的觀感就晦氣、不討喜,但戲劇的訴求卻是衝突、人物關係張力不可少。懂得戲的人,知道題材不討喜不要緊,只要戲演得好、編得高潮迭起。願意做個懂門道不只是看熱鬧的觀賞者,其實不少。本片就完全感受不到什麼好挑剔的。是演弟弟的演技太好了,演老爸的內心註釋也不遑多讓。總之讓人徹底融入戲劇的氛圍、情節裡了。當然反派腳色的詮釋也令人毛骨悚然,卻在人情與內在動機上講得通。套句日本人面對犯罪者的普識-人生無常,總也覺得社會的陽光也是有限的,個人做不到、做不好的,需要體制來救濟,無論他或她是受害人或加害人的無辜的家人。 另外還有一個感想,作為外省家庭的第二代,對片中的家庭氣氛的描繪特別有感。也就是不知道為什麼,無形之中所有家人的注意力都聚焦在子弟裡面書讀得最好的那一個。照常理,現在書讀得好未必將來也好。現在成績不佳,繼續學習也未必不能增加家庭收入、為自己造福。除了為了一個人升學讓其他人失學早早進入職場,為何不能有其他的選項,比如也可以一視同仁資助每個小孩唸到一定程度,要再升造就自己去貸款、拿獎學金?這叫做人為的窮人的陷阱(Abhijit V. Banerjee,Esther Duflo,窮人的經濟學:如何終結貧窮?)。原本貧窮的陷阱不在那,因為人為的觀念、資源分配不均,硬是製造出學習機會的弱勢,影響了日後個人的薪資表現。而且不僅僅如此,會念書的家事就少做、或根本不用動手,不會念書的就都落在身上。如果家庭經濟過得去,所有孩子在校成績也都表現不錯,那麼全家唯一的任務就變成讀書讀書,主婦就成了全天候的後勤。這又是另一種情感支持的不均。這又讓我想到片中哥哥的女友。她是那種重考多年的女生,後來連家人都不太關心了。我以為這裡面情感支持的落差也是很嚴重的。 在家庭之內,相信沒有一個人能做到真正的太陽。不僅僅是有形的資源,就是情感的支持也是稀缺的,只是比較外面的世界豐富一些罷了。再說,給與孩子或家人無條件的扶持到底好不好,如果要詳細的考量效率的問題,還必須先打破所謂天經地義義務的迷思才行。而一個人的奉獻,偏偏造成一人的承擔不起、欺騙,以及另一人的橫遭冷落、自棄,就不是一點意義、展望都不存在了嗎?(20191108鍾孟宏陽光普照) 陽光普照 A Sun 導演 鍾孟宏 監製 葉如芬 曾少千 編劇 鍾孟宏 張耀升 統籌 宋銘忠 主演 陳以文 柯淑勤 巫建和 劉冠廷 許光漢 溫貞菱 尹馨 吳岱凌 配樂 林生祥 攝影 中島長雄 剪輯 賴秀雄 製片商 本地風光電影股份有限公司 華文創股份有限公司 捌捌玖電影股份有限公司 鏡文學股份有限公司 聯聯看娛樂文化股份有限公司 片長 155分鐘 產地 中華民國 臺灣 語言 國語 上映日期 2019年9月6日(多倫多) 2019年11月1日(臺灣) 發行商 甲上娛樂 演員 陳以文 飾演 阿文 柯淑勤 飾演 琴姐 巫建和 飾演 阿和 吳岱凌 飾演 小玉 許光漢 飾演 阿豪 劉冠廷 飾演 菜頭 尹馨 飾演 溫貞菱 飾演 (wikipedia) |
|
( 休閒生活|影視戲劇 ) |